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时期赵国基业奠定者:赵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春秋时期赵国基业奠定者:赵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14 更新时间:2024/1/16 15:10:58

晋灵公是晋文公孙子晋襄公之子,然而不比父亲和爷爷的贤明,晋灵公完美契合了一个昏君形象,他自认为晋国强大,便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他颁布重税大肆搜括民膏,弄得晋国上下一片哀怨。虽然碰上了这样顽劣不化的君王,但晋国却没有在楚、秦的夹击下崩溃,丧失霸主的地位,原因在于晋国有这么一位能臣赵盾。背上弑君之名,却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大夫也”,赵盾是如何一步步手握重权,维持晋国霸业的?

一、父辈基业,夏日之日

赵盾之父赵衰是跟随晋文公流亡的过命之交,而且颇有贤士之风,妙计百出,同时又低调做人,因此在晋国上下都有很高的人望。赵盾知书达理,又是赵衰的孩子中年龄最长者,颇有父风的同时又有雄心壮志,常常把推动晋国霸业视为自己最高的理想。与父亲的低调不同,赵盾有魄力和手段,做事强硬,被名臣狐射姑评价为“衰乃冬日之日,盾乃夏日之日”,后来狐射姑也被这“冉冉升起的烈阳”逼迫到出逃外国,客死他乡。赵衰在晋文公、晋襄公时极受重用,而在赵衰撒手人寰,赵盾初步政坛时,功勋卓著的元老先且居、栾枝、胥臣也近乎一同去世,赵盾风雨无阻就进入了晋国六卿之中,加上襄公的老师阳处父的协助下,赵盾扶摇而上,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了晋国的新篇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盾上位之初就积极修订律令、提拔贤能、追捕案犯,加上晋襄公的全力支持,赵盾的执政生涯极其顺利。但赵盾的好运远没有结束,赵盾执政的屁股还没坐热,晋襄公又病重了,弥留之际的襄公向赵盾交代完后事后也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并没有阻挡赵盾的仕途,继任的晋灵公年仅四岁,晋国的大权被赵盾牢牢掌握。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晋国在扈地召开盟会,原本是用来介绍新君晋灵公,但赵盾的权势已经大到了所有到场的国君都成为了陪衬他的绿叶,赵盾因此驰名国际,而且这位年轻的夏日之日还要继续燃烧二十年。

二、稳定局势,只手遮天

昔日有晋文公、晋襄公的存在,晋国得以创造霸业,但雄主已逝,新君年幼,如何让晋国继续保持霸主的地位是赵盾觉得头疼的地方。在与齐、宋、卫、郑、许、曹等国签订盟约后,赵盾第一个出兵的国家便是鲁国,双方还没打起来鲁文公就主动示好投降了。眼见霸主之威已施,赵盾更想德昭诸侯,以理服人,恰巧一个叫郤缺的大臣的主张就与赵盾不谋而合:对反抗晋国霸主地位的,需要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而选择服从晋国的,则应多方怀柔,示之以惠。在恩威并施下,鲁国屈服,卫国、郑国感恩戴德,赵盾得以稳定了国际局势。

在晋襄公时,因为赵衰、先且居、栾枝、胥臣四位重臣的去世,让六卿直接仅剩两人,这让晋襄公慌了神,也让以赵盾为首的政坛新星和老臣箕郑父、先都等人反目成仇,而很显然晋襄公没有处理好这样的局面,他留下的烂摊子也给赵盾惹出不少麻烦。就在赵盾闻名诸侯,春风得意之时,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箕郑父发动叛乱,但被赵盾察觉,一举灭之。作乱者的鲜血是最好的震慑,在清除这五人后,赵盾决定重组晋国六卿,这也是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中军将赵盾、中军佐荀林父、上军将郤缺、上军佐臾骈、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其中几乎都是与赵盾亲近或者有旧交的年轻才干,这也让赵盾得以只手遮天,毫无顾忌推行他心中的霸业。

三、顽劣国君,背负罪名

晋灵公长大后,越发不满赵盾的专政,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爷爷一样勤勉政事,而是各种调皮捣蛋。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晋灵公大造宫室豪宅,增加苛捐杂税,面对赵盾等人的好言相劝,晋灵公不思悔改,不但荒诞还很残暴,常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过往的行人,只觉得国人逃窜的样子很好玩,还视人命如草芥。赵盾、士季是各种苦口婆心,但都没有打动日益成熟的晋灵公,而晋灵公仗着自己国君的身份,不仅数次给赵盾使绊子,还对赵盾动了杀心。

