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
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了清末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卖国条约之外,应该就是他们残暴严苛的民族政策了,尤其是在清初的时候,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数十场大屠杀,更是满清人野蛮残暴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大家也应该知道,当时发动和领导这些大屠杀的,不仅仅是清军,还有许多明朝的降将,他们也参与了屠杀自己同胞的事件当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李成栋了。
在好玩君看来,李成栋一生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生反复无常,经常倒戈,用前人来比,他比“三姓家奴”吕布更为反复,拿后人来看,他比“倒戈将军”冯玉祥更为可恨,若是按照和他同时代的人来看的话,他的行为和当时的吴三桂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成栋起初的时候跟随李自成起义,后来由于自己的大哥勾引了李自成的小妾被发现,从而和李自成反目成仇,归附明朝,这一个行为在好玩君看来就是十分可笑的,若是他们真的看透了明朝的腐朽的话,又怎么会从义军变成归附明朝的降军呢?可见李成栋和他的大哥高杰,终究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这也正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
在清军入关之后,李成栋又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清军,之后参与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大屠杀行为,李成栋不仅屠杀明军,还残忍地杀害了无数无辜百姓,被当时的人视为民族败类。
然而当时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一生反复无常,恶事做尽的李成栋,能够在攻占了广州之后再一次迎来了转变。
在南明永历二年的时候,南明政权已经如危如累卵,随时都面临着倒台的危险,但是在这个时候,曾经参与了各种大屠杀的李成栋,居然重新归顺了明朝,展开了反清的斗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他真的良心发现了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李成栋之后真的带领明军击退了清朝,重新光复了明朝,他或许会得到朝廷的嘉奖,但是他是绝对不会被历史原谅的,也是不会被人民认可的,在他刀下的冤魂不计其数,他的一生罪孽太多,是洗不清的,那么他重新反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眼前利,还是为了身后名?
简单地来说,李成栋当时在清军将领佟养甲的手下担任副手,雄心壮志的他来说肯定是不肯屈于人下的,于是他起兵,杀掉了佟养甲,自己当了主将。
但若只是为了一个主将的名分,他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当时的南明气数已尽,在他归附了之后也是节节败退,最终李成栋也落得了战败渡河坠马淹死的结局,那当时刺激他重新反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在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当中,已经对此有详细的考究,顾诚认为,首先第一点,是隆武首辅何吾驺、广东布政使袁彭年等人在幕后参与的策划和密谋,才让李成栋又了反清的念头。
李成栋曾对袁彭年说:“吾辈因国难去顺归清,然每念之,自少康至今三千余年矣,正统之朝虽有败,必有继起而兴者。本朝深仁厚泽,远过唐宋。先帝之变,遐荒共悯焉。今金将军声桓所向无前,焦将军琏以二矢复粤七郡,陈将军邦傅虽有降书而不解甲,天时人事,殆可知也。又闻新天子在粤西,遣人瞻仰,龙表酷似神祖,将相交和,神人共戴。若引兵辅之,事成则易以封侯,事败亦不失为忠义。”
以上的记述说明,李成栋还是自认为有一颗忠义之心的,至于他到底是说的真心话还是场面话,大家各自有所定论,但总而言之,这个看似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将领,还是很在意自己的身后名的。
顾诚认为的第二点,是李成栋的爱妾以自刎激发李成栋的爱国情绪,这件事在《赵夫人歌》中有记载:
两都沦陷,公胡服受事,系粤宅交,潜运忠谟,效狄梁公反周为唐故事。几会辐辏,乃遣使迎夫人。夫人至,脱珈捐佩,扬衡古烈,劝公迎驾邕宜,为诸侯帅,言:“泛长江、过彭蠡,讴吟思汉,不谋同声,天下脱有微风,义旗将集君所矣。”公筹画已定,不肯少泄。翌日,设醴寿公,跽申前请,公惧壁间有人,叱曰:“军国大事出于司马。牝鸡之晨,将就磔矣。”夫人谢罪归院,卒以尸谏,血书藏于衵服:“浃旬之间,西迓乘舆。复我汉官,如运诸掌。”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我们不能用某一个人做的某一件事笼统地来分析此人,应该站在变化着的角度来看,在好玩君看来,当时的李成栋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刺激,或者是当时形势的变化,才使得他有了重新反清的动机。
作者:好玩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历史可真好玩儿」原创首发,并享有版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欢迎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