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赵宗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赵宗儒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39 更新时间:2024/1/18 17:22:19

赵宗儒(746年832年10月18日),字秉文,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唐朝中期宰相、诗人,秘书少监赵骅之子。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初举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太常卿、太子太傅等职,封天水郡公。史称其“前后三镇方任,八领选部”,历仕代、德、顺、宪、穆、敬、文七朝,晚年以司空致仕。

大和六年(832年),赵宗儒逝世,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号“昭”。《全唐诗》 及《全唐文》 各录有其作品。

人物生平

赵宗儒出身南阳赵氏 。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年间,赵宗儒登进士第。最初获授弘文馆校书郎。一年后,又在“书判”科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补任陆浑主簿。数月后,入朝任右拾遗,充任翰林学士。当时,赵宗儒的父亲赵骅与他同日被任命,一时传为佳话。

建中四年(783年),赵宗儒调任屯田员外郎,仍任翰林学士。此年冬,“泾原兵变”爆发,赵骅逃匿于山谷,不久后便病逝,赵宗儒为父服丧。期满后,获授司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

贞元六年(790年),赵宗儒奉命主持考功(考核官吏)的工作。他考核百官的政绩,升降公平得当,从不畏惧退避。唐德宗李适听说后对他予以赞赏,升其为考功郎中。其后,赵宗儒为母服丧,期满后,获授吏部郎中。

贞元十一年(795年),赵宗儒调任给事中。次年十月,与谏议大夫崔损同日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二人均获赐紫金鱼袋。

贞元十四年(798年),赵宗儒罢相,任太子右庶子。 他平素坚守道义,除勤于“奉朝请”外别无他求。德宗听说后,对其颇为嘉许。

贞元二十年(804年),改任吏部侍郎。德宗特意召见赵宗儒,慰劳道:“听说你六年来闭门不出,故此拜授你此官。以前你曾与你的父亲同日接到任命,还记得吗?”赵宗儒闻言后,伏地流泪。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李诵(唐顺宗)驾崩,赵宗儒为其撰写哀册文,言辞颇为凄惋。 及后,赵宗儒获授检校礼部尚书,并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夫。十一月,出任东都留守、畿汝都防御使。又入朝任礼部、户部尚书,其后再次出任检校吏部尚书、守(暂代)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荆南节度营田观察等使(荆南节度使)。任内,赵宗儒遣散无用的戍卒两千人。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入朝任刑部尚书。

元和八年(813年),转任检校吏部尚书、兴元尹,兼御史大夫,出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山南西道节度使)。次年,获召入朝,授御史大夫。七月,调任检校右仆射、河中尹,兼御史大夫、晋绛慈隰节度观察等使(河中节度使)。他赴任后,擅用专供军用的八千余贯钱,被朝廷罚去一个月的俸禄。

元和十一年(816年)七月,赵宗儒入朝为兵部尚书。九月,改任太子少傅,权知吏部尚书铨事(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政务)。

元和十四年(819年)九月,再任吏部尚书。

唐穆宗即位后,因刚刚除去丧服,让尚书省先策试唐宪宗朝所征集的应制举人。赵宗儒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此议不妥,穆宗听从。之后,他再次担任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

长庆元年(821年)二月,赵宗儒任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寺里有一种“师子乐”,具备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特色,除朝会及诸侯向朝廷进献时是不演奏的。有一个掌管教坊音乐的宦官,移送文书来调用,赵宗儒不敢违抗,就把这情况报告了宰相。宰相认为各种事情都由各部门分管,这事不该向他报告。赵宗儒忧愁恐惧得不能自己。宰相责备他怯懦不能担当大事,于是将其改换闲职,授太子少师。

长庆二年(822年)十月,赵宗儒获授吏部尚书。

长庆四年(824年)六月,唐敬宗李湛任命赵宗儒为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 太常寺里有一种“师子乐”,具备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特色,除朝会及诸侯向朝廷进献时是不演奏的。有一个掌管教坊音乐的宦官,移送文书来调用,赵宗儒不敢违抗,就把这情况报告了宰相。宰相认为各种事情都由各部门分管,这事不该向他报告。赵宗儒忧愁恐惧得不能自己。宰相责备他怯懦不能担当大事,于是将其改换闲职,授太子少师。 (关于赵宗儒任太常卿时间,《旧唐书·赵宗儒传》将其放至唐穆宗长庆二年二月。但其中有“幼君荒诞,伶官纵肆”之语,按穆宗即位时年已二十六岁,并非“幼君”。而敬宗即位时年仅十六,且耽于享乐,较为符合。《旧唐书·敬宗本纪》将赵宗儒任太常卿及改授太子少师的时间放在长庆四年六月及八月敬宗即位不久,较妥。)

