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扒皮侃历史 访问量:2218 更新时间:2024/1/13 1:13:27

导语: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一直属于中原帝国的藩属国。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派遣大将张辅代领人进入安南,消灭了安南胡氏政权,恢复安南为交趾,该地区也就成为了明朝郡县中的一部分。朱棣将这里设立为交趾布政使司。可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却主动放弃了安南的控制权,这是为什么呢?

01安南地少人多,远离中原王朝,管理十分困难。

明朝统治安南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拥有三百多万老百姓,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地方。

追至叱蒲捺栅,又遁。昏夜行二十余里,闻更鼓声,辅率政等衔枚疾趋,黎明抵叱蒲干栅,江北贼犹寨南岸。官军渡江围之,矢中景异胁,擒之。镕及弟鈗亡走,追擒之,尽获其众。别将朱广追伪大将军阮帅于暹蛮,大搜暹人关诸山,获帅及季扩等家属。帅逃南灵州,依土官阮茶汇。指挥薛聚追获帅,斩茶汇。初,邓镕之就执也,季扩逃乂安竹排山。辅遣都指挥师祐袭之,走老挝。---《明史》

作为一个外来征服者,明朝派遣过去的官员,并不能很好统治这个地区。安南人认为,他们虽然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政权,现在贸然被划入了明朝的疆土,他们自然很不服气。

所以当朱棣派遣李彬佩征夷将军印,前往镇守交趾的时候,遇到了一堆反抗者。好在李彬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他到了以后,先是平定了路那县的造反者阮贞,随后又相继平定了顺州和北昼等地。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安歇,起义军层出不穷,李彬忙于应付。尤其是黎利的出现,几乎成了李彬的死局。最初黎利还是清化府的土巡检,可他表示非常不服气明朝的统治,常常拉着一帮兄弟们谋划造反的事情。由于黎利的崛起,导致安南各地都爆发了各种起义,这对明王朝来说,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毕竟安南距离京城有万里之遥,根本不是说管理就能管理到位的。而且李彬在镇压起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在关键时刻病死了。当时黎利战败逃亡到了老挝,李彬决定进入老挝抓捕黎利,结果还没发病,李彬就病死了。李彬死后,这一场追捕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李彬的各位继任者,都无法完成平定叛乱的任务。一直到王通上位以后,直接割让清化府以南的地区给了黎利,从此黎利过上了兵强马壮的生活,而明军再也没办法收拾他了。

02黎利集团在安南做大,明朝劳师远征划不来。

李彬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跟黎利相抗衡。所以黎利放心大胆地从老挝回到了安南,开始了自己宏图大业之路。

二年春,利犯交州。通与战,斩伪太监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获首级万计。利破胆奔遁,诸将请乘势追之,通逗留三日。贼知其怯,复立寨浚濠,四出剽掠。三月复发三万三千人,从柳升、沐晟征讨。贼分兵围丘温,都指挥孙聚力拒之。先是,贼以昌江为大军往来要道,发众八万余人来攻,都指挥李任等力拒,杀贼甚众。阅九月,诸将观望不救,贼惧升大军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明史》

他召集自己的旧部,不断攻陷明朝交趾各县城。王通不得不选择与黎利进行和谈,当然这是一次彼此不信任的和谈。

因为王通一方面在和谈,一方面在拖延时间等待明军调兵前来支援。而黎利这边获悉以后,开始猛攻各县城。

结果等到明军10万援军来了以后,黎利并不慌张。他认为虽然明军人数众多,可是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形并不了解,只要他们孤军深入,就有机会埋伏偷袭他们。所以黎利的作战方针就是诱敌深入,他下令让士兵们佯装败退,且战且败,不断拉长军队的纵深。结果明朝这边的主将柳升果然大意了,认为一定可以获胜,所以他亲自带着1000多起兵追击黎利残兵。万万没想到,柳升的人马陷入了黎利的包围圈,柳升当场被杀,黎利获得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因此明朝不得不承认黎利政权的合法性,开始了一系列商谈活动。军事上不敌的确是明宣宗朱瞻基放弃安南的重要原因,打不赢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劳师远征供给不足的原因。

与其长期在这里耗着,还真不如放弃安南,承认对方的合法性。让安南继续以大明朝附属国的身份存在下去。

03明宣宗放弃安南是否妥当?

对于安南的问题,其实朱棣时期就有很多讨论。不过当时镇守安南的李彬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所以他勉强还能平定安南的部分叛乱。

可是等到李彬去世以后,安南地区的防务几乎是一片混乱,倒不是说后继者一定没有能力,至少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个地方的特殊情况。

帝心知其诈,欲藉此息兵,遂纳其言。初,帝嗣位,与杨士奇杨荣语交阯事,即欲弃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谕以罢兵息民意。士奇、荣力赞之,惟蹇义、夏原吉不可。然帝意已决,廷臣不敢争。因敕利以兴灭继绝之意,并谕通及三司官,尽撤军民北还。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凡得还者止八万六千人,为贼所杀及拘留者不可胜计。天下举疾通弃地殃民,而帝不怒也。---《明史》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得黎利集团逐渐崛起。黎利集团都是由本地人组织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所以在作战方面,比明军更加有优势。那么明军节节败退的原因就找出来了。

