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进京,为何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进京,为何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侍雅丽 访问量:3080 更新时间:2024/2/22 21:55:35

历朝历代的开国将领在辅佐的皇帝登上皇位后,都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创业之初,正是打天下的时候,领导者都求贤若渴,对手下将领推心置腹,乃至兄弟相称。

但是,一旦强敌已灭,皇帝坐稳了江山,安定代替动乱,却又催生出猜忌。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皇帝看待这些昔日老伙计的目光必然不同,他势必要做出抉择,是要求安心还是要顾全情义。

这时,被审视者的态度就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这并非夸大,在历史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蓝玉案过后,朱元璋汤和与冯胜入京,二人的态度不同,最后汤和得以善终,冯胜最终被赐死。

蓝玉案

可以说朱元璋一开始其实也没有要杀功臣的心思,正相反,他还打算给自己的继承人太子朱标留下实力强劲的名将,好协助他北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前的一切安排不得不重新考虑。

毕竟朱标死后,朱元璋属意的继承人改为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日朱允炆登基之时,年幼的他肯定是镇压不住这一帮老功臣,所以为了江山稳定,有的人一定得除去,但是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发难,必须得有一个由头。

于是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以及蓝玉案为开端,一场庞大的杀戮爆发了。据记载,被此案牵连而丢了性命有1万多人,并导致了无数开国名将的灭亡。

史籍显示,蓝玉案爆发于洪武26年,起因是锦衣卫指挥使揭发蓝玉造反,锦衣卫直属于朱元璋,颇有点运动员是你,裁判也是你的意思,面对这一检举,朱元璋很重视,命令把蓝玉下狱拷问,堪称雷霆手段。

最终审判完毕,蓝玉头上的谋反罪名是摘不掉了,蓝玉本人被判处剥皮实草的酷刑,凡是此案有关的人都要夷灭三族。因此事而被牵连的人高达15,000人,且都是朝廷官员,恐怕当时朝廷都为之一空吧。

正杀得血流成河,这么个敏感时期,突然召他们回京,朱元璋的用意昭然若揭,两位人精不可能看不出来。而面对一样的困境,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后又达成了不一样的结局。

汤和善终

汤和最后没有被卷进这场杀戮漩涡,得以全身而退,其结果绝不是偶然的。汤和也是朱元璋身边的老臣了,不只是跟随他的时候早,朱元璋还没起事时,两个人就认识,从小一起玩儿的情分。

后来,世事变迁,朱元璋上山做了和尚,又逃离寺庙,遇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汤和。难能可贵的是,汤和跟朱元璋的关系铁,对朱元璋的帮助也大,但他并没有因此生出狂妄,而是时刻摆清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观念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二人平常出游步行时,汤和也会着意落后朱元璋一步。

朱元璋开始没有根基,创立事业离不开汤和的帮助,要说对汤和没有一丝情义也是假的,汤和也没有辜负他的情义,他作战勇猛,事事不落人后,建树颇丰,谦逊有礼,这是汤和与朱元璋同患难时的表现,而他在天下安定后的举动更为人称道。

洪武21年,朱元璋开始出手收复兵权,当然是潜移默化的。汤和却能见微知著,察觉到朱元璋的意图,为了避免生出芥蒂,他主动上交兵权,这样知进退的举动,让朱元璋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洪武26年,蓝玉案发,朱元璋对武将们举起屠刀,汤和不动声色,努力让自己生重病以至于无法起身。

他这一病并没有很突兀,早在洪武23年,汤和就生出急病不能说话,之后病情有所好转,洪武26年,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又到了不能说话的地步。

这病情应该是真假参半,一方面他确实病了,并在洪武二十八年病逝,享年七十岁;一方面他的症状未必那么严重,但他有意夸大,是为了示朱元璋以弱势,表明自己在没有反叛之心的同时,也没有反叛能力,彻底让朱元璋安心。看他做足了这样的姿态,朱元璋对汤和放了心,没有对他下手。

冯胜被赐死

冯胜就没汤和那么上道了,平心而论,冯胜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极具领兵才能,具有成为名将的素质。

朱元璋讨伐北元时大军分三路,手下大将徐达李文忠接连败在王保保手下,朱元璋面子上很挂不住,这时候,统领最后一路的冯胜却传来捷报。

这充分显示了冯胜的强大,朱元璋对他十分赞赏,封他为大将军,冯胜的功绩仍在增加,他带着傅友德和蓝玉等人攻打辽东,所向披靡,使敌人无比畏惧,被册封为宋国公。

不过蓝玉案后,有才能不再是晋升的垫脚石,而是一张催命符,越强大就越会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此时把冯胜和汤和召回京,朱元璋主要是想考察一下他们的态度,看看可留不可留。

