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大臣,大多不得善终,但是汤和为何是个例外

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大臣,大多不得善终,但是汤和为何是个例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 访问量:2389 更新时间:2024/2/27 23:31:50

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为防止手下威胁自己的帝位,便火烧庆功楼,大杀曾和其一起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在此过程中,为什么汤和可以不被杀害,而最终得到善终呢?

提及汤和其人,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查阅《明史》却很容易发现,汤和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是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逝于公元1396年。汤和为明朝开国将领,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汤和字鼎臣,为明朝濠人(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

汤和生前有多个封号,先为中山侯,后被封信国公。汤和死后被朝廷追封为东瓯王

十四世纪时,日本海盗集团时常滋扰我东南沿海。由于屡遭匪患,太祖朱元璋便派遣汤和到东南沿海部署防务。《明史·汤和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汤和带领大军建立的五十九所城堡在其后的抗倭斗争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汤和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极其幸运的一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大杀群臣的浪潮之下,独独汤和等几位功臣得以幸免。

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具体历史实情我们无法深入探究,但却可以从相关资料中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汤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均存在深远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为防止手下威胁自己的帝位,便火烧庆功楼,大杀曾和其一起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在此过程中,为什么汤和可以不被杀害,而最终得到善终呢?要探究其原因其实并不难,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汤和是一个极善谋略且做事沉稳之人。汤和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同乡,因此对朱元璋本人的了解与一般人相比则更多。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细心的汤和早已看出朱元璋的心病所在。朱元璋担心手下将领手握重权会威胁自己的帝位。看破这一点后,汤和便推诿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随即将自己的兵权交出,告老还乡。

汤和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极为识趣的,也迎合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对汤和的做法极为满意,为此还专门拨款为汤和在老家凤阳修建府邸。

其次,汤和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兼故友。公元1352年汤和与朱元璋结伴投奔郭子兴,成为红巾军的一员。在红巾军中,朱元璋由于屡立战功,后成为红巾军重要将领。

朱元璋成为将领后,很多将士均表示不服。虽然汤和比朱元璋整整大了三岁,但是却对朱元璋言听计从。朱元璋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对于此点《明史》中有详细记载:“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正因为汤和在如此关键之时刻率先对朱元璋的领导地位予以承认,也让朱元璋始终铭记于心。

再次,汤和拥有一颗平常之心。他对于功名利禄看得极为单薄。处事谨慎、小心、待人宽厚是汤和的重要品质。每次朱元璋批评完汤和后,汤和也从不多说话,更不会发牢骚,因此朱元璋对其为人也多次大加赞赏。

直至后来,汤和被封信国公,他也始终能够做到不骄不躁,为人处事仍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汤和始终是极为放心的。

最后,汤和辞官还乡之后,仍低调为人,低调做事。汤和在人前从不以功臣为傲,以功臣自居。除此之外,汤和还严厉自己的子孙及家奴,应与乡邻为善,应遵纪守法。

晚年之时,汤和做人则更加谨慎、恭敬。每次入朝听到一些关于国事的议论,他也从不向外随意泄露。汤和一生纳妾达百余人之多,但其年老生病之后便遣散群妾,并全部给予钱财。

汤和所获朝廷赏赐也大都分给了乡邻。对于此点,《明史·汤和列传》中亦有详细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从汤和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和对于功名利禄看得极为单薄,这也是汤和能免于朱元璋毒手的重要原因。

正因上述多种原因,汤和最后才得以善终。公元1395年,汤和在七十岁高龄时与世长辞。可以说,汤和是明朝初期少数几个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汤和逝世后,明太祖朱元璋特下诏追封其为东瓯王。并将其安葬于今天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

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在汤和的一生当中,曾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几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的汤和墓每年仍会吸引很多人朝拜、祭奠,在民间仍存在汤和信仰。

由此可见,汤和其人颇具魅力,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在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的研究,从而让人们对汤和其人进一步加强认知。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疑心病重,处死多位功臣,汤和又是如何逃脱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汤和

