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让永乐帝又爱又恨的名臣夏原吉

让永乐帝又爱又恨的名臣夏原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朝说文史 访问量:1390 更新时间:2024/1/4 10:31:23

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是明永乐十九年,这一天永乐帝在新落成的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迁都北京和新宫殿正式用。就在君臣上下满朝文武普天同庆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影视剧照

朝廷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通过占卜,竟然预言: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会遭到大火焚毁。

永乐帝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小子真扫兴!立即下令把这位胡博士锁拿下狱。但没有立即杀他,朱棣的意思是,到要看一看真假,到时候三大殿平安无恙,再杀也不迟。熬过了前面三个月,时间来到四月,朱棣的心里在犯嘀咕:北京皇宫营造可是花了十八年的时间,这三大殿更是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若遭焚毁,我岂不成罪人了。到了初八这一天,朱棣静静地等待午时的到来。中午,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正午十二点)!“永乐帝大喜,三大殿平安无事,胡奫那小子果然是胡言乱语,扰乱君心,该杀!这时,狱卒来报,见正午没起火,胡奫畏罪自杀了!然而,午时三刻刚过,皇宫三大殿就遭雷击,起火了!胡博士预言的是午时起火,也就是十一点至十三点,竟然一语成谶,可怜的胡奫和朱棣都太性急了。就这样,刚启用三个多月的宫殿全部焚毁。

永乐帝又气又惧,询问百官意见。于是,一些官员就批评迁都不合时宜,还有一些官员直接反对迁都。皇帝大怒,杀了几个带头的官员,其他的全部在午门外罚跪。

这时,户部尚书夏原吉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他把责任揽到自己这些皇帝身边的大臣身上,给朱棣消了火,解了围,双方都得到宽恕。有些官员不理解,甚至埋怨他,他却说:“皇帝焦躁的时候,应先宽慰其心,再谈治国良策。”众人于是十分佩服。这场由三大殿被焚毁引起的迁都之争终于平息。

这位夏原吉可不是等闲之辈,祖籍江西德兴,后迁入湖广长沙府。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被推荐入太学。后被选入宫里,负责中书省制诰。明太祖朱元璋命其为户部主事。建文帝时期升任户部右侍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十分看重夏原吉的才能,提拔其为户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晋升为户部尚书。永乐十九年冬,朱棣亲自率军北征沙漠,夏原吉上书劝阻,被下狱抄家。

永乐帝去世后,洪熙帝朱高炽即位,夏原吉重获重用,不仅官复原职,还“食三禄”。朱高炽在南北两京给他建府第,并赐其一枚“绳愆纠谬”的银章,享有直接呈递奏疏的特权。

宣德帝登基后,更加器重和亲信夏原吉。汉王朱高煦叛乱,鼓励皇帝亲征,一举平叛。北巡随行,劝皇帝与将士同甘共苦。宣德帝敬重其品格,赐其一枚“含弘贞靖”的银章,皇帝每年都会赐给他自己的绘画和各种礼物。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夏原吉天明入宫谢恩,晚上回府后便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影视剧照

咱们都知道,明朝皇帝都漠视生命,加上重用宦官,设置厂卫(锦衣卫和东西二厂),官员和百姓如履薄冰。而夏原吉没有任何背景,一生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并且受到重用,最后寿终正寝,着实不简单。伴君如伴虎,你看大才子解缙的下场。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夏维喆勤勉做事,清廉做官;谨而慎之,多思少语;心胸开阔,善于包容。”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平安度过一生。

前面讲过,夏原吉经历过生平唯一的一次牢狱之灾。永乐十九年是不太平的一年,皇宫三大殿遭毁,北方瓦剌又频频骚扰边境,因此朱棣要亲征蒙古。夏原吉是户部尚书,掌管钱粮,朱棣于是问其意见。夏原吉就说:“连年出兵,都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了十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发生,现在已经内外交困了 。况且您圣体欠安,还需要调养,所以兵不当出。”尽管说得委婉,但朱棣听明白了,这是说财政困难,反对北征蒙古。皇帝一生气,就把他抓了,还抄了他的家。

永乐帝一意孤行发动远征,因为粮草用尽而退兵。两年后,永乐帝在最后一次远征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地区)。弥留之际,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消息秘传北京后,太子朱高炽急忙到监狱,哭着告诉夏原吉,并释放其出狱。朱棣在临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夏原吉,足见对其器重和爱护,所以才放心把太子托付给他。

标签: 夏原吉

更多文章

  • 高巍上书朝廷实行推恩令,黄子澄只讲了一句话,建文帝默然无语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黄子澄

