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可望归降清朝时,只剩下五百残兵,为何却被封为王爷?

孙可望归降清朝时,只剩下五百残兵,为何却被封为王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飞鱼侃史 访问量:4585 更新时间:2023/12/14 6:36:26

众所周知,古代要被封官赐爵得到赏赐,必须是要立下功名的,可是有一位将领,他归降之时只剩下五百士兵,可是当他进京之时,顺治帝却在大殿亲自接待他,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

孙可望从贫苦的家庭的出身,从参加义军到成为勇敢果断的将领,再到降清之后成为清朝的大红人,最后却又落得一个死因不明的下场,这其中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什么只带五百残兵回来却能被封为爷的高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明其中真相。

身居重位举抗清大旗

孙可望出身贫苦,但是他很机灵,又识得几个字,参加义军的时候被正在陕北起义的张献忠收为养子,慢慢地,他也越来越果敢,每次进军都能领着部下沉着取胜,因此张献忠也很器重他。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政权,孙可望位居各大将领的首位,后来张献忠牺牲,孙可望继续率领部下攻占了云贵地带,举起了抗清的大旗。

要知道,当时攻占云贵一带的时候是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个人一起带领部下打赢的,可是后面孙可望战败也是败给了李定国,这其中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献忠牺牲的时候清朝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对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个人来说,当前最紧急的事情就是抗击清朝,可是偏偏就在这最重要的一件事上,两个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孙可望想把部队往广西迁移,继续和明军作战,如果作战失败,就进南海,可是李定国却不同意,李定国想要挺进云南建立建立根据地,然后联合明军共同抗清,两人争执不下,这个时候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了其中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孙可望却始终无动于衷。

李定国觉得孙可望如果一意孤行,自己还没有活着的意思,于是拔了刀想要自刎,在场的将领们看了,连忙劝住了他,孙可望见形势如此,也只好同意李定国的作战方法,可是因为这件事,孙可望心里对李定国也有了芥蒂和疑虑。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率领十万大兵向驻扎在云南的李定国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的李定国跟刘文秀两人合起来的兵力也才三万,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李定国想要诱敌深入,于是孙可望一路顺利行进到了交水河畔,两军交战。

孙可望从正面渡河,双方打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刘文秀前锋失利,孙可望见形势如此,于是命令士兵乘胜追击,而这个时候位于后阵的白文看战局不利,于是率领五千士兵冲击孙可望军队,孙可望眼见军队快要溃败,于是骑了马就逃了。

册封赐宴成清朝红人

其实这个时候孙可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李定国重修旧好,两个人一起联手抗击清朝,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败,自此隐居,退出军政舞台,可是孙可望不甘心如此。

战败的事情始终在他心头压着,成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他面对这件事也越来越放不下,于是干脆向清朝投了降,想要再借着清朝的兵力报仇。

顺治十五年,顺治帝在长沙进行册封典礼,于是邀请孙可望进京见驾,场面十分隆重,有多隆重呢?

十天之内,顺治帝就赐宴了三次,除此之外,还赏赐了银子一万两千两,赐给他府邸、马匹、绸缎等等,霎时间,孙可望成了清朝朝廷炙手可热的红人。

为什么他能获得这么高的赏赐和地位呢?其实不难理解,孙可望本来就是张献忠的义子,在投降之前一直是抗清的主力军,在清军眼里就是“刺儿头”,跟李定国两个人打了不少胜仗。

势如破竹解南明战事

因为孙可望向清朝投降,出卖了军情情报,李定国抗清失败,清朝朝廷封孙可望做了义王。

有人问,孙可望只剩五百残兵,怎么还能再上战场厮杀呢?其实不然,虽然兵力稀少,但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可望能赢,靠的就是对南明情况的了如指掌。

不仅向清军阐明了南明军事方面的各种状况和细节,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不仅如此,孙可望还拉拢了之前自己的部下和同伴,劝说他们一起投降。

军事机密已然被泄露,对明军来说,自己在清军面前如同透明,到最后,清军一路挺进西南,南明就此覆灭。

而这个时候的孙可望已经失去了价值,顺治十七年,孙可望暴亡,死因未明。

后记

为了自己的不断膨胀的野心,与自己一同作战多年的同伴反目,最后搭上了同伴,搭上了自己,还搭上了整个永历政权。

“不想当将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无法顾全大局,只为自己的野心一意孤行的将领又怎么算得上一个好将领呢?

