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史:孙元化被处死,崇祯不会用人,自毁长城

明史:孙元化被处死,崇祯不会用人,自毁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臧翁说史 访问量:1566 更新时间:2024/1/17 10:02:26

1613年,孙元化没有考中进士,便专心研究火器、火炮,为明朝组建一支“欧式炮兵”。可惜,崇祯不会用人,他将孙元化斩首,自毁长城。

孙元化,上海浦东人,明朝儒将,官至登莱巡抚,也是西洋火器的先驱。

1613年,孙元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便专心研制西洋火器,拜徐光为师。

明清两朝研究西洋火器,没人能比孙元化厉害。孙元化不但研究技术,也进行理论探索。

《西法神机》《武经全书》,孙元化的这两部著作,对西洋火器的制造、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巡抚登莱期间,孙元化还上奏朝廷:招募西人当兵,协助官兵守卫辽东,但不被采纳。

孙元化的身边,聚集一批熟悉西学的科技人才,协助他制造出二十四门红衣大炮,以及三百多门火炮。

巡抚登莱不到两年,孙元化就组建出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以及由西洋人组成的军团。

按照徐光启的构想,应该组建一支熟悉西洋火器的兵团,人数6万左右,用来平定辽东。

孙元化担任登莱巡抚之前,他制造的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锦州之战中大放异彩,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手下败将。

1629年,皇太极率6万兵马入关劫掠,关内外隔绝大半年,孙元化负责防守的八城二十四堡,丝毫未受影响。

孙元化能力强,又善于发明创造,朝廷便让他担任登莱巡抚,组建炮兵、水师,随时渡海增援辽东。

1631年,皇太极攻打大凌河,祖大寿派人求助,崇祯让孙元化去增援。

为了检验炮兵的威力,孙元化让孔有德率800兵马先行,这是一支“欧式炮兵”,装备非常精良。

起初,孙元化想招募洋人去辽东,帮助明朝打头阵,与皇太极死磕。崇祯不答应,孙元化便派孔有德去。

客观看待,孔有德对孙元化非常敬佩,无奈命运捉弄人,改变了明清的历史进程。

孔有德,辽宁盖州人,骁勇善战,是毛文龙的部下。毛文龙被杀,孔有德投靠孙元化,得到重用。

遗憾的是,辽兵、山东兵之间矛盾重重,辽兵作为“客军”,受到很多委屈。

抵达吴桥时,孔有德的士兵没了粮食,开始哗变,孔有德控制不住,也跟着杀回登州。

孙元化派兵抵御,张焘、耿仲明、陈光福与孔有德相识,率兵投降,总兵张可大阵亡。

孙元化依靠西洋兵抵御,与孔有德厮杀。西洋兵有29人,数量不多,但熟悉使用火器,孔有德部损失惨重。

兵力对比悬殊,孙元化也没办法,他拔出佩刀,准备自尽,却被孔有德捉住。

身陷囹圄,孙元化对孔有德晓以大义,让他不要辜负朝廷。孔有德很佩服孙元化,本身也不想将事情闹大,便请求招抚。

孔有德请求孙元化出面,上奏皇帝,希望得到招抚,继续为朝廷效力,孙元化同意。

孙元化陈述事情的经过,崇祯打算原谅孔有德,便让人拿诏书去招抚,妥善解决问题。

可惜,巡按王道纯跟孔有德有仇,他藏匿诏书。孔有德迟迟等不到“诏书”,又害怕被朝廷剿灭,便再次劫掠,击杀明军。

孙元化告知孔有德,他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希望能回京亲自面见皇上。孔有德同意,放了孙元化,希望他能带来好消息。

孙元化离开登州,王道纯立刻突袭孔有德,将事情扩大化,但孔有德依旧忍着。

孔有德相信孙元化,但明朝内部斗争激烈,招抚注定要失败。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弹劾孙元化,崇祯将其投入监狱。

孔有德等不到招抚,继续攻城略地,崇祯派兵讨伐,不再考虑招抚。

1632年,崇祯将孙元化处死,斩首示众。1633年,孔有德战败,便携带众多“欧式火炮”渡海,投奔皇太极。

孙元化研制的火炮,没能用来攻打清军,反而成为清军对付明军的利器。1642年,皇太极赢得松锦之战胜利,红衣大炮是关键。

明朝末年,多事之秋,崇祯本应该让孙元化戴罪立功,发挥他的科技才能,而不是处死。

“十将易得,一才难求”,对于特殊人才,崇祯本应该给予保护,以此收揽天下英才,为明朝效力。

孙元化被处死,徐光启神情憔悴,郁郁而终,明朝失去了两位科技人才。

孙元化之后,没人热衷于研制西洋科技。清军入关后,对火器也没啥兴趣,戴梓还被康熙流放,着实可惜。

参考书目:《明史》

标签: 孙元化

更多文章

  • 为何祖大寿的墓地会在加拿大?因博物馆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来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祖大寿

