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石亨倍受朱祁钰器重,为什么要出卖朱祁钰,冒死帮助朱祁镇复辟

石亨倍受朱祁钰器重,为什么要出卖朱祁钰,冒死帮助朱祁镇复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流年 访问量:1734 更新时间:2024/1/18 1:36:07

导语:明朝时候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刺大军兵围京师,那一次后人都知道是在于谦的带领下,明朝将士才打退了瓦刺,却不知道那一次石亨在京师城墙外,与瓦刺大军大战五天。

也正是因为石亨这次保卫京师有功,才深受朱祁钰的器重,并且因此这次的功劳被封为武清候。那他拥有这样的高官厚禄,为什么还要帮助朱祁镇复辟称帝呢?

石亨本是朱祁镇旧臣,曾被朱祁镇一路提拔,深受皇恩

朱祁镇在守卫京师的时候立下大功,无论是于谦还是朱祁钰对他都非常看重,那他为什么还要帮助朱祁镇呢?一个首要的基础条件就是,石亨本来就是朱祁镇的旧臣,并且石亨还是被朱祁镇一路提拔上来的,可以说是深受皇恩。

在他深受皇恩的同时,他跟朱祁镇之间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有一丝的情谊,所以石亨才会这么做。如果石亨在对朱祁镇没有一点的了解,他都不知道接出来的这个皇帝,会对自己什么态度,那他肯定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如果朱祁镇脾气古怪或者是自傲自负,跟崇祯一样的脾气,那石亨还敢将朱祁镇迎接出来当皇帝吗?崇祯连拥护自己登上皇位的魏忠贤都没有放过,更何况石亨还陷害了一代名臣于谦,所以石亨帮助朱祁镇复辟的先决条件是两人算是旧交,是有些了解的。

朱祁钰病危,石亨为了永保荣华见风使舵

从古至今每个人做每件事情,他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一定是趋利避害的。要么是追求利益,要么多躲避灾害,而石亨拥立朱祁镇,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能够在朝堂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有于谦在即便是新太子继位,也是没有他石亨的出头之日,所以他想要超越现在的地位,必须要打倒于谦。那样的话就必须铤而走险,这个时候朱祁镇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的目标,于谦是朱祁钰的死忠,朱祁钰病危,于谦对拥立朱祁镇没有做出表示,就是石亨提出的最好机会。

如果于谦也提出迎出朱祁镇,那就没有石亨什么机会了。而在景泰八年的时候,朱祁钰病重的这件事情,石亨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并且当时的祭祀也是石亨代替朱祁钰进行的,因此也是朱祁钰给了石亨一个,永保荣华见风使舵的机会。

于谦成朱祁钰宠臣,石亨心怀嫉恨想拥立新主

石亨在屡立战功的时候,于谦也是提拔过他的,但是为什么石亨会这么的嫉恨于谦,甚至要致于谦于死地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石亨在明朝的时候,绝对称得上是一员猛将,屡立战功比于谦都要多。

《石将军战场歌》说石亨在“清风店之战”中,“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这场战斗跟石亨对战的是骁勇的蒙古军队,但是石亨打这些人,就跟清除蓬蒿一样。虽然有一些艺术色彩的夸张,但是石亨在战场上,绝对是有真本事的人。

石亨军功卓著,可惜在品行上,跟于谦没得比,所以于谦才会成为了朱祁钰的宠臣。所以石亨心怀嫉恨才会拥立朱祁镇,后来石亨的表现果然跟于谦是没有办法比的。他受到朱祁镇器重之后,骄横跋扈徇私舞弊,简直是不可一世。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石亨虽然深受朱祁钰器重,还被封为武清候。但是即便这样的高官厚禄,石亨依然觉得配不上自己的功劳。

他想要做得更高,可惜成为朱祁镇的新宠之后,他已经是“德不配位”,迎来的是泼天灾祸,这可能是他助朱祁镇复辟称帝时候,没有想到的结果!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石亨

