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猫史天下 访问量:217 更新时间:2023/12/7 19:42:40

撰文|赵能静

孙承宗的悲凉或许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痼疾与局限。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极好,因此在其身后依旧被概括为“

公为史官,不造请权要,不征逐游宴,厚自贵重。”既是赞美又是由衷钦佩,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样的操守恰恰为他日后出任辽东总督埋下伏笔,为什么?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好其身,最终将他排除在外,孤零零的难以运转前线的复杂局面。

影视形象

在上任之初,孙承宗就是接替年迈的兵部尚书崔景荣,另外就是辽东局面告急,因此在资历和人望的推动下,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午处理内阁事务,下午处理部务。对此他颇为坦诚地向皇帝表示:“

今天下事无一不难,而兵事更难。”此外他直指大明的痼疾已经出现“

年来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战,而以文官指发……。”在长篇大论之后,他又指出,在熊廷弼被处死后,没有谁愿意出任这一位置,但是为了社稷,他表示自己愿意试一试。

事情源于不断的争吵之中,而孙承宗的任职,就是想要看一看下面吵的这样厉害到底是谁对。

此时王在晋是辽东经略。王在晋上任后打算袭取广宁,但总督王象乾认为就算能攻取广宁,但也不容易守住,还不如重守山海关防卫京都。于是王在晋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筑重关,留四万人马去守。袁崇焕认为王在晋此举不是好的策略,与王在晋争辩无果后,上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向高却认为不能凭主观猜测,于是孙承宗请求亲自前往辽东决断。因此,这种情况甚至成了大明的某种现象,遇到事情,无不争吵不休,在不断的争吵中丧失许多机会,把错的变成对的,把对的变成错的,此后这样的情况再度多次发生。

相关形势图

结果是孙承宗认为王在晋的计划是错误的,二人围绕是否建立新城如何防守进行辩论。

最终在孙承宗说出:“如今不筹划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闹堂奥,京畿以东还有安宁吗?”的话后,驳斥得王在晋哑口无言。然而二人最终未能对如何防守达成共识,由于王在晋是经略,许多决策必须要经他向朝廷提出,虽然二人谈了七天,最终还是没有任何进展。

大明就在这种彼此执拗之中,耗去了许多机会。

相关资料

在完成“阅关”后,孙承宗回京向天报告,并总结了四个方面,大体围绕如何守关和对付俘虏以及“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守辽人”,最终向天启朱由校提出了战守大略“

为今之计,不尽洗天下之肺腑,不能起朝气,不尽改天下之观听,不能收残局,不尽破庸人之论,则中外之闻见不清。”简单说来就是提出要做好持久守卫的战略方针,避免“

每岁养十数万坐食之人,事久变生,师老财匮。”就是避免这种不断输出造成的巨大浪费饷银,注重辽东自我造血功能。而后的几年里,在皮岛驻守的毛文龙显然也是受到这种诟病最终被袁崇焕擅自诛杀,这是后话。

孙承宗画像

不久天启在与他探讨时,认可他的想法,还夸赞他:“

夫内安外攘,出将入相,尤鲜兼才。”并表示“

安危之任,实惟一身。朕所依赖,亦惟卿一人。”由此开启了孙承宗全面掌握辽东局势的局面。孙承宗接到任命立即督师出关,此刻魏忠贤通过取悦客氏得到朱由校的信任,政务全都交给了魏忠贤。在任命孙承宗的时候,魏忠贤对孙承宗“平时表现”还算满意,并且给他拨付了许多钱款,“

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

影视画面

孙承宗却在出关后对魏忠贤“

仅具杯茗而已,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这也为孙承宗罢职埋下伏笔。无论是谁,心底都不愿意与宦官过度来往,但是,如果仅仅靠这一句话推测孙承宗与魏忠贤关系冷淡到这种地步,似乎也不可理解,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适用于二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权威资料,我们只能对此一笔带过。如果这些不算什么,但重要的是宦官却掌控大明,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深重灾难和矛盾,为后续的一些事件埋下伏笔。

不久,当孙承宗对宁远形势进行实地踏察后,总结出“遥

见宁远形势,天设重关,以护神京,必不可不守。”因此提出了整体防护和修筑措施的构想。

示意图王再晋被免去辽东经略后,孙承宗主动要求出任该职,他豪迈地说:“经略去矣,代者且将奈何?与其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我。”在他的推荐下,更换了辽东巡抚,并将袁崇焕和祖大寿一批重要将领予以提升或是转任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这种安排,显然也存在某种意图的穿插自己信任的将领,对于快速推进战略,是一种不得不做的基础。

在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布防下,四年来一大批重要武将充实到边防。“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孙承宗赴任后首先整顿军纪,其次是修筑关城以及核查钱粮,颇有成效 。此后的袁崇焕一战成名的“宁远之战”就是建立在孙承宗打下来的重要基础之上。

