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就独木难支?他犯的真正错误是路走歪了

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就独木难支?他犯的真正错误是路走歪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崔雷 访问量:3612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4:24

在南明政权存在的18年中,最有希望能抵御清朝入侵的只有张献忠留下来的大西军。

明军要不投降清朝,要不毫无战斗力。

大顺军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不到两年,就从占领全国大部分北方重新变成流民(1644~1646),李自成死后,更是树倒猢狲散,各个部队各自为战,互相伤害。

反倒是大西军这支农民部队在明末清初时期表现极其亮眼,特别是大西军的首领张献忠也突然暴毙后的表现。

其主要原因就是孙可望想把大西军独立于南明政权之外,而不是和大顺军那样,依附在南明官员身上,成为一支南明官员内耗争斗的棋子。

而李定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大西军融入南明政权,使得大西军战斗力严重下滑。

大西军的联合南明,可以溯源到顺治四年,当时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根据张献忠“我死,尔急归明”的遗训,挥师进入云南,在以军事手段打败南明政权地方势力的基础上,与吴兆元、杨畏知、沐天波分别在昆明、禄丰、永昌达成了共扶明室,恢复江山”的协议,一大批南明官员和士绅地主“降附”。

但是大西军一直对他们都抱有强烈的戒心,史书记载“以勋旧礼待之,不复假以事任也”,并继续实行保护农民军利益的政策,内部组织也仍然保持着大西军的“四将军”(张献忠四位义子)议事制与“掌盘子”制度等古朴平等作风。

顺治六年至顺治八年,大西军与南明永历朝廷进行了“胁改秦封”的斗争。

应该说,在当时情况下,尚未完成封建化过程的孙可望作为大西农民军的代表,他的“逼允秦封”,不管其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是代表着农民军藐视明朝“异姓不得封王”的“祖制”,要求南明皇帝必须承认农民军的实力地位,承认大西军在抗清阵营中的独立地位与领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抗清的内部斗争。

正如孙可望致永历书中所称:“今之奏请,为联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

李定国、刘文秀虽然一直与孙可望不和,但在这一点上,在当时是一致对外的。

南明政权高层对这场内部斗争的性质也很清楚,瞿式耜就认为允封秦王等于向“献孽”投降,并说出“可望未我降而我先降之,可望未父师我而我先父师之,可望未纳土请官而我先纳土请官之”这样的话。

他认为南明政权不能向孙可望低头,应该是南明政权诏安大西军,而不是南明政权依附大西军。

因此,这场内部斗争就主导方面来说,是抗清阵营内部的阶层斗争,属于农民军与官僚士绅地主阶层的斗争,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在“胁改秦封”的过程中,南明高层中的一部分人看到永历政权的衰弱无能,便力图加快大西军的封建化进程,在其中寻找能比永历皇帝更好地代表自己阶层利益的人,并鼓动其取永历皇帝而代之。

而南明地主阶层中与永历政权命运相连的那部分人,也力图从大西军中寻找保护人。

这样,“胁改秦封”的直接结果是农民军战胜了南明高层,而其间接结果却是大西军封建化的加速。

到“秦封”问题解决后,事情就演变成了站在孙可望、李定国二人背后的南明官僚士绅地主阶层两派的内部斗争了。

这为孙可望与李定国内斗提供了条件。

“胁改秦封”起源于胡执恭的“盗宝矫诏”。

史书记载胡执恭“奉(陈)邦傅之意旨:可望而就抚也,则远交近攻为挟可望以胁朝廷之地,可望而不降也,则执恭且为邦傅纳款之使,暗通可望,外输国情。”

为了达到其目的,这一派官僚士绅阶层向孙可望大肆鼓吹取永历皇帝而代之。

“缙绅附可望,劝进者累累...故御史倡议称可望为国主,设六部…大造宫殿,署百官,以明臣雷跃龙、范鑛、任僎、程源、龚彝、朱运久、张重任、方于宣等为宰相、九卿、科道、翰林等官……为可望起朝仪,易印章,立四庙、制卤簿、九奏万舞之乐”。

孙可望刚开始感到不太适应,但是尝到那种当皇帝的滋味之后,就开始变了,也开始对这种权力习以为常了。

与此同时,南明官僚士绅地主阶层中的另一派也在对李定国下功夫。

原先钱邦芑曾致书孙可望,希望他“文武之升降一禀于天子,征伐之行止必请于朝命”,也就是说孙可望提拔和贬罢文武百官要禀奏天子,打仗行军要听从南明朝廷的安排,但这时候一心想当“国主”的孙可望完全听不进去。

