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有贞和石亨,身为明英宗重登皇位的左膀右臂,各自的结局如何?

徐有贞和石亨,身为明英宗重登皇位的左膀右臂,各自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金色说历史 访问量:4175 更新时间:2024/1/16 12:15:19

前言:一文一武的徐有贞和石亨,可谓是“明堡宗”朱祁镇政变复辟成功的最大帮手。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在紫禁城外的南宫蛰伏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面对不肯打开宫门的守卫之时,用尽全身力气爆发出一声怒吼:“吾太上皇也!”

最终挽狂澜于既倒的景泰帝朱祁钰以及大功臣于谦,一个死因成谜,一个无辜冤死。而在土木堡丢尽了大明脸面的朱祁镇却重新坐上龙椅,上天何其不公。

那么朱祁镇的哼哈二将徐有贞和石亨,事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奖赏?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徐有贞:一个有抱负的野心家

徐有贞原名徐珵,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进士。身材虽然矮小,为人却极为精明干练。

日后的正德朝大学士,被唐伯虎赞叹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王鏊,就对徐有贞这位吴县老乡十分佩服,称赞他天官、地理、兵法、河渠、阴阳方术无所不通。

徐珵在土木堡之变后夜观天象,认为只有南迁才能挽救大明。然而他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兵部尚书于谦的训斥,认为他是十足的奸佞之臣。

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珵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濙、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徐珵此后被派往彰德府招募军队,并在北京保卫战后回京。由于此时的于谦声望正如日中天,当初力主南迁的徐珵自然成为了文武群臣的笑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七月,徐珵听取大学士陈循的建议,以“误犯宗讳”的理由向朝廷提出改名。

这里的“误犯宗讳”是什么意思呢?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以后,皇太后孙氏在将其尊为太上皇帝的同时,立其弟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换句话说,徐珵名字中的“珵”字,和郕王的“郕”字同音,所以徐珵摇身一变成为了徐有贞,而他的运气也就此改变。

丙子,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徐珵上疏言:“为人臣当避国讳,子孙当避家讳。臣幼误犯宗讳,据理当避。请更名有贞。”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一·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九》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徐有贞这样一个学问超群的人也不会被长时间埋没。当年十月徐有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随即接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治理黄河沙湾段(在今山东阳谷)水患。

朝廷此前曾先后派出工部侍郎王永和、工部尚书石璞等人去治理,但均告失败。徐有贞到任之后采取疏塞浚并举的办法,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终于彻底解决沙湾河患。改名的作用至此彻底体现,景泰帝完全忘记了眼前的徐有贞就是当年的徐珵,将其进封为左副都御史。

然而徐有贞志向太大,区区一个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怎能满足他的胃口?因此当“夺门之变”这个机会放在面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将其一把抓住。政变之前徐有贞焚香祝天,撂下一句有名的狠话:“归人不归鬼”。

有贞自焚香祝天,与家人诀曰:“事成,社稷之福;不成,家族之祸矣。归,即人;不归,即鬼。”—《立斋闲录·卷四》

政变之后面对如何处置于谦的难题,徐有贞认为“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在三法司找不到于谦的罪名之时,又是徐有贞说出了那句臭名昭著的话:“虽无显迹,意有之”,最终决定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命运。

此后明英宗论功行赏,徐有贞先是兼翰林院学士于内阁参与机务,随即又升任兵部尚书。当年三月徐有贞因功进封武功伯,并兼华盖殿大学士,仍供职于文渊阁。赐勋号散官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给诰券。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追封三代及妻。

此时达到了人生巅峰的徐有贞有些飘,对胸无大志的政变小伙伴石亨等人百般看不惯。史书上虽然说是石亨等人设计摆了徐有贞一道,让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可是重新登基的朱祁镇也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焉知他就不是顺水推舟,把徐有贞作为替罪羊,平息一下于谦之死所带来的冲击呢?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六月初七日,徐有贞被打入锦衣卫大牢,罪名是“专擅威权,排斥勋旧”。按照石亨等人的设想,徐有贞这次死罪难逃。然而当天北京城内下了一场大冰雹,连奉天门东的吻牌都被打坏。所谓的吻牌,就是屋脊上的螭吻。这样的灾异,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示戒,表示有“刑狱冤滥”。英宗和石亨吓坏了,这才放了徐有贞一马,将其贬为广东右参政。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七月二十二日,尚在前往广东途中的徐有贞接到最新圣旨。他被罢官夺爵,发配云南金齿当一个小老百姓。可是和石亨相比,徐有贞还算幸运的。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石亨事败之后,徐有贞被免去罪名,放回老家吴县居住。