相关资料

然而随着大明宫中的宦官魏忠贤的权势越来越大,朱由校本人也成了他们的傀儡,躲在后宫专心做起木匠活。因此孙承宗对魏忠贤未能进行依附,最后成了魏忠贤等人的眼中钉,加之彼此倾轧的其他人物,都让孙承宗寸步难行。天启五年(1625)八月,在发生柳河之役失利后,最终导致阉党集团向其发难借口,弹劾孙承宗,由此导致孙承宗第一次被罢职回乡养病。但是具体细节又有许多语焉不详,所以这段历史的真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

相关画面

至此,大明王朝因为这种内耗争错过了一次重要巩固后方的机会,也导致了孙承宗后续的人生悲剧。此后早前一切谋划和经营化为泡影,辽东局势也因此迅速恶化。不久,崇祯继位,袁崇焕受到重用,遗憾的是,却未能将孙承宗的战略推进下去,错失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孙承宗

更多文章

  • 明末邱禾嘉延误战机,导致吴襄战败,孙承宗修筑旧城却成了背锅侠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孙承宗

    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当时的战况是比较凶险的。邱禾嘉作为辽东二把手,当然是责无旁贷。在崇祯的命令中,所有人都听出了他的想法,这一战必须要打赢,否则谁都不要回来。当时的宁锦这一带的防线已经消失了,几座城池基本都被毁掉了,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要想守住这一带,必须要重建城池。刚刚重新上任的

  • 战略上能匹敌清军的唯一高手:他是孙承宗弟子,袁崇焕师兄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孙承宗

    在清人修的《明史》中,袁崇焕获得的官方评价非常高:“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当然,袁崇焕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他曾经向崇祯皇帝许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声称在五年时间,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

  • 崇祯皇帝性格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大将卢象升孙承宗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孙承宗

    我们看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自然成为诸多老百姓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在王朝末年,一个决定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明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通宵达旦的处理朝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太多的缺点,最致命的就是性格犹豫不决。一般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本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首先要

  • 孙承宗:明朝最后的硬汉一门忠烈,子孙二十一人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孙承宗

    大明一朝,历经百年,虽然有过不少辉煌,但晚期的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也把黎民百姓带进了水深火热之中,自“遵永大捷”后,明朝面对清军再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而“遵永大捷”的制造者,并不是英武盖世的武将,而是一位文臣出身,他就是被称为明末最强帝师,大明最后荣光的——孙承宗。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自幼家境贫

  • 孙承宗: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这个为大明奋斗半生的人走了。他为大明留下的,不仅是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不仅是支撑辽东战局的袁崇焕,也不仅是几本汇聚心血的兵法。他为大明留下的是一种精神。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创立之后,几代帝皇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四方来朝,堪称第一帝国。但是随着明朝内部权力斗争的风起云涌,外部又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自

  • 明熹宗老师孙承宗,被崇祯誉为明朝诸葛亮,他为什么不能拯救大明

    历史人物编辑:冰点历史V标签:孙承宗

    导言朱由检:汉则孔明,唐则裴度。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崇祯皇帝觉得文臣祸国殃民,素来看不起文官,唯有对一人刮目相看,并称作:“汉则孔明,唐则裴度”,也就是视其为大明朝的柱石。究竟是谁呢?能让这位自以为是的末代皇帝这样高看!他便是明朝末年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明朝末年优秀的国防谋略家,并且还是以前

  • 孙承宗徒有虚名?明史专家:确实如此,此人是拖垮大明的罪魁祸首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孙承宗

    纵观明朝末年这段历史,绕不开一个个所谓的国之栋梁们,孙承宗就是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因为他经略的关宁锦防线实在是太出名了。先说个结论,“孙承宗是一个被后人过誉的人物。”在明朝末年,关宁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沿线还修筑了无数个堡垒作为联动。孙承宗认为,设计这样的防线,就能通过层层递

  • 韦小宝和陈近南的感情由相互利用,直到最后才是“父子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陈近南

    陈近南最初一见面就收韦小宝为徒,还让他当青木堂香主,不过是权宜之计,更多的是加以利用,让韦小宝当卧底罢了,至于韦小宝的生死,陈近南真的未必放在心上,说白了就的一个死间,在此之前,陈近南已经把韦小宝的底底细打听的一清二楚,一个妓女的孩子在陈近南的眼里实在是不值一提,但随着韦小宝的地位的不断的提高,最后

  • 67岁“陈近南”4次分手:有钱漂亮有什么用?天天粘着我,好烦!

    历史人物编辑:华若生活标签:陈近南

    夏韶声演过的角色不算多,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要属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陈近南。大家对这位总舵主好感多多:武功高强、为人仗义、重情重义、正气凛然,虽然出场不多但无论人品还是为人处事都非常让人叹服和敬重。但现实中,“总舵主”却与电视剧中截然不同。有"香港摇滚之父"之称的夏韶声其实是一个“浪子”,67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