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卫养着百万人规模的黑帮,满朝文武都怕他,为何雍正却视若无睹

李卫养着百万人规模的黑帮,满朝文武都怕他,为何雍正却视若无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新语 访问量:3713 更新时间:2024/1/10 22:04:19

皇帝几乎都有疑心病,他们不允许有臣子势力过大,更不允许臣子们官官相护,结党营私。

但奇怪的是,清朝时期名臣卫养了一个百万人的黑帮,武百官都很忌惮,为雍正却对此视若无睹。

宠臣李卫

在许多影视剧中,李卫的出身都比较低下,但这其实与历史并不相符。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出生在清朝的一个富贵人家,他的父母为了给他一个光明的前程,通过“捐官”的方式让他当上了员外郎。

本以为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会荒淫无度、吃喝玩乐,没想到李卫却在其位谋其职,心系天下百姓, 体察民情,成为了雍正的宠臣。

最初的李卫,主管银库,任职中他发现有一位亲的手下经贪污公款,之后他便多次劝诫这位亲王管好自己的部下,没想到这个亲王不仅不收敛,还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嘴脸。

可惜李卫不吃他这一套,你是亲王又怎么样,贪污也得吐出来。不久后李卫就在最明显的地方张贴了这位亲王的“光荣事迹”。这次行动后,为了自己的脸面,亲王中再也没有出现贪污事件。

一个公子哥不巴结强权还恪守本分,这不禁让雍正对李卫刮目相看。彼时的雍正也明白,要守江山,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亲信,而这些人背景不能过大,李卫这样的人就是最合适不过了。

于是李卫开始在官场上步步高升,从员外郎到云南盐驿道,再到布政使,浙江巡抚。李卫摇身一变,成了雍正皇帝的宠臣,他也一直身居要职,管理盐政,稽查私盐。

担任云南盐驿道后,他更是兢兢业业。清朝时期,盐税是充实国库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可以说盐税几乎占到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如此重要的地位,就注定了朝廷一定会严厉打击走私盐的商贩,尤其是云南地区私盐盛行。

当时的李卫上任后便开始整治市场风气,将一些无作为和腐败的官员通通拉下马。

李卫的这一行为也让雍正更加赏识他。要知道云南地区私盐贩子早已猖獗了很久,朝廷并不是没有派官员整治,只是那些官员大都只做表面功夫,不敢真得罪了那些地方官吏。

只有李卫敢打击私盐贩子,惩戒那些黑暗势力的保护伞。在稽查私盐的过程中,李卫还多次收编当地的黑帮手下。

久而久之,他竟然有了一支百万人规模的黑帮小队,这也是他以后打击私盐贩子最强有力的武器。

这支黑帮小队被称为“漕帮”,是李卫的精锐部队,按道理讲以雍正多疑的性格,自然不会允许朝廷官员私自屯兵,为何李卫可以呢?是因为李卫隐藏的好吗?

雍正的考量

事实上,雍正早已知晓了李卫的“漕帮”,并且在许多大臣上书严惩李卫后,他还是选择视若无睹,甚至放任李卫将这个黑帮发展壮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漕帮”成立,是雍正授权的结果。最初李卫组建黑帮时,就已经上书询问了雍正的意见。考量后雍正予以批准。

这个行为可以说一举两得,首先它可以打击各地走私盐的贩子,让国库更加充盈。成立一支这样的幕后部队可以“以暴制暴”,让那些走私盐的“亡命之徒”棋逢对手。

其次,这支黑帮表面上看起来是李卫的兵,实质上是雍正的兵,属于官方打手。培养黑帮这种事情不能是皇帝所为,而李卫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外人都以为李卫有不臣之心,他们不会想到这个事情是皇帝授意,这样既保全了皇帝的名声,也为皇帝多了兵力。

第二点,就是李卫的家世清白,深得雍正信任。自古“伴君如伴虎”,皇帝疑心病十分严重,同期的年羹大将军,就因在朝中培养自己势力,结党营私而被处决。

反观李卫,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子哥,与皇亲国戚没有任何关联,且他的家庭只有他一人入朝为官。

这样的身世对皇帝来说就是最干净的背景,再加上李卫为官后殚精竭虑,心系天下黎民百姓,所以雍正自然很信任他。

第三点,“漕帮”还可以帮皇帝在各大码头打探消息,充当皇帝在地方的“耳目”。一些远离朝堂的地方官吏如果出现贪污行为,“漕帮”就会挺身而出,将这一信息上报给皇帝。

如此多的“漕帮”武夫,仅凭李卫一人之力自然无法养活,这其中必定有皇帝的支持。

既然是皇帝出资培养的部下,雍正又怎么会因此降罪于李卫呢?