更多文章

  • 于谦为何拒绝石亨的守城建议,改在城外迎战也先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石亨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中前期最为著名的大战,也是挽救明朝于危亡的重要战役。参战的双方是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蒙古大军,和守卫明朝首都北京的明军。双方围绕北京城的归属进行大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城市攻防战之一。在大战开始前,瓦剌蒙古大军刚刚在土木堡击败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数十万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处于巅峰状态,

  • 石亨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为何推辞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石亨

    谈起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年间的历史,在武将之中必然会提到名将石亨。石亨几乎参加了所有朱祁镇和朱祁钰执政时期的较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当时对明朝政治格局的影响,仅次于名臣于谦。而同他的人生历程来看,却又与于谦密不可分。两人共同主导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军制

  • 同样是伯爵,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为何他的俸禄是刘伯温的1.5倍

    历史人物编辑:嵩玉好风景标签:汪广洋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一,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册封六公和二十八侯,半个多月后,追封二伯,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伯温。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汪广洋和刘伯温都是文官,没有军功,朱元璋这是破例奖赏他们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刘伯温的功劳自不必说,懂兵法,识天文,他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建议,

  • 丞相汪广洋:本以为装糊涂就能保身,不料朱元璋赐他一杯毒酒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汪广洋

    1379年,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召见汪广洋,汪广洋见状顿时六神无主。突然朱元璋把一封奏折砸向他,怒道:“刘基被胡惟庸毒死一事,你晓得吗?”汪广洋大惊失色,惴惴不安道:“老臣不知情。”没听到满意答复的朱元璋火冒三丈,怒道:”你身为中书省右丞相,竟然就是这般“尽职尽责”啊!如此朋党欺君,你该当何罪?“汪广洋

  •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汪广洋

    1379年12月,朱元璋在御史中成屠节被革职,控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朱元璋接到奏折后大怒,立即召右丞相王广洋入宫询问此事。王广洋发现朱元璋满脸狰狞,吓坏了,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土杰说的全是假的。”“你跟了我这么久,但在军队里,你提不出建议;在丞相府里,你从来不举荐人,对国家大计一无所知;你出去视察时

  • 大明最后的宰相,打酱油的汪广洋与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汪广洋

    各位伙伴,我们今天继续讲明朝宰相风云,之所以这两个人一起讲,是因为他们两个基本同期为相,汪广洋两度为相,也与胡惟庸有莫大的关系,一起讲述也便于大家阅读理解。打酱油的汪广洋李善长致仕回家后,朱元璋并没有废除宰相职务的想法,只是单纯觉得是李善长专横跋扈的原因,换一个人应该就没问题了。他思虑了很久,想起来

  • 朱元璋厚待汪广洋,又为什么要治他的罪呢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是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朱元璋称赞他为张良、诸葛亮。汪广洋少年时就跟着朱元璋起义额,因此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汪广洋最终却被朱元璋治罪流放了,很多人认为汪广洋是冤枉的,其实万广洋并不冤枉。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治万广洋的罪呢?其原因有两点。1、受胡惟庸牵连受胡惟庸的牵连,汪广洋被贬到了海南。胡惟庸毒死

  • 明朝左丞相汪广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

  • 卢象升:明末最有风骨的臣子,他的死为何让三地百姓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卢象升

    1639年12月12日,对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臣子——卢象升,在朝中奸臣的设计下,深陷清军重围,他虽奋勇拼杀,但奈何寡不敌众,最后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战死。据《明史》记载,当老百姓得知卢象升的死讯之后,三郡的百姓为他失声痛哭,哭声凄惨,足以撼动

  • 卢象升战死80天才入殓?2万人阵亡,谁来负责?杨嗣昌还是高起潜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卢象升

    卢象升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对兵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崇祯中后期,对卢象升非常倚重,伴随着卢象升的功劳越来越大,自然眼红之人也是越来越多。当时明朝面临着三方面的巨大压力,首先便是满清雄踞关外,虎视天下,其次则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中原和陕西之间不断徘徊,最后是张献忠的大西军,把明朝军队耍得团团转。为此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