    在明朝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绝对是一位堪称传奇的典范,从当年那个一介草衣,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普通少年,到后来的一国之主期间经历众多,怪不得能被称为是众人奋斗的模范。并且在坐上皇位之后,朱元璋的众多举措也足以配得起他的身份,说是明君也不为过,给后来的明朝建立了特别扎实的根基,可是他对于有功之臣的做法却非

  • 洪武年间,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为何汤和能够幸免于难?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汤和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草根起家的皇帝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大封有功之臣,一大批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都得到了重赏,其中,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常遇春被封为郑国公(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功臣时,常遇春已经病逝,因此爵位由其子常茂接任),汤和被封

  • 徐达等功臣都被朱元璋所诛杀,为何只有汤和逃过一劫?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汤和

    徐达等功臣都被朱元璋所诛杀,为何只有汤和逃过一劫?徐达等功臣都被朱元璋所诛杀,为何只有汤和逃过一劫?原因令人吃惊。我们知道当初朱元璋在建国之后,曾经以李善长作为领导人的淮人集团还有以刘伯温作为领导人的的浙东集团展开了火拼。结果,最终朱元璋成功的抓住这个时机,先是借助李善长还有胡惟庸之手对刘伯温进行了

  •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单单放过汤和?原来是因为一封信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汤和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皇帝,汉高祖刘邦好歹还担任过泗水亭亭长一职。朱元璋在肈造天下之后,心中不免有永保富贵的小农意识,为了使得大明江山万代相传,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对往日的功臣们大开杀戒,一时间功臣良将均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史书中就曾记载了一个故事,直接表明了朱元

  • 徐达、汤和出身微末,为何却能够连打胜仗,成为军中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汤和

    元朝末年,各地百姓因忍受不了元廷残暴的统治而纷纷揭竿而起,经过二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朱元璋夺得了天下。朱元璋能夺得天下,顺应民心这一根本原因暂且不说,麾下大将云集也是主要因素。但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麾下的大将中大多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是淮西人士,并且如最出名的元帅汤和、徐达等都与朱元璋一样,出生平寒。我

  • 朱元璋的大刀已经按捺不住了,却为何只有汤和能够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羲讲历史标签:汤和

    开国皇帝屠戮功臣在古代绝对不是什么新奇事,尤其是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甚至有人传出“朱元璋的大刀已经按捺不住了”的笑言。从个人能力来看,朱元璋早年间并没有充满危机感,但是朱标的病亡让朱元璋感到王朝岌岌可危,由此将目标放到了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老朋友身上。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傅友德等

  • 汤和身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却能够安享晚年呢?

    历史人物编辑:做菜的肥哥标签:汤和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诛杀了很多有功之臣,众多开国功臣几乎无人幸免,然而其中却也有例外,他就是信国公汤和。汤和为什么最后能够安享晚年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汤和是濠州凤阳县人。虽然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朱元璋的玩伴和引路人。他和朱元璋的年龄相仿

  • 汤和告老还乡时,为何恳请朱元璋赏他100个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无涯标签:汤和

    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向朱元璋提交了辞呈,称自己年老体衰,想归田养老。朱元璋批准了,随后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皱巴着一张老脸,害羞地说:“那就赏臣100个美女吧!”群臣听说后,一片哗然,纷纷猜想,这老小子年轻时过惯了酒肉、刀子关,老来却难过美人关,真是越老越糊涂了,皇上既然要给赏赐,你要封地,要

  • 同样是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得以善终,周德兴却被处死,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汤和

    淮西二十四将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去定远时带领的24个人,他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这24位中有两位是朱元璋从小一起玩大的发小,其一是汤和、其二是周德兴,同样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个人最终的结局却不同,一个得以善终,一个却被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处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

  • 朱元璋小肚鸡肠,汤和酒后失言得罪朱元璋,失去公爵,却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驿站V标签: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最早跟随他的那批将领之一。他与朱元璋的关系比较亲密,为明朝的建立付出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心思太过缜密,有时甚至有些小肚鸡肠。与这样的上司交往,手下将领必须时刻谨言慎行才行。徐达、常遇春之所以能够始终得朱元璋信任,原因便是他们行军打仗时时刻请命朱元璋,平常的时候谦虚温和,从不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