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这位牢中大臣凭啥让朱棣死前说出:夏原吉爱我!

这位牢中大臣凭啥让朱棣死前说出:夏原吉爱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动漫的晓峰 访问量:1647 更新时间:2023/12/16 6:55:31

01

公元1424年,永乐22年,明成祖朱棣64岁了。

从31岁起兵造反,42岁登基以来,在朱棣的统治之下,大明王朝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似乎没有之一。

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亲自守卫国门,派郑和远航大西洋,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力贫弱的国家能完成的。

八方来贺,万邦来朝,在朱棣的帝国时代是真的实现了。

64岁了,这时候的朱棣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从身体上从脑力上来说,是应该歇歇了。

毕竟这几十年来,朱棣似乎都没有能好好地睡过一个安生的觉——毕竟这一切得来的如此的的艰难,甚至要背负着天下人的唾弃,谁知道会不会这一切又在一个梦中醒来就没有了呢?

可是,老天爷似乎并不打算让他轻松——蒙古的小毛贼在安生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耐不住寂寞,开始在大明的边境惹是生非了。

朱棣是一个不轻易将自己辛苦得到的东西拱手让人的人,何况这些小毛贼曾经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打得屁滚尿流?

卧榻之侧,岂容有一只小老鼠上蹿下跳?

没说的,打,亲自去打。

02

这已经是朱棣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朱棣是令人敬佩的——不服我就打你,打得非让你服为止,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何来感觉幸福的子民?

朱棣带着一起出征的人有张辅——名将张玉之子,杨荣——三杨之一,时称“东杨”,阵容是全明星豪华型的,因为朱棣知道自己这一次再不彻底把这些小毛贼收拾干净了,以后估计不会再有机会了。

只是朱棣没想到,自己的大军竟然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看到,这些已经当初吹牛逼要恢复蒙古帝国的家伙早已经沦落成为了打家劫舍的土匪流寇,在得到朱棣亲率大军前来的消息后早就望风而逃了。

大军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反复搜寻,却连敌人的气味儿都闻不到,然而这时候朱棣的身体却发生了变化——在出征之前,朱棣的身体就不怎么好,长时间的鞍马劳顿,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怎么能吃得消?

杨荣提议赶紧班师回朝吧:粮草也没办法保证,老板的身体又是这样,不回去咋整?难不成住在这儿跟这些混蛋继续躲猫猫?

张辅的意见则是:好不容易来一趟,连敌人的汗毛都没薅下来一根,咋瘠薄好意思回去?要不你们先回去,我带人继续往沙漠里头找,一定把这一小撮坏分子揪出来。

谁也说服不了谁,两人都抬着眼望着朱棣:老大,咋整,你说句话。

朱棣看了看身边这两个人,他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好人,好员工,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朱家的公司,叹了一口气,朱棣望向远方缥缈的草原轻轻的说:回去吧!

这声音听起来无比的无奈,又无比的疲惫。

累了,他也是真的累了——从少年时候就跟着父亲的那一班手下打天下,青年时期背负着骂名靖难,当上皇帝之后还继续远征蒙古,刀头舔血的日子固然快意,但到了这个岁数,是真的意兴阑珊了。

争来夺去,自己亲手打造的这一个帝国,能带走吗?

回家!

03

只是,朱棣没想到,谁都没想到,他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也许上天已经打算让这个戎马一生的人在征途中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吧?

榆木川,初秋,草原上略显萧瑟。

朱棣终于没能支撑到北京,与军营中病逝。

明朝十六帝,没有死在京师而是客死他乡的唯朱棣一人也,朱允文不得而知,就算是挂在南京。

也许,以这种方式作为人生最后的落幕,是对这位传奇的帝王最好的致敬吧?

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朱棣牵挂的事情一定很多,这也是他急着要班师回京的原因。

可是现在不能回去了,朱棣肯定有很多话要跟身边的人交代——接班人就交给太子吧,亲手打下来的江山让自己这个忠厚的儿子来继承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这件事嘱托给了杨荣,杨荣对太子一向忠心耿耿,是值得信任的。

交代完了家国大事,几十年来的往事一一涌上心头:自己这一生经历过无数的事儿,无数的人,做过的事就留给后人去评说吧,然而,经过的那些人却是不能不去想的,毕竟总有一天还要在那一个世界里相遇的。

敌人将就不用说了,太多太多了,自己这一生有朋友吗?

也许有吧,但好像也只是他们把自己当朋友,自己有那他们真心当朋友吗?

姚广孝算吧?

算,一定算,如果自己这一生只有一个朋友的话,那一定是他。

如果没有他,这个神奇的和尚,自己一定不会拥有这传奇的一生。

还有谁?还有谁?

夏原吉,夏原吉,夏原吉是朋友?

也许他不算是朋友,但是他是真正爱着自己的。

嗯,没错,夏原吉是爱我的,真心的爱我的。

【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04

夏原吉是谁?

