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萧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萧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95 更新时间:2024/1/23 12:06:45

萧复(732~788年),字履初。祖籍南兰陵,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太子太师萧嵩之孙,南梁武帝萧衍之后。唐朝名相。父为公主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 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数年后,历任歙州、池州和常州刺史。他勤于政事,正直廉洁,其政绩在当朝群臣中名列第一。

人物生平

年表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出生。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调任陕西同州(陕西大荔)刺史,适大旱,农禾颗粒无收。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春,乡民饿死者不计其数。萧复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旋因擅自动用仓中皇粮而被免职。在离任时,同州人民叩拜于道,流涕辞送,感其恩德。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萧复任兵部侍郎,后迁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时叛臣朱泚内乱,萧复护德宗逃至奉天。是年农历10月,萧复被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

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因堂弟萧升妻郜国公主(唐肃宗女)淫乱案,萧复受株连,被贬至饶州(江西上饶)。

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农历5月病逝。

少年时代、卓尔不群

萧复生活的年代,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从极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当时官宦人家的少年子弟,多以服饰、舆马竞相豪华,相互攀比奢侈游乐。萧复虽然生为皇亲国戚,家道显贵,可是萧复却不以此为重,常穿旧衣,也很少与那些子弟相交往,在府中独居一室,苦学不倦,非文人名士绝不与之交往。其伯父萧华常赞叹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振兴我们萧家的祖业。”

不畏权贵、以致丢官

萧复家在长安城东北郊的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境内的运河边有一座别墅,这是当年其外祖父唐玄宗李隆基为萧复的母亲建造的。建筑极其精美,环境优雅。代宗广槐二年(公元764年)时,萧复的父母已经逝世。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其家道开始中落。由于连年歉收,家人上百口,入不敷出。作为一家之长的萧复,与几位弟弟商议后决定卖掉昭应别墅,以此渡过难关。

当朝宰相王缙,为人贪婪,听说昭应别墅内有林泉美景,就想无偿占有,便让自己的弟弟王綋去见萧复,诱导他把别墅献给自己。王綋对萧复说:

“以您的才能和学识,完全可以承担要职,获厚禄足以养家。何不把别墅献给宰相,以换高官厚禄呢?”

萧复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答道:“今天卖先人的别墅以备家用,上可供养年老,下可抚养孤幼,如果用来为我一人换得高官和荣耀,会使阖家老小挨冻受饿,我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王缙本以为可以轻易得到萧家的别墅,没想到萧复如此不识抬举。他既为美梦落空而深深遗憾,更为萧复不知好歹而怨恨。不几天,王缙就找借口罢免了萧复的官职。有人劝萧复上表皇帝,为自己辩白,可他坚持不肯。因此被废滞于家,可他处之泰然自若。后得起用,累官至尚书郎。约在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前后,出为刺史,历歇州、池州、常州,每任皆严守为官之道。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朝廷考察天下刺史政绩官声,萧复位列第一。

时事不容、萧复罢相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四月,萧复再迁为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这年天旱歉收。第二年春天,饥民饿死多人。同州境内有京赎观察使所设的粮仓,萧复擅自开仓放粮,救济饥民,救活无数饥民,百姓争相歌颂其德。朝廷有关部门上表弹劾他,萧复因此停职,同州百姓听说他要离任而去,拦路叩拜,感恩流泪。入京后朋友为之叹息,萧复笑道:“如果有利于百姓,受怎样的处罚也在所不辞。以一人获罪,能救活多人,有什么值得后悔呢”?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萧复任兵部侍郎,后迁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时叛臣朱泚内乱,萧复护德宗逃至奉天。是年农历10月,萧复被任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萧复拜为宰相。萧复为相期间,多数时候代德宗巡视各地。萧复如实反映京城以外内乱频起,兵荒马乱,并上奏言改革弊政,德宗听了之后特别不高兴。萧复又屡屡进言,德宗仍然不采纳他的建议。萧复心灰意冷,深感报国无门,于是称病求退,不久便被罢相。萧复居相位的时间,其实不足15个月,他在唐朝所受的待遇,其实正是唐朝中后期,朝纲混乱,乱臣当权,国无明君的写照。787年,萧复又受株连,被贬至饶州(江西上饶)。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因弟萧升妻郜国公主(唐肃宗女)淫乱案,萧复受株连,被贬至饶州(江西上饶),次年农历5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历史评价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五》复门望高华,志砺名节,与流俗不甚通狎。及登台辅,临事不苟,颇为同列所嫉,以故居位不久。性孝友,居家甚睦,为族子所累,晏然屏退,口未尝言。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复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及为相,临事严方,数咈帝意,故居位亟解。然性孝友,既贬晏然,口未尝言所累。

标签: 萧复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陈希烈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希烈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门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李适之罢相后,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又进封许国公。他任相期间,先后依

  • 唐朝宰相:李鄘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鄘

    李鄘(yōng)(?-820年9月14日 ),字建侯。鄂州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唐朝宰相,江夏太守李邕从孙。李鄘出身“江夏李氏”。唐代宗时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正字,擢累吏部员外郎,进御史中丞。唐宪宗时,由河东节度使被召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晚年以太子少傅

  • 唐朝宰相:苏良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良嗣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苏良嗣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担任纳言,封温国公,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载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进拜

  • 唐朝宰相:桓彦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桓彦范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朝宰相。桓彦范早年曾历任司卫寺主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与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扶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

  • 唐朝宰相:韦昭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韦昭度

    韦昭度(?~895年),字正纪,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末年宰相。出身京兆韦氏,博学多闻。咸通八年(867年),中进士,累迁尚书郎、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随唐僖宗逃入蜀地,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881年),正式拜相,担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参与平定黄巢起义,拜为司空。讨灭凤翔节度

  • 唐朝宰相:卢怀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卢怀慎

    卢怀慎(?-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卢怀慎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他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唐玄宗继位后,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他

  • 唐朝宰相:陈叔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

  • 如何客观评价北宋高滔滔?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滔滔

    “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以上就是《宋史》对高滔滔的评价。意思是说,高太后临政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并且杜绝了内宫请托降恩。高太后还奉行俭约

  • 公孙瓒与刘备是何关系?如何客观评价公孙瓒?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只剩下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大势力。在这一过程中,众多诸侯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比如笔者今天要说的公孙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刘备的同学,公孙瓒一度获得了总督四州之地

  • 清朝宗室懿亲王:爱新觉罗.胤祹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胤祹

    他是康熙九子夺嫡中唯一手握兵权却没有参与的人,也是唯一在雍正继位期间寿终正寝的皇子,他就是十二阿哥胤祹(táo)。康熙六十一年的冬天,康熙皇帝驾崩畅春园,享年68岁。在为期数十年的激烈夺嫡之战中,四阿哥胤禛最终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最大赢家,胤禛继位后,将年号改为雍正,史称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