己卯,命金齿为民徐有贞原藉苏州居住。—《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三》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七月,居家十二年的徐有贞去世,终年66岁。其实石亨死后,以他的能力足以重新出山。但就是因为谗杀于谦,导致英宗和继任的宪宗朱见深都不敢将其起复。

石亨:嚣张跋扈,身死族灭

石亨,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和小说演义中须可及腹的关公一样,石亨也是一个“美髯公”。再加上他四方脸面,身躯高大,一看就是一员勇将。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石亨袭职出任宽河卫指挥佥事。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以击败瓦剌军队的战功,升任都指挥佥事。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石亨再次击败瓦剌军队,因功升任都指挥同知,然后充左参将辅助武进伯朱冕镇守大同。

石亨在大同一待就是十一年,然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他和朱冕所率领的大同守军却在大同附近被瓦剌人伏击。此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总兵官朱冕战死,石亨仅以身免。这真是一场诡异的败仗,地头蛇被外来户打了埋伏。更为诡异的是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之后,石亨居然在八月二十五日进封武清伯,以总兵官的身份管军操练。

最终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瓦剌军队,在北京城下被石亨统帅的明军击败。这一战成就了新皇帝朱祁钰、主战派大臣于谦以及石亨本人的不世功业,他也因此进封武清侯。

总的来说景泰帝对于石亨非常信任,甚至在病重之际,还让石亨代替自己大祀天地于南郊。由于皇帝病重且无子,石亨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势,将文官集团彻底压制。不惜背叛景泰帝,联合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将太上皇帝朱祁镇重新送上了皇位。

夺门之后,石亨进封忠国公,侄子石彪也被封为定远侯。当年石亨在大同,曾经亲眼目睹朱祁镇在瓦剌人的裹挟之下,如何不知羞耻地前来“叫门”,所以他内心里对这位皇帝陛下一丁点都看不起。据不完全统计,石亨以所谓的“迎驾功”,封赏了弟、侄、家人等五十余人,部下、亲戚、朋友等四千余人。而新修的忠国公府更是极尽奢侈,大为僭越,终于引来了皇帝的侧目。

初,帝命所司为亨营第。既成,壮丽逾制。帝登翔凤楼见之,问谁所居?恭顺侯吴瑾谬对曰:“此必王府。”帝曰:“非也。”瑾曰:“非王府,谁敢僭逾若此?”帝颔之。—《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石亨当年整掉徐有贞,虽说称得上大快人心,但他同时整了另一位大学士李贤,无疑让他站在了文官集团的对立面上。我们要再次强调,经过了在瓦剌的一年“留学”经历,以及在南宫的七年反省,现在的明英宗朱祁镇,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天子。他在取得文官集团的支持之后,开始朝石亨下手。

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八月初一日,朱祁镇把石亨的侄子:定远侯石彪打入锦衣卫大牢。这一招让石亨坐立不安,于是他在四天后自请一并下狱,目的当然是想试探英宗的底线。在被皇帝拒绝之后,石亨又在八月十四日上奏,请求罢职回乡,却再次遭到回绝。

就在石亨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石彪在大同的亲信已经被皇帝在不动声色间一网打尽,现在是对他们叔侄算总账的时候了。九月初一日,英宗的御用打手:锦衣卫指挥使门达给石彪扣上一顶僭用“绣蟒龙衣及违式寝床”的罪名。九月初八日,英宗下旨让石亨回家养病,不许管事朝参的同时岁禄住支。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正月二十五日,忠国公石亨以“怨望造妖言”的罪名被捕下狱,定远侯石彪抄家。在给宗室诸王的信中,朱祁镇进一步指出“亨负朝廷,非朝廷负亨也”。

二月十六日,石亨瘐死狱中(指在狱中病亡)。二月二十日,石彪被处死。石亨幼子石浤给配会昌侯孙继宗家为奴。石彪之子石玉则在关押多年之后才被释放为民。石亨侄孙石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的进士,原本前途无量。可惜在石亨事败之后,他先是被罢职为民,后面又以所谓的“造妖言”,被抄家处死。

癸亥,石亨瘐死刑部狱中。法司请斩首枭示,且疏其罪状榜谕天下。上曰:“亨既死,其完尸瘗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二》

结语:徐有贞和石亨作为朱祁镇夺门的左膀右臂,事后虽然获得了位极人臣的待遇,但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轻视皇帝。徐有贞暗暗地自比为曹操,可他虽有才能,毕竟在朝中毫无根基。一旦遽登高位,难免不遭人嫉妒。他的下台,太正常不过。好在北京内的那场冰雹,保住了他的性命。夺门功臣中善终的不多,徐有贞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石亨,他的位置太敏感了。手握兵权而又位居国公,如果不能谋朝篡位,结局一定是身死族灭。他斗不过英宗,那就只能拉着全家一起陪葬。