标签: 李卫

更多文章

  • 雍正宠臣李卫:巅峰时期有多嚣张?后来是什么下场?结局让人泪目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李卫

    在雍正皇帝统治下,朝廷内外都充斥着权谋和尔虞我诈。这位皇帝性情难测,阴晴不定,他实行着严苛的统治,甚至连大臣们都难以幸免。然而,在这个权谋纷争的朝堂上,却有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他就是李卫。李卫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官员。然而,他却以其嚣张的气焰成为了雍正皇帝的宠臣。人们对此感到疑惑不

  • 盘点雍正朝四大宠臣,年羹尧最倒霉,李卫最幸运,田文镜最潦倒!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李卫

    若要评出清代最勤政的帝皇,雍正说自己是第二,绝对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光是奏折批字就多达1000万,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此外,雍正在吏治反腐(高薪养廉)、经济改革(摊丁入亩)、西南治理(改土归流)上均建树颇多,这远不是乾隆这位守成之君所能比拟的。雍正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成就,其手下自然会有一帮超级厉害的

  • 雍正立储遇到难题,为何李卫对此问非所答?真是猴精的不得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李卫

    其实在雍正上位之后,心腹之臣还是很多的。无论是老臣张廷玉还是自己关系最好的老十三,亦或是李卫,都是忠心耿耿。尤其是李卫,作为当初雍亲王府出来的奴才,一步一步也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并且由于他“清白”的出身,也是成为了雍正最信任的人之一。所以在雍正因为立储的事情而犯难的时候,也是找李卫谈。雍正立储遇到难

  • 科考舞弊案中李卫作为地方官,居然敢派兵去考场抓现行?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李卫

    导读: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分两部分:第一、是李卫作为地方官敢越俎代庖的配合李绂来冲进考场,强行终止雍正元年的抡才大典。这可是雍正急需人才所开的恩科?第二、是李卫作为地方官包围考场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对科考的举子搜身,他哪里来的这些兵?要知道清朝的科举考试可是三年一次,可雍正元年的恩科是为了选拔急需的人才

  • 王朝官员中的异类李卫:文盲却能当上封疆大吏,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李卫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使底层的老百姓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升迁的权利,自古以来能做到封疆大吏的官员大多数都是饱读诗书通过科举之人,但能做官并不只有科举考试这一种途径,历朝历代都是可以捐钱做官的。要说通过捐钱做官做到封疆大吏最有名的官员,非雍正王朝时期的李卫莫属。李卫是江苏徐州人

  • 历史上的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中有多少差别?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李卫

    由于雍正皇帝的猜忌心理,以致于当朝的很多朝臣和宗亲都先后被杀,但李卫却是非常幸运的一位,他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在雍正朝一直都飞黄腾达。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字——“知进退”。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的三部曲中,笔者个人还是最喜欢《雍正王朝》。剧中,区区一个乞丐出身的李卫在机缘巧

  • 清朝时期的和珅,跟李卫,谁的官位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李卫

    李卫和和珅都是清朝的名人。李卫死于乾隆三年后,和珅十年前死于乾隆,他们五年前才出生,两者并无直接交集。李卫官出任直隶总督、兵部尚书等;和神官赴文华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李卫的最高官员是直隶总督兼兵部尚书(从一品);和珅的最高职位是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院士、军事首领等一品官职。李卫只是一个

  • 雍正死后,乾隆是如何对待父亲宠臣李卫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李卫

    李卫,他在大清算是一个奇葩。没有读过书的他,靠着家里捐钱混了个一官半职。不过这样的人一般都只是为了一个身份而已,没想过在官场,有什么大发展。可李卫不一样,他却能够成为雍正皇帝的宠臣,而且是封疆大吏。在当时几乎无人敢惹,风头一时无两。客观说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

  • 康熙生母佟佳氏——孝康章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听雷标签:孝康章皇后

    康熙生母佟佳氏——孝康章皇后康熙皇帝继位后,后宫曾有两宫并尊的局面,分别是康熙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康熙继位后,尊嫡母为母后皇太后(孝惠章皇后),上微号曰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尊生母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微号曰慈和皇太后(孝康章皇后)。当然,孝惠章皇后虽然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但作为康熙嫡母的她,还是极度

  • 叶桂桐 | 新时代的潘金莲(中)

    历史人物编辑:金学界公众号标签:叶桂

    二、潘金莲的家境与出身一个人的家庭状况与出身经历,跟其性格之间有着相当的密切的关系。这里试图通过《金瓶梅》与《水浒传》对潘金莲家庭状况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描写来揭示《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性格的渊源关系。(一)潘金莲的家境关于潘金莲的家庭状况,《水浒传》中没有明确交代,只说道:“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