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一生有哪些争议?有哪些与朱标相关的轶事典故?

明朝开国皇太子朱标一生有哪些争议?有哪些与朱标相关的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80 更新时间:2023/12/7 15:21:30

朱标,明朝第一位太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朱元璋自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亦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其为皇太子时,监国时宅心仁厚,体察百姓,深得朱元璋喜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轶事典故

为师求情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与父争执

据野史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著他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可能是考虑从此失去与其父缓冲的余地,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后来果真发挥了作用。一日朱元璋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太子说:“上有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就有意把图掉在地上,朱元璋看到图,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解。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朱元璋龙颜大怒,甚至抽出宝剑对准朱标,朱标逃走。翰林正字桂彦良劝朱标说:“礼可以放一放,君父之命是不能违背的,不然就会产生嫌隙。”于是朱标才肯服丧并向朱元璋道歉。

皇子咏月

有一天朱元璋观赏新月,诸皇子都在他身边。朱元璋命他们吟咏新月。朱标诗云:“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峰头。虽然未得团圆象,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允炆此时年纪尚幼,也做了首诗:“谁将玉指甲,掐破天上痕。影落寒潭底,鱼龙不敢吞。”朱元璋读后,认为都非吉兆,因而心中闷闷不乐,于是赐给朱标父子一个匣子和钥匙,里面装着剃发用具和度牒,让他们在将来出事时打开,朱允炆因而在靖难之役后成功逃脱。

不过此新月诗最早记录于元末明初人叶子奇洪武十年(1377年)入狱后的著作《草木子》中,那时朱允炆才刚出生,不可能会写诗。此诗应为元顺帝的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所作。因而该故事为后人虚构。

人物争议

生母争议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前五个儿子俱为正出嫡子,但学界也一直存在马皇后终生未育的说法。例如《南京太常寺志》就记载太子朱标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的生母为李淑妃。但实际上据碑文记载,李淑妃之父李杰生于1331年,仅比1332年出生的马氏大一岁,李氏在其五子一女中排行最长。假设李氏生于1347年到1355年朱标出生时不过八岁,之前不可能为朱元璋所纳,相反马氏当时正值育龄。况且李杰是1356年投奔朱元璋的,故朱标的嫡出身份是不应有疑的。

死因争议

根据《明史》记载,正值壮年的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至于是什么病没有具体说明,只有寥寥几笔,说是风寒,就把这个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据明代大臣王鏊的记载,有个叫詹徽的酷吏和朱标一起录重囚,朱标倾向从轻处置,遂与詹徽产生矛盾。朱标去找朱元璋,朱元璋说詹徽的做法是对的,朱标说应以仁厚治天下,朱元璋勃然大怒,对他说:“‘俟汝有天下为之!”朱标惊惧,竟自投金水河中,被左右救起,但因此一病不起。临死前对儿子朱允炆说:“我之死,徽为之也,无忘我仇!”后来朱允炆当了皇太孙,果然杀了詹徽。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真实性待考。

标签: 朱标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朱标?朱标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标

    朱标,明朝第一位太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朱元璋自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亦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 南宋宗室赵彦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彦逾

    赵彦逾(1130-1207年)字德先,浙江四明人,南宋宗室大臣,北宋魏悼王赵廷美后代,崇简国公赵叔寓曾孙。绍兴三十年,登第。淳熙五年,知秀州。累迁太府少卿,四川总领,工部尚书。联合赵汝愚、韩侂胄和郭杲拥立宁宗登基。庆元党禁时,与赵汝愚反目,依附宰臣韩侂胄。晚年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进观文殿学士。开禧三

  • 三国于禁的实力怎么样?于禁在曹魏的担任什么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禁

    于禁,字文则,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曹操手下有著名的曹魏五子良将,陈寿盛赞,时有良将,五子为先,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五子前期,于禁官至左将军,假节钺,是五子中地位最高的,不仅如此,于禁也是曹魏外姓武将第一人,谁都

  • 北宋末大臣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刘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韐

    刘韐(1067年1127年),又名福高,字仲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末年大臣。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进士。调丰城尉、陇城令。迁陕西转运使,擢集贤殿修撰。徽宗宣和初,提举崇福宫,起知越州。四年(一一二二),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五年,知建州,改福州。寻知荆南。复守真定。钦宗靖康元年(

  • 金朝大臣郇(xún)国公:卢彦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卢彦伦

    卢彦伦(1083年-1151年),汉族,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人,金代大臣。天庆元年(1111年),卢彦伦被辽上京临潢府留守萧贞一召为属吏,后任殿直、勾当兵马公事,主管临潢兵马。金兵首围临潢,卢彦伦拒不投降,升团练使、勾当留守司公事。天辅四年(1120)五月,卢彦伦随留守挞不野出降。任夏州观察使

  • 辽朝大臣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张砺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砺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早先在唐担任掌书记,迁任翰林学士。后归契丹,辽太宗见张砺刚强正直,颇有文采,提升为翰林学士。辽会同初年(公元938年),升任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随从辽太宗讨伐晋国。又改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辽太宗去世之后,为萧翰等所羞辱,当晚,张砺愤恨而死。人物生平平康延孝张砺

  • 北宋大臣湖湘学派鼻祖谢良佐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谢良佐

    谢良佐(1050~1103)北宋官员、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应城知县。徽宗时监西京竹木场,坐口语下狱废为民。与别人谈话时,引经据典,竟至一字不差,甚为人佩服。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

  • 曹魏将领征西大将军:夏侯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侯渊

    夏侯渊,太仆夏侯婴后代,三国征西猛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提到夏侯渊这位猛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定军山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夏侯渊率军相争。在这场战役中,刘备趁夏侯渊前去救火、修补鹿角之时,派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

  •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生平介绍及评价: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初以荫补入官。隆兴元年

  • 北宋理学家孙复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复

    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幼年家贫,父早亡,但力学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但四举开封府进士,均于科场失利,未能任官。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虽贫穷不堪 ,又得不到权要资助,但孙复不以生计为意,安贫乐道,仍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