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明末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满清,然后又以诓锦州城为名,逃回大明,以后的十年,面对崇祯命其进京的诏令既不觐见,也不献城于皇太极,而是一直龟守在锦州城内,直到松山之战后,洪承畴投降,祖大寿才再次归顺清朝。祖大寿为什么降清又叛清?疑云密布的大凌河之战是怎么回事?祖大寿是无间道吗?我们一一来看:
祖大寿其人
祖大寿,祖籍安徽,宣德五年,其高祖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宁远城(今辽宁兴城),祖家因战功世袭宁远卫军职,三代以后成为宁远望族。其父祖承训,在万历年间已经做到了辽东副总兵。
祖大寿38岁从军,42岁做到了辽宁北镇中军游击。孙承宗督师辽东以后,祖大寿以参将衔守觉华岛。天启三年,祖大寿主持修筑宁远城。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辅佐袁崇焕守城,大败后金军,升副总兵。七年,皇太极率军攻宁远,祖大寿与满桂率兵驻城外为犄角,与清兵激战,清军败走,是为“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
祖大寿先后跟随过三任辽东大帅,但只有与袁崇焕意气相投,这可能与袁崇焕与后金的绥靖政策有关,皇太极曾多次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虽然回绝了后金的招降,但态度暧昧。
袁崇焕督师辽东以后,擢升祖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祖大寿的三个兄弟,八个子侄都是上至总兵、下至副将、参将等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从蓟门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率祖大寿驰援,到达北京城下袁崇焕要求关宁军入城,被崇祯拒绝。后袁崇焕单身入京,被崇祯以勾结后金的罪名下狱,祖大寿担心受到牵连“惧并诛”,率关宁军逃出关外。
由于满桂出战后金全军覆没,崇祯不得已接受孙承宗的建议让下狱的袁崇焕写信将祖大寿召回以解京师之危,“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乃安”。祖大寿解京师之围后,径直率关宁军返回辽东,从此祖大寿不轻易离开军营,生怕被东厂番子暗中抓捕。
被围大凌河
袁崇焕死后,老帅孙承宗接任督师,他上任以后,老调重弹,不顾国内民变四起,国家疲敝,又开始大兴土木,将堡垒战进行到底,崇祯四年七月,他命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
这时的后金军在经过强攻宁远城失败的教训之后,早已改变了策略——围点打援。他们围困住明军,然后围而不攻,坐等城内粮尽或者与救援的明军野战。这时明军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救援,就中了敌人围点打援的圈套,损兵折将再所难免。如果不救援,就会受到朝廷的处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装模作样去救援,一旦遇到敌人就撒丫子开跑,这样既不会被敌人消灭,也不会被朝廷处分。
所以,老孙头的堡垒战结果显而易见,从小了说是损兵折将,逼着将士们造反,从大了说是拖垮国家经济,导致国家衰亡。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孙总工程师到死都没弄明白,终其一生致力于修城筑堡,乐此不疲。
我们言归正传,明军在大凌河修筑城堡的消息很快被后金探子侦知,皇太极大喜,终于逮着祖大寿了。
崇祯四年八月,后金兵分两路攻打大凌河,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兵二万人,经义州屯驻于大凌河和锦州之间,切断了大凌河明军的退路。另一路由是皇太极本人率领,直接杀奔大凌河。半年前,后金仿铸红衣大炮成功,在沈阳新铸了四十门红衣大炮,此时也都运往大凌河。
大凌河内的明军有一万多人,加上民夫商民一万多人,共计军民三万人。后金军兵临城下,明军不敢出城迎战,只有关闭城门,固守待援。皇太极也不强攻,坐等明军救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孙承宗听说大凌河被围,急忙调兵遣将,一个月内组织了三次救援,但由于规模较小,救援的将领装模作样,所以迅速失败。
九月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宋伟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共百余名,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来援大凌河城。这是一次正规的、大规模的救援,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时年六十五岁,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看好,这次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
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遏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前锋死伤累累。这时后金调来红衣大炮轰击明军,明军阵势大乱,后金军乘势发起猛攻,总兵吴襄率先逃跑,宋伟势单力薄难以支撑,不久也兵败溃逃。
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截住吴襄和宋伟两军的归路,四万援军尽数被歼灭,主将张春、都督张洪谟、副将杨华征、薛大湖及参将、游击、守备共三十三人被生擒;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等阵亡。
四次救援均遭失败,明军已无力再派兵救援了,孙承宗束手无策返回山海关,任由祖大寿自生自灭。
此战后,孙承宗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批评。但由于孙承宗的东林背景,崇祯并没有过分难为他,闯了大祸的孙承宗仅以辞职了事,但却苦了在大凌河的祖大寿。