标签: 石亨

更多文章

  • 石亨倍受朱祁钰器重,为什么要出卖朱祁钰,冒死帮助朱祁镇复辟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石亨

    导语:明朝时候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刺大军兵围京师,那一次后人都知道是在于谦的带领下,明朝将士才打退了瓦刺,却不知道那一次石亨在京师城墙外,与瓦刺大军大战五天。也正是因为石亨这次保卫京师有功,才深受朱祁钰的器重,并且因此这次的功劳被封为武清候。那他拥有这样的高官厚禄,为什么还要帮助朱祁镇复辟称帝呢?石亨

  • 于谦为何拒绝石亨的守城建议,改在城外迎战也先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石亨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中前期最为著名的大战,也是挽救明朝于危亡的重要战役。参战的双方是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蒙古大军,和守卫明朝首都北京的明军。双方围绕北京城的归属进行大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城市攻防战之一。在大战开始前,瓦剌蒙古大军刚刚在土木堡击败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数十万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处于巅峰状态,

  • 石亨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为何推辞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石亨

    谈起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年间的历史,在武将之中必然会提到名将石亨。石亨几乎参加了所有朱祁镇和朱祁钰执政时期的较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当时对明朝政治格局的影响,仅次于名臣于谦。而同他的人生历程来看,却又与于谦密不可分。两人共同主导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军制

  • 同样是伯爵,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为何他的俸禄是刘伯温的1.5倍

    历史人物编辑:嵩玉好风景标签:汪广洋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一,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册封六公和二十八侯,半个多月后,追封二伯,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伯温。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汪广洋和刘伯温都是文官,没有军功,朱元璋这是破例奖赏他们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刘伯温的功劳自不必说,懂兵法,识天文,他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建议,

  • 丞相汪广洋:本以为装糊涂就能保身,不料朱元璋赐他一杯毒酒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汪广洋

    1379年,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召见汪广洋,汪广洋见状顿时六神无主。突然朱元璋把一封奏折砸向他,怒道:“刘基被胡惟庸毒死一事,你晓得吗?”汪广洋大惊失色,惴惴不安道:“老臣不知情。”没听到满意答复的朱元璋火冒三丈,怒道:”你身为中书省右丞相,竟然就是这般“尽职尽责”啊!如此朋党欺君,你该当何罪?“汪广洋

  • 1379年,汪广洋外放海南、被逼自缢而亡,朱元璋:他不该选择躺平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汪广洋

    1379年12月,朱元璋在御史中成屠节被革职,控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朱元璋接到奏折后大怒,立即召右丞相王广洋入宫询问此事。王广洋发现朱元璋满脸狰狞,吓坏了,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土杰说的全是假的。”“你跟了我这么久,但在军队里,你提不出建议;在丞相府里,你从来不举荐人,对国家大计一无所知;你出去视察时

  • 大明最后的宰相,打酱油的汪广洋与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汪广洋

    各位伙伴,我们今天继续讲明朝宰相风云,之所以这两个人一起讲,是因为他们两个基本同期为相,汪广洋两度为相,也与胡惟庸有莫大的关系,一起讲述也便于大家阅读理解。打酱油的汪广洋李善长致仕回家后,朱元璋并没有废除宰相职务的想法,只是单纯觉得是李善长专横跋扈的原因,换一个人应该就没问题了。他思虑了很久,想起来

  • 朱元璋厚待汪广洋,又为什么要治他的罪呢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是朱元璋时期的丞相,朱元璋称赞他为张良、诸葛亮。汪广洋少年时就跟着朱元璋起义额,因此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汪广洋最终却被朱元璋治罪流放了,很多人认为汪广洋是冤枉的,其实万广洋并不冤枉。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治万广洋的罪呢?其原因有两点。1、受胡惟庸牵连受胡惟庸的牵连,汪广洋被贬到了海南。胡惟庸毒死

  • 明朝左丞相汪广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汪广洋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

  • 卢象升:明末最有风骨的臣子,他的死为何让三地百姓痛哭?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卢象升

    1639年12月12日,对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臣子——卢象升,在朝中奸臣的设计下,深陷清军重围,他虽奋勇拼杀,但奈何寡不敌众,最后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战死。据《明史》记载,当老百姓得知卢象升的死讯之后,三郡的百姓为他失声痛哭,哭声凄惨,足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