因为当初立晋灵公为君,赵盾得罪了秦国,秦晋之好成为历史,秦国转身投入楚国的怀抱,并坚定与自己为敌,现在这个国君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敢跳出来搞事了。几次暗杀不成,赵盾逃出晋都,在心灰意冷之际,赵盾的堂弟赵穿气不过,就杀灵公于桃园,迎回自己最尊敬的堂兄。然而飞扬跋扈,一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堂兄的赵穿却不识此举给赵盾和自己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夷皋”,哪怕赵盾再怎么说自己是不知情的,但还是被刚正的董狐骂得体无完肤:“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让赵盾背负弑君骂名。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况且一心为晋的赵盾却落得如此骂名,伤心欲绝的赵盾很快不再为了晋成公尽忠,而是极大发展自家的势力。赵盾能够在晋国政坛上顺风顺水,除了得益赵衰之外,“后妈”赵姬更是功不可没,可以她对赵盾有再造之功。为了回报赵姬的恩情,也借此进一步削弱晋国公族实力,赵盾将堂弟赵同、赵括、赵婴齐都封为晋国大夫,此后晋国君权日衰,卿权日强,也是由赵盾开了先河。虽然做法很自私,但相比于赵盾击败秦国,平定周乱,会盟鲁、宋、卫等国,与楚庄王争霸而不落下风,赵盾算是功不可没。

标签: 赵盾

更多文章

  • 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元好问诗作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金朝末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文词曲都十分擅长。下面跟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元好问的故事吧。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

  • 东魏名将东南道行台:慕容绍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1]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名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慕容绍宗早年原是尔朱氏部将,[2]担任并州刺史,封索卢县开国侯。归顺高欢后,历任扬州刺史、青州刺史、度支尚书、晋州刺史、御史中尉、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等职,进爵索卢县公。

  • 西魏名将都官尚书:王思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思政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郡祁县人,北魏、西魏名将,历任散骑侍郎、中军将军、并州都督、荆州都督,后投降北齐,封都官尚书、仪同三司。幸运一:压对元修王思政出身于太原王氏大族,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舞文弄墨,成为士大夫,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成了一名武将,任职员外散骑侍郎。当时,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人在关中作乱,王

  • 曹操杀了吕布后为何不敢霸占貂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吕布,貂蝉

    说到貂蝉大家肯定都知道,是三国时期一个风华绝代貌美如花的大美女,貂蝉是吕布的妻子,但是曹操在白门楼将吕布斩杀后为何不敢霸占貂蝉,这是为什么,这显然与曹操的爱美之心不符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盘点盘点曹操发现了什么为何不敢霸占貂蝉。曹操杀了吕布后为何不敢霸占貂蝉,只因发现了他的一个秘密。貂蝉在民间传说中

  • 东汉末凉州军阀征西将军:马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马腾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马腾被写成对汉室十分忠诚的忠臣。东汉末年,董卓篡夺大权时,马腾为西凉太守,起兵应诏,为十八路诸侯之一。董卓败亡后,马腾同韩遂讨伐李傕、郭汜,因缺粮为其所败,退还西凉。曹操将汉献帝刘协迁往许都后,马腾进入东汉朝廷,参与刘备和董承等人除掉曹操的计划,因事情败露而逃回凉州。后来

  • 东晋才女“咏絮之才”:谢道韫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道韫

    谢道韫是东晋时期才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宰相谢安的侄女,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齐名,颇有文采。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世家大族的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

  • 东汉末才女:蔡文姬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蔡文姬词作特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蔡文姬

    曹文姬是东汉末年时期著名才女,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她十分博学多才,精通书法、音律、诗词,“文姬归汉”的故事,为后人熟知,但在历史上,她流传下来的事迹并不多。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她是蔡邕的女儿,蔡邕是东

  • 三国曹魏宗室大将军:曹真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真

    曹魏、蜀汉、孙吴这三方势力,鼎足而立,战火纷飞,英豪迭起,无数英雄叱咤风云,。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虽然有任人唯亲的嫌疑,但算得上一代雄主的曹操自然不可能因为亲近

  • 三国蜀汉外交家:宗预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宗预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宗预(?-264年),字德艳,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将领。东汉末年,宗预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在诸葛亮的器重下,宗预得以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病逝后,宗

  • 如何客观评价蜀汉尚书令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严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笃,召诸葛亮、李严等重臣嘱托后事。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然而,可能令所有当事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托”最后竟然托成为了历史谜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永安托孤&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