    引言众所周知,古代封建时期大多朝代都盛行陪葬制度,这主要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人们思想封建迷信,对鬼神之说很是相信,于是临死前就会选好一块风水宝地,死后让家人将陪葬品放入墓中,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富贵荣华,皇室中人以及帝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墓葬规模宏大,墓室中的珍贵陪葬品更是数不胜数

  • 祖大寿被迫降清,洪承畴因色降清,这个东林党魁首怕死降清剃头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祖大寿

    但逢战乱时代,投降之人总是那么多,如果是汉人投靠汉人政权我们叫良禽择木而栖,但是一旦是投降异族,我们就称之为汉奸;汉奸最多的当属宋朝和明朝(近代就不说了);但是宋朝自古以软骨头著称,这是从皇帝开始的,所以宋朝的汉奸一般也不怎么出名了,反正都是那样。明朝,素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刚烈著称,所以明朝

  • 中华英雄何在?岳飞是民族英雄,袁崇焕、祖大寿、文天祥为何不算

    历史人物编辑:神秘天策上将标签:祖大寿

    民族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标志,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民族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以前称之为民族英雄的先辈逐渐从民族英雄中被除名,比如2003年之后的的历史教科书书中不再称文天祥为民族英雄,而卫青霍去病前段时间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被请出教科书。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

  • 祖大寿为什么降清又叛清?他是无间道吗?疑云密布的大凌河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祖大寿

    祖大寿,明末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满清,然后又以诓锦州城为名,逃回大明,以后的十年,面对崇祯命其进京的诏令既不觐见,也不献城于皇太极,而是一直龟守在锦州城内,直到松山之战后,洪承畴投降,祖大寿才再次归顺清朝。祖大寿为什么降清又叛清?疑云密布的大凌河之战是怎么回事?祖大寿是无间道吗

  • 祖大寿是如何成为,袁崇焕的心腹的?孙承宗为何会解甲归田?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祖大寿

    这期间,袁崇焕结识了祖大寿。祖大寿世居辽东,系名将祖逖之后,勇悍于军。孙承宗决守宁远,先遣祖大寿筑城。他度明军未必有坚守之心,进展缓慢,质量低劣。孙承宗欲斩之,赖袁崇焕力救而免,遂成为袁崇焕最得力的心腹之一。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等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两千人东巡广宁。这是明军经

  • 名将祖大寿的墓还在国内,为何说被迁移到了加拿大?源于一场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祖大寿

    有人把明末名将祖大寿说成汉奸。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何谓汉奸?汉奸,当然属汉族的败类。这败类的性质败坏在哪儿呢?清无名氏《汉奸辨》下的定义是:“所谓真汉奸者,助异种害同种之谓也。”即汉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祖大寿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是在尽了自己最后一分力的情况下

  • 决定明朝命运的松锦之战失败,谁是最大的罪人?巨奸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祖大寿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这幅楹联说的是明末大将祖大寿。作为一个汉奸,祖大寿似乎更令人同情。有人就说了,祖大寿:既无愧大明,亦无愧大清。为啥呢,因为祖大寿降清充满着无奈。祖大寿是在锦州被围一年之后,洪承畴率领的援军被打败,洪承畴也被清军俘虏的

  • 祖大寿:从小时候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如何成长为明末威震天下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祖大寿

    祖大寿,字夏宇,辽东宁远人,他出生在宁远,生活在宁远,工作也在宁远,好像祖大寿这个人从一生下来开始就跟宁远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关系。祖大寿不是喜欢读书学习的人,四书五经对祖大寿来说,内容简直跟天书差不多,平时他就抽个烟装早个恋打个架啥的。也许是祖大寿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他臂力惊人,无论是单挑还是

  • 为何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不能像孔有德等人一样被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祖大寿

    由满洲人建立大清王朝,能够从偏安辽东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明末特定的历史环境给了其一定的偶然性机遇外,众多明朝的降官降将在整个“明亡清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这些降官降将中,“三顺王”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无疑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这三人在明朝时起初仅仅

  • 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为何没有吴三桂、洪承畴活跃,而是销声匿迹了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祖大寿

    祖大寿在1642年投降清朝以后,似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历史上只记载了他在1656年的时候病逝。从1642年到1656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祖大寿没有任何声音。那么,祖大寿投降清朝以后,为什么不像吴三桂、洪承畴这些人那样活跃,而是迅速地就无声无息了呢?在所有投降清朝的名将中,皇太极在祖大寿身上花费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