援救失败后,祖大寿只能自救,他多次率军突围都没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大凌河城百姓被充作军粮杀尽。
大凌河之战的起因
关于大凌河之战,历来都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皇太极这次如此坚决地攻打大凌河?要知道后金每次打仗都是为了抢东西,可谓是“无利不起早”,很少会如此坚决地攻打一个城池达到三月之久。虽然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战术比较成功,但后金的损失也不小,相对于明朝的地大人广,对于皇太极来说,每一个八旗战士都比较金贵,为了一个不是多么重要的小城池,与明军旷日持久的硬拼值得吗?毕竟这时的皇太极还没有入主中原的奢望。
所以,皇太极所图必然不是摧毁大凌河城、围点打援杀伤明军那么简单。从后来皇太极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坚决攻打大凌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招降祖大寿。
那么皇太极为何会对祖大寿如此感兴趣?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李成梁去职以后,明朝中央政府对后金采取不承认、不接触、不和谈的“三不”政策,想把后金困死在塞外,堵死了后金和谈的道路,在努尔哈赤后期,后金就把工作重点转向了明朝地方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当权派和实力派打交道,希望能够达成地方层面的谅解,并通过地方向中央政府传话。
努尔哈赤是靠策反起家的,擅长从内部攻破明朝的堡垒,在策反明军方面技艺高超,获益颇丰。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依旧十分重视腐蚀拉拢明军中的高层人物。在明军中找到有共同语言者,和则有谈判对象,战则可以充当内应,所以皇太极继位后一直把策反明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辽东是明金双方斗争的前沿阵地,辽东的军政要员,是皇太极公关的重点对象。而辽东当局在战不能胜的情况下,出于种种考虑,内心深处往往倾向议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崇焕督辽期间,很快与皇太极找到共同语言,双方频繁接触,进行议和试探。
袁崇焕死后,皇太极失去了和谈的对象,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战略,他开始物色新的合适人选,而他看上的就是祖大寿。
皇太极为什么会看上祖大寿呢?因为祖大寿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合格,二是军事过硬。
先说政治合格。
祖大寿是袁崇焕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干将,在袁崇焕与后金的多次和谈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大寿是知情者,也是参与者。己巳事变中,袁崇焕被捕入狱,祖大寿先是以官职荫封担保,想救出袁崇焕,事情不成,祖大寿担心受到奎连,叛归宁远。大敌当前,祖大寿置京城安危,国家兴亡于不顾,私下将主力部队带走,这决不仅仅是闹情绪,而是不折不扣的叛变。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人,曾经参与议和,事发后有造反的迹象。这种政治立场,在明军中仅此一例,在皇太极看来,祖大寿“根红苗正”,是最合适的议和对象。
再说军事过硬。
祖大寿不仅手握重兵,而且其家族势力极其庞大。祖氏家族是辽西望族,关东的重要军事集团,祖氏八代为大明朝镇守宁远212年,亘古未有。
到了祖大寿这一代,祖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祖大寿与其弟祖大弼分别在辽东和西北军中任总兵,其堂弟祖大乐、家臣祖宽在辽东军中任总兵,祖大寿的子侄辈更是人才济济,祖泽洪、祖泽溥、祖泽润、祖可法等十多人在辽东明军中担任要职。
此外,祖大寿还与东北的另一个实力派吴襄结为亲戚,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吴襄,但他的儿子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祖大寿娶吴襄之妹为妻,吴襄则娶祖大寿之妹为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亲舅舅)两人相互勾结,在东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雄踞河西,其势之大,比当年河东的李成梁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祖大寿不仅政治立场倾向和谈,而且手握军权,又曾经和后金打过交道,这正是皇太极对他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可以这么说,搞定祖大寿,基本上就搞定辽东,搞定辽东,基本上就把明朝摆平了。
所以,皇太极攻打大凌河,就是冲着祖大寿去的,所以他对大凌河一直围而不攻,以劝降为主,而对城外的援军大打出手。但是由于祖大寿在辽东明朝阵营中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想要搞定祖大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祖大寿更在乎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决定他态度的主要因素就是利益。
已已事变中,祖大寿害怕受到牵连,不顾国家安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叛逃。当他得到崇祯帝的许诺和孙承宗的担保之后,他又重新回到明朝的阵营,这已经向人们展现了他善变的一面。
所以,当大凌河城内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之后,祖大寿就顺势选择了与后金和谈。
祖大寿为何投降?
