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是明永乐十九年,这一天永乐帝在新落成的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迁都北京和新宫殿正式启用。就在君臣上下满朝文武普天同庆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影视剧照
朝廷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通过占卜,竟然预言: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会遭到大火焚毁。
永乐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小子真扫兴!立即下令把这位胡博士锁拿下狱。但没有立即杀他,朱棣的意思是,到要看一看真假,到时候三大殿平安无恙,再杀也不迟。熬过了前面三个月,时间来到四月,朱棣的心里在犯嘀咕:北京皇宫营造可是花了十八年的时间,这三大殿更是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若遭焚毁,我岂不成罪人了。到了初八这一天,朱棣静静地等待午时的到来。中午,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正午十二点)!“永乐帝大喜,三大殿平安无事,胡奫那小子果然是胡言乱语,扰乱君心,该杀!这时,狱卒来报,见正午没起火,胡奫畏罪自杀了!然而,午时三刻刚过,皇宫三大殿就遭雷击,起火了!胡博士预言的是午时起火,也就是十一点至十三点,竟然一语成谶,可怜的胡奫和朱棣都太性急了。就这样,刚启用三个多月的宫殿全部焚毁。
永乐帝又气又惧,询问百官意见。于是,一些官员就批评迁都不合时宜,还有一些官员直接反对迁都。皇帝大怒,杀了几个带头的官员,其他的全部在午门外罚跪。
这时,户部尚书夏原吉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他把责任揽到自己这些皇帝身边的大臣身上,给朱棣消了火,解了围,双方都得到宽恕。有些官员不理解,甚至埋怨他,他却说:“皇帝焦躁的时候,应先宽慰其心,再谈治国良策。”众人于是十分佩服。这场由三大殿被焚毁引起的迁都之争终于平息。
这位夏原吉可不是等闲之辈,祖籍江西德兴,后迁入湖广长沙府。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被推荐入太学。后被选入宫里,负责中书省制诰。明太祖朱元璋命其为户部主事。建文帝时期升任户部右侍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十分看重夏原吉的才能,提拔其为户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晋升为户部尚书。永乐十九年冬,朱棣亲自率军北征沙漠,夏原吉上书劝阻,被下狱抄家。
永乐帝去世后,洪熙帝朱高炽即位,夏原吉重获重用,不仅官复原职,还“食三禄”。朱高炽在南北两京给他建府第,并赐其一枚“绳愆纠谬”的银章,享有直接呈递奏疏的特权。
宣德帝登基后,更加器重和亲信夏原吉。汉王朱高煦叛乱,鼓励皇帝亲征,一举平叛。北巡随行,劝皇帝与将士同甘共苦。宣德帝敬重其品格,赐其一枚“含弘贞靖”的银章,皇帝每年都会赐给他自己的绘画和各种礼物。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晚上回府后便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影视剧照
咱们都知道,明朝皇帝都漠视生命,加上重用宦官,设置厂卫(锦衣卫和东西二厂),官员和百姓如履薄冰。而夏原吉没有任何背景,一生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并且受到重用,最后寿终正寝,着实不简单。伴君如伴虎,你看大才子解缙的下场。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夏维喆勤勉做事,清廉做官;谨而慎之,多思少语;心胸开阔,善于包容。”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平安度过一生。
前面讲过,夏原吉经历过生平唯一的一次牢狱之灾。永乐十九年是不太平的一年,皇宫三大殿遭毁,北方瓦剌又频频骚扰边境,因此朱棣要亲征蒙古。夏原吉是户部尚书,掌管钱粮,朱棣于是问其意见。夏原吉就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 。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所以兵不当出。”尽管说得委婉,但朱棣听明白了,这是说财政困难,反对北征蒙古。皇帝一生气,就把他抓了,还抄了他的家。
永乐帝一意孤行发动远征,因为粮草用尽而退兵。两年后,永乐帝在最后一次远征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地区)。弥留之际,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消息秘传北京后,太子朱高炽急忙到监狱,哭着告诉夏原吉,并释放其出狱。朱棣在临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夏原吉,足见对其器重和爱护,所以才放心把太子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