于是钱邦芑、范鑛、黄应运等人转而拉拢李定国、白文选,鼓动他们“统率罴虎,扫荡不庭……他日分茅胙土,传之奕世”。

对于这些农民将领来说,这种忠君爱国的“春秋大义”很能迷惑人。

李定国思索之后就决心效法“关、张、姜伯约”,把自己捆在了永历皇帝和南明政权的战车上。

这样,在顺治八年以前,大西军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皇权思想越来越严重,农民军平等的思想越来越式微,史料记载“流贼之习尚少改,渐明礼义”。

云南官僚士绅地主阶层原来认为“只谓不复得见天日矣,谁知复有今日!乃不三四年而孙可望等革故鼎新一洗前辙,养民恤民,急图善治”。

云南得到大西军的保护,孙可望治理的也不错,得到这些好处,那些官僚士绅地主阶层就开始为孙可望大唱赞歌。

南明官员马吉翔等人甚至说出“今秦王权倾内外……我内入作秦王心腹。公等作羽翼,然后徐谋尊上为太上皇,让位于秦王,则我辈富贵无量”这样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的言语。

早已为孙可望所器重的一位叫任僎的官员更是声称“明运已终,事无可为”,并借“大乙六壬”之术大肆宣扬孙可望与永历皇帝为“二龙”。

孙可望于是“自谓九五之尊,舍我其谁”,利令智昏地开始做起了皇帝梦。

这样,他与李定国等其他大西将领的关系就一步步走向破裂。

最后,孙可望因为野心未遂,叛变投降清朝,成了历史罪人。

李定国与孙可望不同,他忠于抗清事业,为此不屈不挠,奋斗到最后,是一个杰出的抗清英雄。

顺治十三年,李定国迎接永历皇帝进入云南,次年击败孙可望的叛乱。

至此为止,李定国对孙可望的内部斗争,对抵抗清朝,统一内部力量的进步意义是基本肯定的。

但必须指出李定国之反对孙可望,并不是反对他的封建化,相反,他是站在封建“忠臣”的立场上去反对孙可望的“鹰眼犹张、狼心未化”。

李定国否定了孙可望,同时也否定了他本人与大西军的过去。

联明初期的大西军,在孙可望有意无意下,一直掌握着行政、军事、财政等方方面面的实权,“总统天下兵马钱粮,节制诸文武”。

孙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国入主云南后,就变为“一切事物俱称奉天子诏令,不能自如”。

尽管永历皇帝由于自己软弱无能并出于种种顾虑,仍然规定“兵马总归晋王(李定国)执掌”,官员也任由李定国来提拔和罢黜,然而李定国却以南明“忠臣”自诩,仍然“军行进止,一以诏敕从事”。

不仅如此,李定国还一改大西军对南明官员“不复假以事任”的传统,把极其重要的京城卫戍部队“禁军”交给沐天波来掌管,用以镇压“内贼”,而所谓的“内贼”就是大西军那些以前并肩作战,现在反对他的战友。

李定国不仅“往来权佞之门,蹈秦王故辙”,而且比孙可望准备当皇帝的时候的做法走得更远。

在孙可望时期,大西军依然遵循明末农民军“右武轻文”的质朴传统,颁布的法令,史书记载“所颁仪注,轻文重武,无所不至。”

后来李定国掌权之后,居然大规模任用南明官员,其中就包括马吉翔、内侍庞天寿、龚铭,金维新等人,史料记载“吉翔与金维新朋比窃政,定国听其蛊惑,奸党布列”。

但是大西农民军的那些老人旧人则地位日益沦落,纷纷“失职”。

此外,李定国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迫害,曾在孙可望掌权时期救济了李定国老营的王尚礼被逼死;狄三品、王会、张光翠等一大批大西军将领被降职削爵;张献忠四位义子之一的刘文秀被无端地怀疑为“暗藏叛逆之意”,不得不交出“一切兵马事务”,终于郁郁而死;他的部将陈建、邹简臣在李定国下令逮捕后被迫逃亡四川。

南明的官僚勋贵士绅们,本来对广大大西军将士都怀有很强烈的阶层仇恨,在李定国支持、纵容下,他们更为猖狂。

此时的大西军再也不是以前的大西军,大西军完全完成了封建化,其首领已经变成官僚士绅地主阶层的一部分。

无怪乎时人欢呼:“李定国入滇,朝政一新,衣冠复振矣!”

