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郑贵妃有多迷人?皇帝为了她的儿子做皇帝,十数年不上朝

明朝郑贵妃有多迷人?皇帝为了她的儿子做皇帝,十数年不上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写乎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4/1/17 7:06:13

作者:不贰过

明朝皇帝后宫的选拔,为了保证前朝和后宫没有牵连,妃嫔都是从民间选举。

民间女子没有学过太多的规矩,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总是格外的有活力,所以一直被压抑的万历皇帝,一眼就看中郑氏,并且加以宠爱。

此时的历史背景,十岁的朱翊钧成为皇帝,前朝掌握在张居正的手中,后宫掌握在亲妈手中。

亲妈李太后给朱翊钧选择了指挥使的长女为皇后,这个皇后朱翊钧不喜欢。

为了子嗣的传承,亲妈李太后将身边看起来就好生养的宫女王氏,也送上了儿子的龙床。

朱翊钧虽然也不喜欢这个王氏,却也宠幸过几回,这个王氏确实好生养,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也就是后来的太子。

而前朝的一切事宜,全部是张居正插手,所以才有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可是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了,这一次,再也没人可以管得住朱翊钧了,朱翊钧开始放肆,例如张居正死后被抄家。

没有了张居正的督促,朱翊钧开始选秀,这一次,郑氏走到了紫禁城。

郑氏出身是农家女,因为一场灾荒,为了活命,郑氏的父亲只好把女儿卖身为妾。

这个官员见郑氏和父亲抱头痛哭,感念父女之间的亲情,将郑氏还了回去,并且给了一笔银子度过灾年。

直到皇家选秀九嫔,郑氏15岁正好参选,这一次,朱翊钧看上了郑氏,四年时间,郑氏从嫔位,一跃成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而当时的皇后可没有儿子,而郑氏却有两个儿子傍身。

朱翊钧在张居正的教导下,内心十分压抑,所以更不喜欢刻板的女子,而宫外的郑氏区别于后宫中的所有女人,所以朱翊钧独宠一人。

朱翊钧在位48年,自郑氏进宫后的38年,郑氏独得恩宠,可见两人真爱。

郑氏进宫后生下了皇子朱常洵,所以郑氏一直想把太子拉下来,换自己儿子上位。

朱翊钧也觉得爱妃说的有道理,所以一直打压长子朱常洛,就这样朱翊钧和众位大臣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一直僵持28年不上朝。

前后换了首辅五位,打压数位大臣,就为了让郑氏的儿子坐上太子位。

最后朱翊钧的认输,是因为朱翊钧的皇后王氏太能活了。本来朱翊钧想要熬死皇后,然后册立郑氏为皇后,这样两人的儿子就是嫡子,就可以堵住大臣的嘴。可是王皇后活得很好,所以为了朝堂安稳,最终朱翊钧这个皇帝认输,将不喜欢的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

朱翊钧在世时,郑氏一直打压太子朱常洛。而朱翊钧死后,郑氏害怕朱常洛算账,先给朱常洛送上八名美女。

缺心眼的朱常洛全部收下,并且日夜荒淫,在登基的一个月时间里,快速驾崩。

朱常洛死后,儿子朱由检登基,郑氏眼见在没有翻盘的可能,开始安心做皇贵妃。

郑氏确实有问题,可是毕竟位份在哪里,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都只能供着她。

就这样,过了15年苦日子的郑氏,在紫禁城活得风生水起50年,死于崇祯三年65岁,死在朱翊钧死后十年。

郑氏死后,她的陵墓是妃子陵墓中最大的一座,可是郑氏终究少了和朱翊钧合葬的身份。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郑贵妃

更多文章

  •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江彬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暴力行为,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曾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但自负的他因一次提干落选而开始滋生仇恨和妒忌,最终导致了惨痛的结局。1988年,邵江彬和他的同伴耿学杰偷偷潜入兵器室,偷走了两支冲锋枪和500多发子弹,他们要用这些枪支来