为什么朱棣在临终前还心心念念不忘的说出这句话?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字维喆,明初杰出的政治人物,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也算是风头出尽。

不过这时候的夏原吉还正在监狱里服刑呢,大漠草原里发生的这些事他压根就不知道,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现任老板在弥留之际对自己的评价竟然是如此赤裸裸的暧昧。

夏原吉在朱棣时期官至户部尚书,在这个位子上干了二十多年,是大明帝国名副其实的财务总监。

能把帝国的“钱袋子”交给夏原吉,也足见朱棣对他的信任。

而事实上夏原吉也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干的非常的出色。

夏原吉是一个有心人,凡是各地的户口啊府库啊税收啊的数目,他都用一个小本子家的清清楚楚装在身上,随时的拿出来看一看。

有一天,老板问他:原吉啊,你是管钱的,你给我说说我这仓库里现在到底有多少钱多少粮食啊?

这能难得住他吗?

都在脑子里装着呢?

回答的滴水不漏,老板很高兴,从此后更加器重他。

当时刚刚靖难结束,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

然而革命成功了,跟着老板一起创业的兄弟们总得给点表示吧?

谁都不知道夏原吉怎么样有本事能弄来钱,把这些封赏功臣,分封藩王的事情安排的妥妥滴,没有让老板费一点心。

光是这样就算优秀了吗?

当然不是。

大家知道,朱棣在位的时候可是干了不少大事的:

八十万大军讨伐安南;

派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

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

这哪一件事不要钱?

哪一件事不是要大把的银子?

可是这些事儿统统没有难住夏原吉,

【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就连朱棣都很佩服他,曾经当着百官的面夸奖他和另外一个叫蹇义的官员说:这俩人是我爹留给我的宝贝啊,你们也别特么学那些什么千古名臣,你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啊!

【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05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终究还是惹恼了老板,无端的惹来一场横祸。

迁都北京之后,朱棣差不多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和北面的蒙古人打仗上,并且每次都是亲自带兵。

刚开始很多人都劝朱棣不要轻易打仗,这些人有些是近臣,有些是医官,劝说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连年征战,将士们也都很疲惫需要休息;

有的说皇上你身子要紧犯不着跟那些小毛贼置气;

还有的说粮草不够,歇几年再打他们也不迟,又跑不了的。

作为骨干,夏原吉处于对公司的热爱,对老板的负责也加入了劝谏的队伍。

作为财务总监,夏原吉深深的明白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过征安南,下西洋,迁新都这几件大事之后,其实帝国的国库已经很空虚了,军队和老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真的不能再穷兵黩武了。

另外,夏原吉也知道朱棣的身体其实并没与表面看起来那么结实,要深入漠北,谁知道会出现什么不测?

可是,就在大家都觉得朱棣会听夏原吉的劝谏的时候,朱棣发怒了。

也许朱棣生气的原因是恼火夏原吉你作为我的亲信,掌管着我的钱库,难道你不明白我的心意吗?

我是真的喜欢打仗吗?

我还不是想要让咱的帝国更强大,让周边的小屁孩儿们放老实些么?

你不仅不支持我,还跟着他们一起扯我的后腿?

一怒之下,夏原吉就遭了秧,官被抹了,家也被抄了,人被丢到大狱里去了。

好好反省去吧。

06

可是,事实证明,夏原吉是对的,他是真心的爱着朱棣的,因为他更爱的是这个帝国,更爱的是这个帝国的人民。

两次的远征,都因为:

【以粮尽引还。已。复连环出塞,皆不见敌】

终于在最后一次,朱棣也因为:

【出塞已久,人马俱劳,虏地旱寒】

病倒在班师的途中。

在最后的时光里,朱棣终于明白了,但是却晚了。

在说出:

【夏原吉爱我】

这五个字之时,朱棣其实已经承认了夏原吉是对的,也许算是对夏原吉的一个道歉吧?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儿子朱高炽留下这样一个人才:夏原吉是个好人,他是冤枉的,你要好好的用他。

当朱棣驾崩的消息被杨荣悄悄地传递到北京的时候,太子朱高炽:

【走所系,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

朱高炽登基之后,不仅让夏原吉官复原职,还觉得对不起他,又加封少保,兼太子太傅,食三禄。

夏原吉坚决不接受,再三推辞之后接受了二禄,朱高炽又送了他一块银章,上面刻着四个字:绳愆纠缪。

以后你还要继续发扬敢于直言纳谏的作风,看见谁做的不对,你就给我怼。

而夏原吉也确实是个忠心耿耿的好员工,不仅服务了朱高炽,还又继续服务了两个老板,这在大明的历史上也算是个奇迹了。

当然,奇迹是创造的,而夏原吉毫无疑问是一个拥有创造奇迹能力的人。

他的这种能力其实说白了,就是从骨子里的:

【忠君爱国】

虽然现在这个词听起来很可笑,但却是不可置辩的真理——一个人如果不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有勇气冒着被革职被抄家被砍头的风险,做出这样的举动?