崇祯四年十月,皇太极派出俘获的明朝参将姜新现身说法,前往招降祖大寿,祖大寿率众官出城将姜新迎入城内,双方开始就投降条件进行商谈。
商谈之后祖大寿又派游击韩栋与姜新同回后金大营,觐见皇太极。当晚,皇太极又将韩栋送入大凌河城。双方迎来送往,和谈活动紧锣密鼓。
对于祖大寿来讲,投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部阻力,即部分将士担心投降后屠城;二是祖大寿个人利益。一方面祖大寿的妻儿家属均在锦州,如果投降恐怕会受到牵连,另一方面是祖大寿家族在锦州、宁远等地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投降,损失极大。
双方的谈判主要围绕解决这两个问题进行。
第一个问题易于解决,皇太极在信中说,你们不要听信谣言,担心投降后会被杀.你们既然投降,就是我的臣民,我怎么忍心杀你们,而且诱杀降人是受天谴的事情,难道我不怕天谴吗?在皇太极的一再保证和之前众降人的现身说法下,打消了祖大寿的顾虑,投降的外部阻力解除。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如何才能保证祖大寿家属的安全,在辽东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利益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攻下锦州。这样,虽然明朝失去了锦州,但是祖大寿什么也没有失去,他仍然可以在锦州当他的土皇帝,只不过是从明朝阵营整体切割到后金阵营。
祖大寿经营锦州多年,军中亲信部下众多,此时驻守锦州的明将正是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祖大寿夺下锦州的可能性很大。
办法有了,关键是要得到后金的支持,只有后金同意才能实施这一计划。因此,祖大寿必须说服后金进取锦州,才能投降。
为了让后金同意进取锦州,祖大寿想出了一招险棋,那就是祖大寿假装突围成功,回到锦州明军中,然后伺机夺下锦州。这样一来,祖大寿既有了给皇太极的见而礼,自己的家属和财产又得以保全,后金不费一枪一弹白得一个锦州,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十月二十六日,祖大寿点名要求后金派石廷柱一人入城面议,要“亲告以心腹之语”,这个心腹之语就是夺取锦州的计划。祖大寿对石廷柱说,“我已决心归顺后金,但是我虽然活了下来,却再也见不到我的老婆孩子,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接着他将夺取锦州的计划和盘托出。石廷柱立即回到后金大营将祖大寿的想法报告给皇太极,皇太极对此十分重视,命石廷柱与祖大寿继续就细节问题进行秘密磋商。
二十七日,祖大寿向皇太极表达了亲自回去夺取锦州的设想,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个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祖大寿真的拿下锦州,那将是一个意外收获,如果祖大寿一去不返,也没有太大的损失,祖大寿众多子侄留在后金,作为人质,而且祖大寿投降后金的诸多证据掌握在皇太极手中,只要太极愿意出卖祖大寿,就可以借明朝之手杀之,于是便欣然接受了这个方案。
至此,祖大寿的所有顾虑都被打消,投降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二十八日,祖大寿大开城门,举行投降仪式,为取信于后金,祖大寿命人将宁死不降的副将何可纲五花大绑,押送城外,在后金诸将面前斩杀,然后双方盟誓。何可纲之死,也是祖大寿诚心投降后金的一个铁证。
当晚,祖大寿亲到后金大营拜见皇太极,皇太极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迎接。礼毕,皇太极又赐宴款待,并让祖大寿坐在自己身旁,亲自以金杯盛酒赐之,当时“只有汗兄代善坐于其上”。
十一月初一,皇太极赐宴后,祖大寿便率领二十六名部下出发,趁着夜色,奔向锦州城。
初二,锦州传来了第一次炮声,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已经顺利进入锦州,按照事先的约定,初三初四两天内应该还会有第二次炮声,这是祖大寿起事成功的信号。初三,没有听到炮声。初四,还没有听到炮声。皇太极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祖大寿变卦了?