但是要知道现在南明政权别说统一天下,就连与清朝划江而治都非常困难,国家尚未一统,居然就开始大力打击军事将领,任用腐朽堕落且喜欢党争的前朝官员,这必然导致大西军战斗力严重下降。

最终,李定国虽然连续大败清军,依然无法挽救沉沦的南明政权。

可以说后期的李定国是不能称之为“农民首领”的,他是可以与史可法文天祥等并列的英雄。

然而,南明政权需要的是刘邦、朱元璋式的农民首领,或者于谦、岳飞式的挽救危亡之际的绝世将领,而不是文天祥、史可法式的悲剧英雄。

标签: 孙可望

更多文章

  • 宝庆之战惨遭失败,暴露出孙可望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爱视界标签:孙可望

    前言大西军余部联明抗清、加入南明永历朝廷之后,孙可望取得了永历朝廷的最高权力,号称“国主”;他大刀阔斧地对南明内部进行了整顿,树立了个人权威,保证了政令军令的畅通无阻。从1651年开始,孙可望指挥整编过的南明军队,展开了对清军的大反攻。在云南壮大的大西军1652年,南明军队的猛烈反攻,取得了一系列的

  • 张献忠有孙可望、李定国等优秀的部下,为何他在四川建立的大西国会很快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孙可望

    明末在陕西举义的诸多农民军首领中,张献忠是起家相当早的一个,在农民军中的地位远比后来名气最大的李自成高,但他在到处流窜的过程中,虽然曾经干过烧毁中都凤阳城和捣毁朱明祖陵这样的大事,但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其所部流寇气息很重。到了李闯势力强大、连克中原名城之后,张献忠却日渐困窘,他心高气傲

  • 孙可望归降清朝时,只剩下五百残兵,为何却被封为王爷?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孙可望

    众所周知,古代要被封官赐爵得到赏赐,必须是要立下功名的,可是有一位将领,他归降之时只剩下五百士兵,可是当他进京之时,顺治帝却在大殿亲自接待他,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呢?孙可望从贫苦的家庭的出身,从参加义军到成为勇敢果断的将领,再到降清之后成为清朝的大红人,最后却又落得一个死因不明的下场,这其中有多少引人

  • 大顺通宝的故事——记载张献忠、孙可望的奋战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孙可望

    大明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外有清兵叩关,内有张献忠、李自成作乱。其中张献忠于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左右观望几年后,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张献忠即皇帝位,年号大顺。两年后,即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于1947年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仅仅做了不到三年皇帝的张献忠既是大西国的

  • 张献忠的“长子”孙可望,引清兵入川攻打南明,最后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孙可望

    张献忠的“长子”孙可望,引清兵入川攻打南明,最后他结局如何?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因为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明廷的不作为,所以使得百姓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各地农民不断开始揭竿而起,而崇祯登基后,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中后期,明廷不得不抽调精兵镇压这些农民起义军。其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

  • 坚持抗清,南明王朝武将之首的孙可望,为何最终投降清朝?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孙可望

    1646年初,张献忠的大西军和清军在汉中地区正面硬钢,但是清军在许多明朝叛徒的帮助下,仅仅只用了4个月,清军就占领汉中。1646年9月,张献忠意识到不能再和南明王朝打架,他俩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清朝。不过张献忠的运气显然不是很好,才过去两个月,他的军营就遭到清军突袭,在混战中,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老

  • 孙可望一度拯救南明,为何却投靠清朝,助清军灭南明?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孙可望

    1650年十一月,尚可喜、耿继茂率领清军攻占了广州,与此同时,孔有德占领了桂林。永历帝朱由榔闻讯后,仓皇乘船逃亡。此时的南明小朝廷已经接近于瓦解,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成为了南明的“拯救者”。然而数年后,孙可望又背叛南明,投降清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素有嫌隙1647年1月,大西

  • 姜瓖要为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身为大同总兵的他,为何一叛再叛?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姜瓖

    大明朝的江山,就是姜瓖这个人给搞丢了。有人说这个帽子是不是扣太大了?我们看看姜瓖这家伙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大明朝的灭亡是不是跟他有关了。李自成在宁武关和周遇吉血拼了很长时间,结果周遇吉愣是拼掉了李自成7万多人马。老李的精锐损失惨重,这让李自成彻底动摇了。他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可是真正能上战场决战的不

  • 明史:孙元化被处死,崇祯不会用人,自毁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臧翁说史标签:孙元化

    1613年,孙元化没有考中进士,便专心研究火器、火炮,为明朝组建一支“欧式炮兵”。可惜,崇祯不会用人,他将孙元化斩首,自毁长城。孙元化,上海浦东人,明朝儒将,官至登莱巡抚,也是西洋火器的先驱。1613年,孙元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便专心研制西洋火器,拜徐光启为师。明清两朝研究西洋火器,没人能

  • 为何祖大寿的墓地会在加拿大?因博物馆策划,盗墓贼不远万里运来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祖大寿

    引言众所周知,古代封建时期大多朝代都盛行陪葬制度,这主要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人们思想封建迷信,对鬼神之说很是相信,于是临死前就会选好一块风水宝地,死后让家人将陪葬品放入墓中,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富贵荣华,皇室中人以及帝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墓葬规模宏大,墓室中的珍贵陪葬品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