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樗里疾生平介绍及评价

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樗里疾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01 更新时间:2024/2/13 7:36:25

在战国时期,提到秦国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白起王翦。就白起来说,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就王翦来说,则是秦始皇消灭山东六国的主要将领,为秦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不管是白起还是王翦,都是战国中后期甚至后期的将领了。此时,秦国在整体实力上,已经领先于山东六国。

而在秦国国力还没有明显超越山东六国的时候,有一位名将重创山东六国,为秦国开疆拓土,此人就是樗里疾。在笔者看来,在白起之前,樗里疾可谓秦国第一名将,除了军事才能,樗里疾还担任秦国丞相,也即其出将入相,为奠定秦国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介绍樗里疾:“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对于樗里疾来说,作为秦惠文王的异母弟,自然是秦国宗室。樗里疾待人接物能说会道,足智多谋,所以秦人都称他“智囊”。乃至于秦人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当然,在樗里疾将他的智谋用在战场上的时候,山东六国显然迎来了一位强大的对手。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封樗里疾为右更。右更,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级。在此基础上,樗里疾率军攻打魏国的曲沃,占领了城池,将曲沃周围的土地全部并入了秦国。众所周知,曲沃曾是晋国的核心区域。在三家分晋后,曲沃成为魏国的疆域。通过夺取魏国的曲沃,秦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不过,秦国的对外扩张,也遭到了山东六国的反击。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面对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的五国大军,樗里疾没有着急率军迎敌,而是在函谷关一带坚守。并且,在发现楚国和燕国态度消极,不愿意全力攻打秦国的情况后,樗里疾决定集中兵力攻打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

公元前317年,秦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由此,山东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就这样被樗里疾给化解了。到了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樗里疾率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将军赵豹,夺取了蔺邑(今山西离石西)。赵豹,封号阳文君,为赵武灵王在位初期时赵国的相邦。

一年后,也即公元前312年,樗里疾又协助魏章攻打楚国,打败楚将屈匄,夺取汉中。因功受封于严道(蜀郡有严道),号为严君。在丹阳之战中,楚军大败,被斩首八万,楚国大将军屈匄及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被俘,屈匄被俘后遭处决,秦军乘胜夺取楚国汉中之地六百里,设立汉中郡。除了击败楚国大军,樗里疾还联合魏国大军在濮水击败了包围煮枣的齐国大军,俘虏了齐将声子,齐将匡章败逃,秦、魏联军乘胜攻打了燕国。

也即在公元前312年的时候,秦国、韩国、魏国三国联合,对抗齐国、楚国、燕国等国,最后的结果是楚国损兵折将,丢失了汉中之地。至于秦国,无疑是这次战役的最大赢家,尤其是获得了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之地,为白起之后发动鄢郢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起的功业,固然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离不开商鞅、樗里疾等人打下的基础。

最后,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武王即位,驱逐了张仪和魏章,任命樗里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也即和白起偏向于南征北战不同,樗里疾这位名将,还拥有治国的才能,这也是其被秦武王任命为丞相的重要原因。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即位,樗里疾更加受到敬重。当然,因为年龄较大等原因,樗里疾在后期并没有继续领兵作战了,也即其重心应该都放在协助秦武王、秦昭襄王处理朝政上了。

对此,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表示“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也即秦国之所以向东力压战国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离不开樗里疾、甘茂这两位丞相的计策和谋划。秦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在渭水南边章台之东。而在樗里疾去世后,白起正式登上历史的大舞台,开始对山东六国进行更猛烈的打击。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樗里疾

更多文章

  • 唐朝中期宰相李吉甫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

  • 唐朝中期宰相郑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郑肃

    郑肃(?847年),字乂敬,荥阳人,世儒家。肃苦心力学,有根柢。累擢太常少卿,博士有疑议往咨,必据经条答。唐武宗立,累迁户部、兵部尚书,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同心辅政。唐宣宗即位,迁中书侍郎,罢为荆南节度使。卒,赠司空,谥曰文简。人物生平元和三年(808年),擢进士第,又以书判拔

  • 唐朝前期宰相:来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来济

    来济(610年-662年),唐朝宰相,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进士出身,贞观年间,任通事舍人。后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651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年),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六年(655年),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因反对废黜王皇后,

  • 唐朝前期宰相:张镐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镐

    张镐(?-764年),字从周,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唐朝宰相。张镐出身于汲郡张氏,早年游学长安,初授左拾遗。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入蜀,后辅佐肃宗,拜谏议大夫。至德二年(757年),张镐被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河南节度使,讨伐安史叛军,后进封南阳郡公。因密奏肃宗,劝其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并提防滑州

  • 唐朝中期宰相:张弘靖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弘靖

    张弘靖(760824)字元理,唐代大臣,书法家,中书令张嘉贞之孙,尚书左仆射张延赏之子。画家张彦远祖父。以荫为河南参军。元和(806至820年)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高平县侯,出为河东卢龙节度使,迁太子少师。工书法。幼学元常(锺繇)。自镇蒲陕,迹类子敬(王献之),及处台司,乃同逸少(王

  • 唐朝中期宰相:韦贯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韦贯之

    韦贯之(760年-821年),本名纯,字贯之,一字正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吏部侍郎韦肇之子。韦贯之出身于京兆韦氏逍遥公房,进士及第,德宗贞元年间中举后历任校书郎、长安县丞等职务,顺宗李诵即位后升任监察御史,宪宗李纯即位后历任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巴州刺史,在回京任中书舍人之职后,因

  • 唐朝中期宰相:苗晋卿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苗晋卿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朝宰相。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安康太守、魏郡太守、河东太守、工部尚书、宪部尚书。安史之乱爆发后,苗晋卿因不肯出镇陕郡,被勒令致

  • 唐朝前期宰相书画家:欧阳通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欧阳通

    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书法家。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

  • 唐朝前期宰相:韩休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韩休

    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

  • 唐朝后期宰相:郑从谠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郑从谠

    郑从谠(?-887年),字正求,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司徒郑余庆之孙。兴元节度使郑澣之子。郑从谠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进士及第,早年历任校书郎、尚书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吏部侍郎、河东节度使、宣武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刑部尚书,封荥阳县男。乾符五年(878年),郑从谠拜相,授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