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瓒与刘备是何关系?如何客观评价公孙瓒?

公孙瓒与刘备是何关系?如何客观评价公孙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97 更新时间:2024/1/23 8:49:14

公孙瓒,字伯圭,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只剩下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大势力。在这一过程中,众多诸侯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比如笔者今天要说的公孙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刘备的同学,公孙瓒一度获得了总督四州之地的权力,也即其实力甚至超过了袁绍。但是,他最终的下场却是被逼自尽,这自然是比较凄凉的。

具体来说,公孙瓒出自幽州之地。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只能任书佐。因美貌、声音洪亮与才智受太守赏识,被邀请为女婿。受岳父帮助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他亦曾拜于刘宽门下作门生,与王邑、傅燮、魏杰(《后汉书》、《续汉书》等有载)等人为同门。

学有所成后,公孙瓒来到辽东地区担任官职。有一次,公孙瓒跟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虽然敌众我寡,但是,公孙瓒率领部下主动出击,还是击退了鲜卑的骑兵。此战过后,公孙瓒不仅在鲜卑部落中留下大名,还被朝廷晋升为涿县县令。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就出自涿县之地,这促使他和公孙瓒的关系更加亲密。因此,在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刘备一度依附于公孙瓒这位老同学。

光和年间(178年-184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得知这一消息后,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此后的五六年间,公孙瓒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战不断。

黄巾之乱爆发后,幽州和其他的州郡一样,都受到了叛军的袭扰,对此,朝廷让刘虞这位汉室后裔担任幽州牧。自此开始,刘虞成为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公元189年,刘虞因为平定了叛乱,并安抚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得以获得了太尉、大司马等官职。而就公孙瓒来说,也被册封为奋武将军。对于奋武将军来说,是三国时期比较常见的杂号将军,比如曹操、吕布也曾获得这一官职。

公元191年,袁绍夺取冀州之地。因为冀州和幽州唇齿相依,这促使袁绍开始成为公孙瓒的重要对手。与此同时,公孙瓒因为主张对游牧民族采取强硬的手段,这又和幽州牧刘虞产生了矛盾。公元192年,公孙瓒和袁绍爆发了界桥之战。此战,虽然公孙瓒在兵力上占据优势,却还是吃到了败仗。界桥之战后,幽州牧刘虞想要节制公孙瓒的行为,所以率军征讨公孙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刘虞调集了10万大军,不过,他为人宽厚,部下也不如公孙瓒一方凶悍,因此,他不仅没有击败公孙瓒,反而被对方俘获了。根据《后汉书》等史料的记载,公孙瓒在俘获刘虞后,正好东汉朝廷派遣使者前来幽州。于是,他借机获得了总督幽州、青州、并州、冀州这四个州的权力。等到刘虞失去利用价值后,公孙瓒毫不犹豫地将其杀害。而这,也导致公孙瓒在幽州逐渐失去了人心。

得到整个幽州后,公孙瓒将势力向青州、并州、冀州等地扩张,这促使他和袁绍之间展开了长期的较量。彼时,公孙瓒选择和陶谦袁术结盟,而袁绍则选择和曹操结盟。在东汉末年,这两大联盟之间的对抗,无疑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最后,公元195年,鲜于辅、齐周等刘虞的旧部,选择联合鲜卑、乌丸等游牧民族,向公孙瓒发起了进攻。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刘虞在幽州拥有较高的威望,这导致公孙瓒没能笼络前者的部下。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幽州内部不稳,为公孙瓒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在鲜于辅、齐周等人反击公孙瓒的时候,袁绍也派遣鞠义等人前往支援。腹背受敌之下,公孙瓒只能在易京这座城池坚守不出。公元198年,袁绍派人联系公孙瓒,表达了握手言和的意思。但是,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加强了防备。于是,袁绍调集了主力,又一次包围了易京。

到了公元199年三月,黑山军的首领张燕和公孙续(公孙瓒之子)率领十万大军来救援公孙瓒。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让公孙瓒和他的援军汇合,袁绍显然会错过消灭公孙瓒的机会。不过,让公孙瓒没有想到的是,袁绍提前截获了他们的信件,于是,袁绍将计就计,提前将自己的士兵伪装成援军,从而成功埋伏了公孙瓒。

又一次吃到败仗后,公孙瓒回到城内坚守。因为众叛亲离,粮食耗尽,公孙瓒知道自己一定会被袁绍俘获。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尽。此外,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彻底占据了四个州的地盘,从而成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当然,好景不长,在一年后爆发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了曹操,并在公元202年病逝。

标签: 公孙瓒

更多文章

  • 清朝宗室懿亲王:爱新觉罗.胤祹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胤祹

    他是康熙九子夺嫡中唯一手握兵权却没有参与的人,也是唯一在雍正继位期间寿终正寝的皇子,他就是十二阿哥胤祹(táo)。康熙六十一年的冬天,康熙皇帝驾崩畅春园,享年68岁。在为期数十年的激烈夺嫡之战中,四阿哥胤禛最终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最大赢家,胤禛继位后,将年号改为雍正,史称雍正

  • 西汉宗室齐王:刘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襄

    刘邦的长孙刘襄,虽然也贵为一方诸侯王,但却对西汉帝国的皇位存在一种执念。当然,皇族子弟想当皇帝,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刘襄的心态不一样:因为刘襄觉得,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的皇位继承者,至于其他人,都没资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襄如此自视过高?这一切,还得从刘襄的身世说起。1、刘襄尴尬身世话说刘襄不光是

  • 南唐烈祖皇后:宋福金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福金

    你能够将丫鬟和皇后联系在一起吗?丫鬟一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被卖到或者甘愿来到府中成为下人,而皇后生来就是金枝玉叶,不仅家世背景优越,还要在言行举止和教养上面极其优秀,不然很难撑起母仪天下的气度。然而南唐的皇后宋福金却是个例外,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南唐皇后,是如何一路从陪嫁丫鬟逆袭到皇后的。宋福

  • 唐朝开国名将张士贵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士贵

    张士贵祖籍山西盂县上文村,出生在一个军功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魏时的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张俊;祖父张和则是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亲张国在隋时曾任陕县主簿、录事和参军等职,后来因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张士贵便在此出生。张士贵出身将门,自幼习武,身手不凡。精于骑射,拉弓箭无虚发。他文武兼修,文才

  • 唐朝宰相之:李敬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敬玄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谯县(今安徽谯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为唐高宗的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因不通兵事,大败而回。后被贬为衡州刺史

  • 唐朝宰相之:苏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紫微侍郎、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

  • 唐朝宰相之:李适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适之

    李适之(694年 -747年),原名昌,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拜相,担任左相,封清和县公。他与李林甫争权,但却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

  • 唐朝宰相之:于志宁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于志宁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

  • 唐朝后期大太监王守澄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王守澄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活跃于宪、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 。与朝廷朋党势力结合,卖官行为让官场风气为之败坏。文宗时,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与素来憎恶宦官的皇帝势力发生多次激烈冲突,后来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团内部的分裂,终因失势而被酖杀 。而日后策动甘

  • 唐朝后期大太监俱文珍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俱文珍

    俱文珍(?-公元813年),唐朝宦官,又名刘贞亮,曾任宣武监军。唐德宗贞元末期,他成了宦官首领,一些握有兵权的宦官都依附于他。唐顺宗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因触及宦官势力被俱文珍反对,并联合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逼皇帝“内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