    【建文纪事之四 】 有一天夜里,昏昏沉沉的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是白龙,两条龙在天空中拼死搏斗。厮杀中,只见那天空雷鸣电闪、乌云遮天蔽日,暴雨倾盆,最后,那条强悍的黄龙在一瞬间狠狠地咬住白龙,白龙渐渐奄奄一息,委顿于地。第二天上朝后,还没有从梦中那场惊心动魄的二龙搏杀中恢复过

  • 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黄子澄, 忠肝义胆, 却没能阻止朱棣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黄子澄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造反运动,开创了大明王朝,在皇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三十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太子朱标已经先他一步去世了,出于对太子的感情,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为了让文弱的建文帝能够真正的掌握朝政,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已经将老资历的功臣们消灭得

  • 忠心耿耿的黄子澄,为何惨被肢解,家族男性被杀女性被辱?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黄子澄

    古代皇帝千千万,开国皇帝最厉害,要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相当不容易,其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传奇,妥妥的草根逆袭,还是和尚出身的草根。只是他再厉害也无法改变后代为了皇位兵戈相见的局面。后人皆知朱棣推翻了侄儿朱允炆后登上皇位,朱棣的成功其实要感谢朱允炆身边有一个瞎指挥的军师——黄子澄。皇位不稳,力

  • 齐泰:建文忠臣,有抱谋国之忠,无制胜之策,身死而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齐泰

    齐泰是明朝初期,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一个大忠臣,出生在应天溧水,他原来的名字叫做齐德。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齐泰参加应天的乡试,并成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年又成功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了礼部主事的官职。有一次,皇宫三大殿之一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不祥征兆,朱元璋便赶紧跑去郊外的祖庙进

  • 齐泰、黄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为何说一个有功,一个误国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齐泰

    说起齐泰、黄子澄二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将他们看作是一体,只要提到其中一人,必定会想起另一人。因为他们是朱元璋钦定的辅政大臣,共同协助建文帝治理天下。可在笔者眼中,这二人是大有区别的。其实他们虽共同辅佐建文帝,但在很多事情上,二人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齐泰每次提出的建议,都十分可行,反而黄

  • 自比严世蕃的周公子,懂点历史但似乎不多——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小查闲聊标签:严世蕃

    周公子,本名周劼,199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士。因在朋友圈狂晒体制内优越,比如20万一斤的百豪银针,身价过亿的姐姐等家族财富出圈。现为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管理部员工(已停职)。据悉,周公子的偶像是明朝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经常以当代严世蕃自居,偶尔舞文弄墨,在朋友圈浸淫了很久,直到

  • 大明王朝:高翰文单挑严世蕃——没有这把火,还真镇不住小阁老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严世蕃

    弄清楚《血经》的来历以后,严嵩亲自书写奏疏,委托陈洪上呈给刚刚出关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声“欺天”,并命陈洪立马调集东厂、镇抚司的锦衣卫做好抓捕准备,“严党”和“清流党”最后的对决时刻,到底来到了。既然《血经》出自芸娘之手,“严党”自然不会放过芸娘这个足以扳倒“清流党”的重要人证。正月十五晚,严世蕃

  • 历史上的严世蕃,究竟有多荒唐?和他比,现在的有钱人都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谷新光标签:严世蕃

    严世蕃,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的独子,号东楼,小名庆儿,再加上《金瓶梅》的疑似作者——王世贞和严世蕃有着“杀父之仇”,以致很多人认为严世蕃就是“西门庆”的原型人物。根据《明史·奸臣传》的记载,历史上的严世蕃并非《大明王朝1566》中的英俊形象,而是“短项肥体,眇一目”,也就是身体肥胖、脖子短小,而且

  • 大明王朝:亲爹见不着,内阁进不去,严世蕃该怎么办?只能继续作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福标签:严世蕃

    “内阁首辅”严嵩,奉旨养病,不能出门;“内阁次辅”徐阶,搬进内阁,不能回家;“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被“发配”到了嘉靖皇帝的万年吉壤,督修皇陵。就剧情发展来看,这是海瑞审案审出“严党”罪行,牵出织造局罪行的必然结果,“严党”要倒台,“清流党”要崛起。可嘉靖皇帝闭关以后,内阁却不让朝廷百官进了,大明王朝

  • 自诩明朝三大天才,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闲话第一鬼才严世蕃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严世蕃

    明嘉靖三十年(1550),他正受皇帝恩宠。内府太监总管说皇上召见探讨青词,他竟敢说:我喝多了,一个时辰之后自去复命,众人无不愕然…嘉靖三十五年(1556),首辅严嵩岁数偏大,很多朝政或各部人事安排都由他拍板,朝野上下都叫他“小丞相”…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无不得意地对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说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