  • 盘点历史上“同卧起”六对人物:朱厚照与江彬、钱宁关系新解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江彬

    现在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很多人都认为明正德时期边将出身的佞臣江彬,之所以能获得快速擢升的重要原因,是其与明武宗朱厚照保持同性关系,而另一佞臣钱宁得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样原因。持此说者认为,明武宗与江、钱两佞幸存在同性关系的关键证据,就是明清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明武宗与江彬“同卧起”和武宗酒醉“枕宁卧”。

  • 皇宫大逃亡,一代宠臣江彬最后的垂死挣扎!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江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应该说,对于朱厚照的驾崩,最伤心的莫过于是宠臣江彬了,这个江彬,原本只是一名地方武将,却靠着巴结贿赂皇帝身边的宦官钱宁,得以被皇帝召见,来到皇帝身边后,千方百计讨好武宗,献媚取宠,多次诱使武宗出巡作乐,将武宗皇帝哄得服服帖帖,成为了皇帝无比

  • 万历期间杨应龙的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杨应龙

    播州宣慰司辖有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等,地域广袤,有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世袭各级土官。这七姓大多是杨氏姻亲或是其他地区的土酋进入播州的。如张姓与杨氏联姻,杨应龙(隆庆五年袭为播州宣慰使)祖父杨相的嫡妻即张姓。田姓,原是思州宣慰的后裔,永乐时,思州

  • 平定杨应龙叛乱却让明朝失去民心,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杨应龙

    明神宗朱翊钩听到綦江失守,十分震惊,怪罪于原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江东之,削夺了他们的官职。同时加重总督李化龙的职权,“便宜讨贼”。李化龙刚到四川时,因各路军队未集,对杨应龙作出招抚的姿态,使杨应龙存有“冀曲赦如曩时”的错觉,不再进攻明军,延缓了军事行动,使局势渐趋稳定。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

  •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郭桓案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郭桓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来被揭发,因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处死。同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

  • 颜建国:干臣不及帝王谋—为明朝东平老乡郭桓鸣冤

    历史人物编辑:平湖一柱标签:郭桓

    从来以为朱元璋是一个杀贪官、爱百姓的好皇帝。深入思考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之后,才愈发觉得人们把朱皇帝想得太好了。权柄在我,朕即国家,在朱元璋眼里除了利益,哪有什么是非道义呀?郭桓是我的老乡,《明史》中写明:“郭桓,兖州府东平州人。”这样,他的东平人身份就不用怀疑。看郭桓在洪武四年(1371年)

  •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方从哲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方从哲

    顾宪成被罢职归乡后,他在无锡开创了东林书院积极招生授课,相当于进行下岗再就业了。最初,他们并没有涉足政治领域,更没有依靠哪股政治势力,完全就是凭借书院这一单纯的旗帜,将江浙一带的地主和士族整合了起来。基本上,有力的出力,当然是指财力和脑力。为了体现自己的立意高远和志向抱负,东林党非常注意自己的格调,

  • 万历的劳模宰相方从哲的宦海沉浮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方从哲

    方从哲可以说是晚明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万历朝的经历也颇具喜剧色彩,虽然他经历了神宗、光宗和熹宗三个皇帝,但是我们今天还是主要说一下他在万历朝和皇帝斗智斗勇的事迹。方从哲户籍是锦衣卫出身的京城人士,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因为文笔好被首辅王锡爵赏识,觉得这人有出息以后必成大

  • 明朝最后的勤王将领-蓟镇总兵唐通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唐通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六,大顺军所向披靡,距离京师已旬日之间,明朝大限将至,朱由检焦躁无比,朝堂内外亦是一片哀叹,崇祯帝于是下令边关弃守,急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这是明代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京师被围,同样是最后一次发出勤王号召,这些将领表现各异,只有一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