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萧何?萧何有哪些成就与轶事典故?

如何评价萧何?萧何有哪些成就与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632 更新时间:2024/1/17 1:58:34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也是西汉建立后的第一位相国,史称“萧相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主要成就

政治

助刘邦夺得天下

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制定汉律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文化

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他为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建国以功第一。汉五年(公元前202)封为酇候。他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轶事典故

国士无双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萧规曹随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7]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人物评价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鄂秋:“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刘盈:“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司马迁:“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太史公自序》:“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司马昭:“昔萧何、张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

荀勖:“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陆机:“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应詹:“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西汉建立后萧何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萧何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惠帝

  • 西汉开国功臣酂侯相国:萧何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萧何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也是西汉建立后的第一位相国,史称“萧相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

  • 三国曹魏明悼毛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毛皇后

    魏明帝曹叡的正室,先后有三位,原配是虞氏,最初,曹叡纳虞氏为王妃。曹叡即位之后,虞氏本以为自己会被立为皇后,谁知,等了很久,曹叡却没有立她。于是,虞氏便向太皇太后卞氏,也就是曹操的第二任妻子抱怨说,曹氏都喜欢立贱人为皇后,我看以后,早晚会断送祖宗的江山社稷。谁知,这话一下传到曹叡的耳朵里,曹叡大怒

  • 北宋工部尚书种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

  • 南宋天文学家杨忠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忠辅

    杨忠辅,南宋天文学家。字德之。淳熙十二年(1185),为成忠郎,自造新历,时行《淳熙历》,请加修改。次年,其历验证月食有误差,被罢遣。后入太史局。庆元四年(1198)奉命制《统天历》,次年颁行,共包括《历经》等天文历算著作十四种二十八卷。嘉泰二年(1202),以历与天象不合,被罢。《统天历》取消了

  • 北宋癸未科状元王世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世则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人物概述鹿寨县雒容镇有个岩洞叫白象岩,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白象。洞壁有古今摩崖石刻40余幅,其中《高岩立春日》、《乙已岁首春一日》及《登高左岭望迤北诸石山》等三首题壁诗,署名“王世则”

  • 南宋词人陈晔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编有《临汀志》 《家藏经验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晔

    陈晔,字日华,福建长乐人。宋庆元二年间(1196)时知汀州,年发币捐款助学,革除官占良田以养学校;减官盐价以利平民。人物简历陈晔,字日华,福建长乐人。宋庆元二年间(1196)时知汀州,年发币捐款助学,革除官占良田以养学校;减官盐价以利平民。莲城及宁化头陀和奸商托五通渔利,依律法惩治;使尚鬼陋俗为之

  • 北宋户部尚书陶谷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陶谷

    陶谷(903年-970年),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北宋大臣。陶谷早年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曾先后担任单州判官、著作佐郎、监察御史、知制诰、仓部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官职。北宋建立后,陶谷出任礼部尚书,后又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

  • 南宋官员郑伯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

  •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然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佑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