首先明军将领的能力不足。李彬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平定了安南的叛乱,甚至击败了一直对抗明朝的黎利,将他赶出了安南,逃到了老挝。可惜他死后,继任者能力都不足。其次黎利大军熟悉战争场地。这帮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比明军更加有优势,只要诱敌深入,明军不是黎利军队的对手。再者明军千里奔袭,物资供应麻烦。当时朱瞻基远在京城,距离安南实在是太远了,所有物资供应压根就来不及,因此明军后补力量不足,很难取胜。所以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杨士奇和杨荣这些大臣们,立刻劝告明宣宗朱瞻基,他们认为这个时候放弃安南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明宣宗选择了这个无奈的结局,我认为还是靠谱的。

总结:明宣宗的行为不算割地求和,只能说放弃了侵略。

朱棣进攻安南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是未必的,在历史上安南地区一直有一个独立的王朝,他们虽然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可是本身的确是独立的。

朱棣偏偏要将这里变成大明朝的一个郡县,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这里的人民一直在反抗。明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意识到了反抗情绪越来越严重。

所以他的镇压力度也不断缩减,最后将留在安南的八万多人马全部撤回大明,从此承认了黎利政权的存在。放弃安南不是耻辱的选择,而是一种明智的妥协。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杨士奇

更多文章

  • 临终之时,张太后问道: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杨士奇回答:有这3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标签:杨士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

  • 抗清名将陈永华: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被郑成功称为卧龙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陈永华

    看过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为刘松仁饰演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不凡的风度所折服,其实陈静楠这个人物并非金庸先生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被郑成功称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一个硬骨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展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当大明帝国的大厦将倾时,他没有随波逐流,向敌人投降而是抵抗到

  • 在“嘉定三屠”之后,汉族罪人李成栋为何还决心重新反清?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李成栋

    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

  • 一言难尽的刽子手——李成栋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成栋

    明末清初有三个爷们拍案而起跟“红颜”有关,最有名的就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二个是王得仁因董御史强索宠爱歌妓而反出满清,第三个就是李成栋。李成栋卖主求荣的时候是一心一意的。战功赫赫,而一旦反复,投靠南明,却是孤忠可鉴,死而后已,但最终结局却让人扼呃嗟叹,只能说李成栋是个真正是个堂堂正正的爷们儿。

  • 河南老人杜松叶:67岁“破格”考上北影,退休后曾跑了5年龙套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杜松

    人们都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梦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词语。我们向往梦想,但往往很多时候只能屈服于现实。年轻人中有多少人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找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往往只敢用现实的依托作为借口,然后在影视剧里追求剧中人追求梦想的那种同样的快感,然后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告诉自己没关系

  • 四月杜松(03.21-04.19)桃花运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开发商大刘标签:杜松

    【卟啉芋】请同时参考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月亮]卡片、消字和“卡面解析”,为了方便粉丝们深入理解,Ruby♦️后的蓝色字体就是本次解析的内容。使用数组:白羊座四月桃花运:①四月桃花运:逆币追随者②命题:世界是对的③可能结果:硬币骑士是真的“硬币”:土元素象征物质、现实、资源等;“追随者”:代表纯真、好

  • 大明猛将杜松,武状元刘綎,为何都在萨尔浒败给努尔哈赤?

    历史人物编辑:史书上说了啥标签:杜松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与后金在萨尔浒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萨尔浒之战。结果努尔哈赤以6万军队以少胜多击败明朝11万大军,从此明朝再也无力在辽东向后金发起有力的攻击,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此战是明清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是后金的崛起之战。萨尔浒之战的过程,几乎是一边倒地偏向后金,努尔哈

  • 保宁之战:刘文秀骄傲轻敌,让收复四川成为泡影!

    历史人物编辑:追巡历史标签:刘文秀

    文/晚风暮雨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南明发动“川湘桂大反攻”,名将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场大捷,逼死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击毙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与在广西、湖南战场连战连捷的李定国相比,反攻四川的刘文秀却结结实实的摔了一个大跟头。孙可望担心清军在四川站稳脚跟后,进犯贵州,决定先发制人反攻四川,他

  • 南明最后的乐土, 孙可望经营此地十年, 却一年之间被破坏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孙可望

    南明史上的今天系列3 三月初八熟悉南明历史的人都知道,云南是中国大陆上最后被清军征服的省份,这主要得益于原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在云南的苦心经营和武装抵抗,才让云南在1644年之后又坚持了16年才沦入清军之手。1646年张献忠在抗清战争中战死,1647年其余部在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的带领之下从四

  • 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就独木难支?他犯的真正错误是路走歪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孙可望

    在南明政权存在的18年中,最有希望能抵御清朝入侵的只有张献忠留下来的大西军。明军要不投降清朝,要不毫无战斗力。大顺军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不到两年,就从占领全国大部分北方重新变成流民(1644~1646),李自成死后,更是树倒猢狲散,各个部队各自为战,互相伤害。反倒是大西军这支农民部队在明末清初时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