标签: 孙可望

更多文章

  • 大顺通宝的故事——记载张献忠、孙可望的奋战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孙可望

    大明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外有清兵叩关,内有张献忠、李自成作乱。其中张献忠于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左右观望几年后,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献忠即皇帝位,年号大顺。两年后,即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于1947年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仅仅做了不到三年皇帝的张献忠既是大西国的

  • 张献忠的“长子”孙可望,引清兵入川攻打南明,最后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孙可望

    张献忠的“长子”孙可望,引清兵入川攻打南明,最后他结局如何?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因为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明廷的不作为,所以使得百姓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各地农民不断开始揭竿而起,而崇祯登基后,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中后期,明廷不得不抽调精兵镇压这些农民起义军。其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

  • 坚持抗清,南明王朝武将之首的孙可望,为何最终投降清朝?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孙可望

    1646年初,张献忠的大西军和清军在汉中地区正面硬钢,但是清军在许多明朝叛徒的帮助下,仅仅只用了4个月,清军就占领汉中。1646年9月,张献忠意识到不能再和南明王朝打架,他俩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清朝。不过张献忠的运气显然不是很好,才过去两个月,他的军营就遭到清军突袭,在混战中,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老

  • 孙可望一度拯救南明,为何却投靠清朝,助清军灭南明?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孙可望

    1650年十一月,尚可喜、耿继茂率领清军攻占了广州,与此同时,孔有德占领了桂林。永历帝朱由榔闻讯后,仓皇乘船逃亡。此时的南明小朝廷已经接近于瓦解,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成为了南明的“拯救者”。然而数年后,孙可望又背叛南明,投降清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素有嫌隙1647年1月,大西

  • 姜瓖要为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身为大同总兵的他,为何一叛再叛?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姜瓖

    大明朝的江山,就是姜瓖这个人给搞丢了。有人说这个帽子是不是扣太大了?我们看看姜瓖这家伙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大明朝的灭亡是不是跟他有关了。李自成在宁武关和周遇吉血拼了很长时间,结果周遇吉愣是拼掉了李自成7万多人马。老李的精锐损失惨重,这让李自成彻底动摇了。他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可是真正能上战场决战的不

  • 明史:孙元化被处死,崇祯不会用人,自毁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臧翁说史标签:孙元化

    1613年,孙元化没有考中进士,便专心研究火器、火炮,为明朝组建一支“欧式炮兵”。可惜,崇祯不会用人,他将孙元化斩首,自毁长城。孙元化,上海浦东人,明朝儒将,官至登莱巡抚,也是西洋火器的先驱。1613年,孙元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便专心研制西洋火器,拜徐光启为师。明清两朝研究西洋火器,没人能

  • 为何祖大寿的墓地会在加拿大?因博物馆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来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祖大寿

    引言众所周知,古代封建时期大多朝代都盛行陪葬制度,这主要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人们思想封建迷信,对鬼神之说很是相信,于是临死前就会选好一块风水宝地,死后让家人将陪葬品放入墓中,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富贵荣华,皇室中人以及帝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墓葬规模宏大,墓室中的珍贵陪葬品更是数不胜数

  • 祖大寿被迫降清,洪承畴因色降清,这个东林党魁首怕死降清剃头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祖大寿

    但逢战乱时代,投降之人总是那么多,如果是汉人投靠汉人政权我们叫良禽择木而栖,但是一旦是投降异族,我们就称之为汉奸;汉奸最多的当属宋朝和明朝(近代就不说了);但是宋朝自古以软骨头著称,这是从皇帝开始的,所以宋朝的汉奸一般也不怎么出名了,反正都是那样。明朝,素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刚烈著称,所以明朝

  • 中华英雄何在?岳飞是民族英雄,袁崇焕、祖大寿、文天祥为何不算

    历史人物编辑:神秘天策上将标签:祖大寿

    民族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标志,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民族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以前称之为民族英雄的先辈逐渐从民族英雄中被除名,比如2003年之后的的历史教科书书中不再称文天祥为民族英雄,而卫青霍去病前段时间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被请出教科书。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

  • 祖大寿为什么降清又叛清?他是无间道吗?疑云密布的大凌河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祖大寿

    祖大寿,明末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满清,然后又以诓锦州城为名,逃回大明,以后的十年,面对崇祯命其进京的诏令既不觐见,也不献城于皇太极,而是一直龟守在锦州城内,直到松山之战后,洪承畴投降,祖大寿才再次归顺清朝。祖大寿为什么降清又叛清?疑云密布的大凌河之战是怎么回事?祖大寿是无间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