宝历元年(825年),迁太子太保。次年,敬宗遇弑,赵宗儒担任大明宫留守。

大和四年(830年),赵宗儒获授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唐文宗李昂召见赵宗儒,向他询问治国之道。赵宗儒回答说:“、舜的教化,不过是慈爱节俭。希望陛下遵守此理而不要忘却。”文宗表示赞赏,并予以采纳。

大和五年(831年)二月,宰相宋申锡被诬告谋立文宗之弟、漳王李凑。文宗信以为真,大为恼怒,召集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及宰相等人商议。文宗念及赵宗儒年迈,特许他不行跪拜之礼。不久后,赵宗儒上疏请求致仕。

大和六年(832年)九月,文宗命赵宗儒以司空之衔致仕。二十一日(10月18日),赵宗儒逝世,享年八十七岁。获赠司徒,谥号“昭” 。

赵宗儒凭借文才升迁,前后三次出守方镇节帅,八次在吏部任职,忽视朝廷礼制,注重养生之道,因此受到当时舆论的轻视。

人物评价

崔元翰:今之为文,莫有居赵司勋右者。(《上江陵赵相公寄所著文》引)

李适:早以文学,累更职任,自居枢近,颇历岁时。虽夙夜载勤,而政理犹郁,式移秩序,以叶朝经。(《罢赵宗儒平章事诏》)

白居易:右,臣伏以赵宗儒众称清介有恒,严绶众称怯懦无耻,二人臧否,优劣相悬。宗儒自到江陵,虽无殊政,亦闻清净,境内颇安。 (《论严绶状》)

元稹:①仕宦台阁,周环六僚,或三四朝,或五十载。新进趋风之士,更至迭处于将相间,而皋等精义不渝,物务尢劲,事朕小子,犹吾祖宗,肆予冲人,庭实彪炳。 (《授韩皋吏部尚书赵宗儒太常卿制》)②惟尔肇自清庙,逮于还官,赞导法仪,逾于四百,俛伏趋数,讫无尢违,夫何叔孙可用是比?(《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

刘昫:①宗儒、易直(窦易直),以宽柔养望,坐致公台;与时沉浮,寿考终吉,可谓能奉身矣。(《旧唐书》)②赵、窦优柔,坐享公侯。 (《旧唐书》)

个人作品

《全唐文》录有其文两篇:《请权罢应制奏》、《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哀册文》。

《全唐诗》录有其诗一首:《和黄门武相公诏还题石门洞》。

标签: 赵宗儒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裴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垍

    裴垍(?811年),[ péi jì ],字弘中。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为高陵令裴昱第二子。唐朝宰相。内史裴居道七世孙。进士。历官美原尉、考功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兵部尚书。裴垍二十岁中进士,后举贤良极谏

  • 唐朝宰相:萧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复

    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太子太师萧嵩之孙,南梁武帝萧衍之后。唐朝名相。父为公主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 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

  • 唐朝宰相:陈希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希烈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

  • 唐朝宰相:李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鄘

    李鄘(yōng)(?-820年9月14日 ),字建侯。鄂州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唐朝宰相,江夏太守李邕从孙。李鄘出身“江夏李氏”。唐代宗时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正字,擢累吏部员外郎,进御史中丞。唐宪宗时,由河东节度使被召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晚年以太子少傅

  • 唐朝宰相:苏良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

  • 唐朝宰相:桓彦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桓彦范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朝宰相。桓彦范早年曾历任司卫寺主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与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扶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

  • 唐朝宰相:韦昭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韦昭度

    韦昭度(?~895年),字正纪,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末年宰相。出身京兆韦氏,博学多闻。咸通八年(867年),中进士,累迁尚书郎、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随唐僖宗逃入蜀地,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正式拜相,担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拜为司空。讨灭凤翔节度

  • 唐朝宰相:卢怀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卢怀慎

    卢怀慎(?-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卢怀慎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他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唐玄宗继位后,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他

  • 唐朝宰相:陈叔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

  • 如何客观评价北宋高滔滔?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滔滔

    “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以上就是《宋史》对高滔滔的评价。意思是说,高太后临政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并且杜绝了内宫请托降恩。高太后还奉行俭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