不过

对于朱棣来说

夏原吉会搞钱

才是看家本领

会赚钱,

在那个时代,都是硬通货

标签: 夏原吉

更多文章

  • 让永乐帝又爱又恨的名臣夏原吉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夏原吉

    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是明永乐十九年,这一天永乐帝在新落成的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迁都北京和新宫殿正式启用。就在君臣上下满朝文武普天同庆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影视剧照朝廷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ūn),通过占卜,竟然预言: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午时,奉天殿、华盖殿、

  • 高巍上书朝廷实行推恩令,黄子澄只讲了一句话,建文帝默然无语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黄子澄

    【建文纪事之四 】 有一天夜里,昏昏沉沉的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是白龙,两条龙在天空中拼死搏斗。厮杀中,只见那天空雷鸣电闪、乌云遮天蔽日,暴雨倾盆,最后,那条强悍的黄龙在一瞬间狠狠地咬住白龙,白龙渐渐奄奄一息,委顿于地。第二天上朝后,还没有从梦中那场惊心动魄的二龙搏杀中恢复过

  • 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黄子澄, 忠肝义胆, 却没能阻止朱棣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黄子澄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造反运动,开创了大明王朝,在皇位上兢兢业业的干了三十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太子朱标已经先他一步去世了,出于对太子的感情,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为了让文弱的建文帝能够真正的掌握朝政,朱元璋在去世之前已经将老资历的功臣们消灭得

  • 忠心耿耿的黄子澄,为何惨被肢解,家族男性被杀女性被辱?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黄子澄

    古代皇帝千千万,开国皇帝最厉害,要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相当不容易,其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传奇,妥妥的草根逆袭,还是和尚出身的草根。只是他再厉害也无法改变后代为了皇位兵戈相见的局面。后人皆知朱棣推翻了侄儿朱允炆后登上皇位,朱棣的成功其实要感谢朱允炆身边有一个瞎指挥的军师——黄子澄。皇位不稳,力

  • 齐泰:建文忠臣,有抱谋国之忠,无制胜之策,身死而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齐泰

    齐泰是明朝初期,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一个大忠臣,出生在应天溧水,他原来的名字叫做齐德。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齐泰参加应天的乡试,并成功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年又成功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了礼部主事的官职。有一次,皇宫三大殿之一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不祥征兆,朱元璋便赶紧跑去郊外的祖庙进

  • 齐泰、黄子澄都支持建文帝削藩,为何说一个有功,一个误国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齐泰

    说起齐泰、黄子澄二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将他们看作是一体,只要提到其中一人,必定会想起另一人。因为他们是朱元璋钦定的辅政大臣,共同协助建文帝治理天下。可在笔者眼中,这二人是大有区别的。其实他们虽共同辅佐建文帝,但在很多事情上,二人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齐泰每次提出的建议,都十分可行,反而黄

  • 自比严世蕃的周公子,懂点历史但似乎不多——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小查闲聊标签:严世蕃

    周公子,本名周劼,199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士。因在朋友圈狂晒体制内优越,比如20万一斤的百豪银针,身价过亿的姐姐等家族财富出圈。现为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管理部员工(已停职)。据悉,周公子的偶像是明朝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经常以当代严世蕃自居,偶尔舞文弄墨,在朋友圈浸淫了很久,直到

  • 大明王朝:高翰文单挑严世蕃——没有这把火,还真镇不住小阁老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严世蕃

    弄清楚《血经》的来历以后,严嵩亲自书写奏疏,委托陈洪上呈给刚刚出关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声“欺天”,并命陈洪立马调集东厂、镇抚司的锦衣卫做好抓捕准备,“严党”和“清流党”最后的对决时刻,到底来到了。既然《血经》出自芸娘之手,“严党”自然不会放过芸娘这个足以扳倒“清流党”的重要人证。正月十五晚,严世蕃

  • 历史上的严世蕃,究竟有多荒唐?和他比,现在的有钱人都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谷新光标签:严世蕃

    严世蕃,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的独子,号东楼,小名庆儿,再加上《金瓶梅》的疑似作者——王世贞和严世蕃有着“杀父之仇”,以致很多人认为严世蕃就是“西门庆”的原型人物。根据《明史·奸臣传》的记载,历史上的严世蕃并非《大明王朝1566》中的英俊形象,而是“短项肥体,眇一目”,也就是身体肥胖、脖子短小,而且

  • 大明王朝:亲爹见不着,内阁进不去,严世蕃该怎么办?只能继续作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福标签:严世蕃

    “内阁首辅”严嵩,奉旨养病,不能出门;“内阁次辅”徐阶,搬进内阁,不能回家;“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被“发配”到了嘉靖皇帝的万年吉壤,督修皇陵。就剧情发展来看,这是海瑞审案审出“严党”罪行,牵出织造局罪行的必然结果,“严党”要倒台,“清流党”要崛起。可嘉靖皇帝闭关以后,内阁却不让朝廷百官进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