冯胜的态度和汤和截然不同。史书记载,冯胜和汤和回京后,汤和深居简出,老老实实生他的病,冯胜倒是气焰嚣张,不知收敛。他行事无所顾忌,一路闹到锦衣卫都得知了,而且他在太子死后国丧期间娶妻,那可是朱元璋最疼爱的朱标,这简直就是在戳朱元璋的肺管子

所以,冯胜的考核没有通过,他本人被处死,子孙后代被朱元璋严令不能继承爵位,最后都沦为平民。

小结:

伴君如伴虎,是危险与收益都十分巨大的事,如果施展得当,那么荣华富贵,加官进爵都是可实现的。可要是一着不慎,就会落得满盘皆输的结局。

有时,甚至不需要什么错处,只要君主想,就可以用“莫须有”的罪名铲除臣子,这就是封建君主专制无解的难题。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不杀汤和不是因为关系好,而是汤和做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汤和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除了汤和善终,其余的真谈不上善终。不过汤和也确实有数,他深知帝王的凶险,所以从不居功自傲。是以在朱元璋心中,汤和是个没野心的人,这才让其在后来,对手下功臣下手时,放了汤和一马。不过有人曾评,汤和能够善终,是因为和朱元璋达成了生死协议。而且在朱元璋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时,完全倒向

  • 泥鳅不管怎么吃,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一招,土腥味全跑光

    历史人物编辑:心灵情感记标签:汤和

    大家好,今天我上街去买了一些泥鳅,打算给大家分享一道泥鳅的美食做法。泥鳅是一种富含了丰富营养的食材,它的吃法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炒着吃、煮着吃也可以炸着吃,喜欢吃泥鳅的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泥鳅的做法呢?如果你也喜欢吃泥鳅的话,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这道泥鳅美食做法吧。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这样去

  • 汤和辞官,朱元璋问他要什么?汤:100名美女!事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汤和

    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辞官。朱元璋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汤和笑眯眯地说:“请赐臣一百名美女吧!”朝臣脸色大变,为汤和捏一把汗,不料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汤和与朱元璋自小在一个胡同里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而且他的遭遇比朱元璋还苦,自幼失去双亲,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童年的汤和

  • 63岁汤和主动上交兵权,朱元璋问要何赏赐,汤和回答:100个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汤和

    在中国历史上,疑心重、好猜忌的皇帝简直不要太多,而其中,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出身寒微,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好不容易才爬到天底下最高的那个位置。位高权重之后,朱元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被别人夺去了,因此一直在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他几乎杀光了曾经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他

  • 李善长既然已经告老还乡了,为何朱元璋还是要杀他?这么害怕他?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李善长

    有一说,朱元璋是为了让儿子(实际是长孙)继承皇位后能坐稳江山而扫清障碍,开国功臣能量和影响力都太大了,杀光了就后继无人,自己儿孙平安。赵构杀岳飞后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恐怕老朱内心也应该说“非卿谋反,非朕残暴”吧。都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啊,只好“莫须有”地安上若干罪名,爱卿,对不起了。其实漏洞百出,

  • 如果朱元璋不杀李善长、蓝玉、胡惟庸,那么明朝会改朝换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善长

    如果朱元璋对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没有诛杀,朱允炆顺利继位的话,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设置的制度已经把这些可能性给降低到最低。另外,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的制度,也决定了臣子谋反的成功性很低,比如后期的万历一朝,万历数十年不上朝,朝纲依然在正常运转,就深刻说明了臣子想颠覆皇权

  • 大学生拿出家谱,自称李善长后裔,专家:他不是被灭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一个出身比较低贱的皇帝了,本来从小低贱,却没想到在44岁的时候,竟然成了这个天下的霸主,不仅把元朝的残余势力给赶走了,而且还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能够走到那一步,离不开他身边的功臣的帮助,在他称帝以后,徐达这些勇猛的将士都没有成为了功臣的第一,真正被他封为第一功臣的,就是李善长。在他南下的时候

  • 侄子犯罪,李善长设法救人,刘伯温:杀了他可以降雨!朱元璋:杀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李善长

    洪武年间的一天,丞相李善长对御史台的御史咆哮道:“我中书省怎么可能有人贪污三千两白银,你们御史台欺人太甚,刘伯温太不把本相放在眼里了!”御史高正贤见李善长一副勃然大怒的样子,很是害怕,就小心翼翼地说:“丞相大人,确实有人控告中书省五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而且太子也知道了此事,下了手令,提李彬去问话,还

  • 李善长,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子出来见我!

    历史人物编辑:哆啦小哲标签:李善长

    1367年9月,平江陷落,张士诚不但没逃跑,反而迅速回府杀掉了自己所有的亲属,之后被俘虏,面对审讯者,他怒斥:你不过是条狗,让你的主子来,也正是这句话让他落得个挫骨扬灰的下场。元朝末年的平江城号称天下第一坚城,是张士诚的老窝,眼看着跟自己同期起义,慢慢壮大起来的陈友谅,跟朱元璋打得风风火火,张士诚却

  •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辅佐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