正狐疑间,祖大寿的信使到了。祖大寿派人传话说,他前日带人太少是个错误,锦州新兵甚多,所以原计划一时难以实现,只能慢慢想办法了。初九,祖大寿又派人送信给皇太极,再次说明计划难以实现,并详细解释了计划难以实现的原因。
除了上次提到的所带心腹之人太少、新近调集锦州由丘巡抚统领之兵太多、以及丘巡抚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外,他还提到了大凌河陷落时,有三人越城逃到了锦州,丘巡抚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大凌河之事,对祖大寿就更加怀疑了。
由于上述原因,祖大寿认为自己目前必须潜伏下来。
在潜伏期内,他建议停止联系一年,因为信使有被捕的危险,一旦信使被捕,后果很严重。等到一年以后,丘巡抚的疑心消除了,双方再恢复联系,共图约定之事。祖大寿还在来信中要求皇太极善待留在后金的子侄以及投降后金的大凌河士卒。
祖大寿的来信,打消了皇太极心中的疑虑,祖大寿虽然没有兑现诺言,但并没有变卦,他所解释的理由都是可信的,皇太极本来就没有进攻锦州的计划,招降祖大寿的目的事实上已经实现,他可以接受祖大寿的说辞。
祖大寿是不是无间道?
一些人认为,祖大寿在凌河的投降是假降,因为他回到锦州后没有按双方的约定献城,后来祖大寿完全掌控锦州多年,也没有投降后金。
事实上,祖大寿投降有被迫的一面,但决不是假降,因为他有很多行为超过了假降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杀何可纲取信于后金。事实上何可纲并不能阻止投降,如果何可纲反对投降,将其抓捕就可以了,也可以将他交给后金处理,没有必要杀他,更没有必要将其捆绑带到后金将领前杀害。而明军第四次援大凌河的统帅张春被俘后,同样宁死不降,后金并没有杀他。
二是从他与皇太极商量夺取锦州的细节看,如果是诈降,没有必要做出如此缜密的安排。
三是他回到锦州后,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假降,而是按照他与皇太极商量的理由入城,入城后也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放炮。
四是当他发现无法夺取锦州时便在第一时间向皇太极通报解释,并许诺从长计议。
五是虽然他没有实现承诺,并没有影响到他留在后金的子侄受到太极的重用。
六是当他回到锦州之后,城内的情况确实如他所说有了很大变化,新人増多,自己被人怀疑防范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后来祖大寿重新控制锦州以后并没有献城投降,这是因为祖大寿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产生了动摇,并不能说明其之前的投降就是诈降。
七是他没有献出锦州,更没有将计就计狠敲皇太极一笔,从后来的情况开看,祖大寿对后金的态度是暧昧的。
祖大寿回到锦州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逐渐消除了人们的怀疑,又重新控制了锦州,往日的繁荣掌于手中,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大凌河之战他没有任何损失,反而与皇太极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双方达成了默契。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投降后金,除了收获一个叛徒的骂名以外,什么好处也没有。
对于皇太极来说,在明军中有一个代理人,既有利于维持和平,也可以通过他向中央传话。如果祖大寿献城投降了,明军更换主将,这种和平的局面就不存在了,后金不得不日夜提防,同时也失去了谈判的对象。
虽然明朝政府不与皇太极和谈,但是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与祖大寿已经在事实上达成了和约。正因为如此,大凌河之战中明朝与后金在辽东地区保持了长达十年的和平,明朝的精锐部队关宁军从此再也没有和后金发生过战事,不仅在辽东双方和平共处,既使后来后金几次入犯内地,受控于祖大寿家族的关宁军也采取了消极避战的态度。
应该说祖大寿与太极达成事实上的和平,对于内患严重的明朝来讲,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明朝可以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对付国内如火如荼的民变战争。不利的一面是后金没有后顾之忧,更加放心大胆地对明朝内地发起进攻。
后金的入犯虽然没有亡国的危险,但对明朝来说是一次极大的侮辱,求治心切的崇祯帝对此难以忍受。受到后金几次入犯的刺激,崇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内外政策进行了错误的调整,这些错误的调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