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太平天国高层发生了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被杀,不久,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遂由极盛转向极衰。
在这种背景下,头角峥嵘的李秀成于1858年被提拔成为了忠王,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最杰出的首领。
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捕入狱。
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几万字自述。自述里,有左一句“老中堂”,右一句“九帅”之语,充斥着“感恩”、“戴德”的字眼,并且说了许多自污自辱的话,又煞费苦心地献上所谓的“招齐章程”。
由此,很多人认为李秀成已在狱中变节。
但也有人说李秀成并未变节,而是“袭蜀汉姜维故智”,伪降曾国藩以图复兴太平天国。
一百多年来,关于李秀成变节与否,争论不息,谁也说服不了谁。
1939年,李秀成的儿子李学富曾将答案披露于世。
根据现存史料来查,李秀成有儿子叫李容发(也有史料记李容发只是李秀成的养子),其在江西被捕后,由湖南巡抚陈宝箴收养。陈宝箴是个好人,曾将一个婢女许配给了李容发,但李容发命薄,不久抑郁而死。
李秀成的另一个儿子叫李其祥,李其祥被捕时年纪尚幼,沈葆桢在奏章中说:“监禁,俟岁满后按例处置”,按例处置是指犯造反大罪的罪犯的儿子只要年满十二岁即施行阉割,发配给功臣为奴。可见李其祥的命运很悲惨。
李学富之名,史不见载。但1939年冬,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民政厅长、徐海行署主任”的王公玙在灌云、涟水、沭阳交界处的六塘河一带与日寇“游击”,夜宿农家,在与主人在闲聊中说起“洪杨旧事”,主人即提到了李学富其人,并派人用独轮车将之接来,围炉夜话。
李学富时年已84岁,海州硕项湖滩人,民间兽医,自称为李秀成的镇江籍小妾所生,在忠王府里生活到九岁,亲见过洪秀全以及他的儿子幼天王洪福(其实,太平天国幼天王名为洪天福贵)。
面对王公玙这样一大帮陌生人,李学富毫无拘束之感,侃侃而谈。
李学富说,南京城破根本就是曾国荃与李秀成的共谋和默契,即:“九帅(曾国荃)全其功;忠王全其忠。”
怎么说呢?当时,曾国荃久攻南京不下,朝廷准备派李鸿章协攻。曾氏兄弟当然不愿意有人攘功,情急之下,曾国荃乘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入曾氏大营探听军情之际,要宋转告忠王:只要让出南京,什么条件,皆可商量。忠王反复权衡、审时度势,认为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而城内严重缺粮,一昧坚守,军民必然遭殃。于是,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清军入城不得烧杀、伤害百姓;二是容幼主洪福(应为洪天福贵)出城,不得追赶。
在炉火光照的闪耀下,李学富一脸神秘地对王公玙等人说,为掩盖实情,南京城是清军入城后补轰的。李秀成先安排家将带着自己(即李学富)潜逃出城,径去海州家乡硕项湖滩藏伏,李秀成带着洪福(应为洪天福贵)冲出城墙缺口。李秀成后来看到入城的清军背信而无恶不作,后悔不迭。此刻,洪福(应为洪天福贵)已被冲散不知下落……绝望之下,李秀成想在一间破庙里自杀,被乡民发现阻止,终因陶大兰告密,被清军肖孚泗部俘获。
李秀成被俘,出乎曾氏兄弟意外,打乱了原来的默契和计划。只好一面上奏朝廷,扬言要严刑拷问,“槛送京师”;一面嘱李秀成不要在供状上写明自己是淮河下游的海州人,只写参加起义时寄居的广西藤县,为日后安排李秀成逃往海州家乡作掩护。
曾国荃为了进一步造舆论以瞒人耳目,审讯时,“置刀锥刑具于忠王前”,声称要“凌迟处死”李秀成。
经过曾氏兄弟的密商,又上奏朝廷,谎称李秀成的“党羽尚坚”,“民心未去”,押送不安全,要将李秀成于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就地正法”。实际上,实际上,李秀成已被曾氏兄弟偷天换日,密送到地处海州硕项湖滩的铁牛镇上,与先行逃出的李学富一起,在家乡隐居起来了。
李学富说,李秀成之所以要求回海州原籍,是因为李幼年入哥老会的青帮,在海州的辈分很高,备受拥戴。
李学富又补充说,硕项湖滩经常被泛滥的黄河水淹,没什么收成,所以李秀成才会去关外贩马和皮货,也因此寄居广西,参加了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
王公玙后来将李学富的讲述内容写成《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一文,但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梓。
《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的正式发表时间是1977年。此文面世,则李秀成有否向曾国藩乞降之事,可说是已经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