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1962年曾国藩后人献出史料,揭秘李秀成行刑前被曾国藩删减的供词

1962年曾国藩后人献出史料,揭秘李秀成行刑前被曾国藩删减的供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921 更新时间:2024/1/20 1:21:25

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被捕后,给曾国藩写了一份供状书,也就是后来流传至今的《李秀成自述》,这份书稿本来是李秀成用来救自己的命的,但没想到曾国藩不但没有赦免他,还将他的供状做了很多删减。

1962年,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走进一家书店,他手上拿着的正是当年《李秀成自述》的原稿,这让书店负责人很讶异,赶紧联系到了太平天国的史学家罗尔纲。罗尔纲花费了数十年时间对原稿进行对比和调整,竟然发现当年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状作了一万多字的删减。

走进书店的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曾国藩的嫡系曾孙曾约农。那曾国藩当年为什么要将李秀成的供状做大量地删减呢?最后又为什么一定要赶在李秀成被押解回京前就将他处死呢?最重要的是,那些被曾国藩删减掉的内容又写了什么?

李秀成,1823年,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作为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他和杨秀清、洪秀全等人还不太一样,当李秀成崭露头角的时候,此时的天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说起忠王这个名号,洪秀全当时赠予他的时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知道,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杨秀清韦昌辉被杀,包括后来带兵离开的石达开。这对太平天国来说,都非常伤元气,清军也是趁这个时候攻打天京的,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李秀成和陈玉成并肩作战,清军寄给李秀成的判降信又偏偏落入了洪秀全的手里。洪秀全看到这种东西肯定惴惴不安,所以就软禁了李秀成的家人:死守浦口,不得有变。

但洪秀全万万没想到,李秀成在没有援助、没有军饷的情况下誓死守卫着浦口。这一举动彻底获得了洪秀全的信赖,洪秀全当时写了4个大字:万古忠义,说的就是李秀成,并赋予忠王的称号。

那后来李秀成也并没有让洪秀全失望:解围镇江和天京、攻占扬州、占据江南等等。当时在苏南地区,清朝的苛捐杂税极重,李秀成就在苏南执行“着佃征粮”政策,顺应农民的要求,又给农民发“田凭”,农民“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这一政策使苏南地区的农村暂时恢复了农业丰收的景象。

1864年,天京(南京)被清军围剿,洪秀全逝世,长子洪天贵福即位。后来李秀成为了掩护洪天贵福逃跑,让他骑着战马先行,自己反倒是躲到了一处破庙里。后来因为身上携带的财物不菲,被人认了出来,最后成了清军的俘虏。

刚开始,李秀成吃的苦头可不少,曾国荃对他动用了不少刑罚。但李秀成毕竟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知道的事肯定不会少,所以后来他又被送到了曾国藩面前。不过比起以往被俘虏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并没有想象中的至死不屈,反倒是多了一份想要苟活的念头。这也让曾国藩看出了端倪,所以曾国藩就提出,要一份有关于太平天国的供词,越详细越好。

李秀成虽然出身贫苦家庭,但是少年时期在舅父的帮衬下,获得了在村塾帮工的机会,这段时间对他来说十分宝贵,他一边帮工一边学习。所以,比起其他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人。

写供词就意味着,写得好就能将功赎罪,写不好,就是死路一条,至少在当时的李秀成看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在对曾国藩的处境和心理的一顿揣摩后,李秀成写下了一份6万字的供词,也就是流传至今的《李秀成自述》。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写的供词不仅会被删减,最后还是逃难一死。那么《李秀成自述》中被删掉了哪些内容呢?曾国藩又为什么要那么做?

在《李秀成自述》中,主要就是对太平天国的兴衰做了详细的概述,包括李秀成个人对太平天国各个将领的见解。但是在对比了曾约农老先生提供的原稿后发现,被删掉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秀成对太平军的赞美。

虽说自己是败将,但对太平军的赞美和肯定却丝毫没有减弱。在他的自述中也提到了太平军当初获得民心以及各种功绩的描述,这些话不就是在给当时的清朝打脸吗?那能让朝廷看到吗?无论后世怎么美化太平军,在当时它就是叛军,曾国藩又怎么会让李秀成对太平军的赞美之意传达到皇帝那边呢?

第二,曾国藩劝降的条件。

虽说李秀成被俘,但仍有一定的号召力,曾国藩必定会提出归降的条件,但这些威逼利诱的条件很可能都是曾国藩的个人心思,或许答应又或许食言,更何况如果是在曾国藩有心除去李秀成的前提下,那么这些所谓的劝降条件就更不能传到朝堂上,所以最后被曾国藩删减也就合情合理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淮军的否定。

李秀成在自述中非常清晰地提到了湘军和淮军,往往有时候,敌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尤其是在交手过后。虽然李秀成肯定了曾国藩的湘军,也在自述中大大赞美了湘军,但同时也贬低了李鸿章的淮军,例如纪律散漫、战斗力低下、部队素质不高等等。要不是仗着有洋枪洋炮,恐怕早就被太平军给收拾了。

那无论是湘军也好,淮军也罢,都是朝廷的队伍,李秀成的这些描述无非还是那句话:打脸,打的就是清军的脸。作为清朝重臣,自然就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那曾国藩为什么又一定要李秀成死呢?

根据太平天国的史学家再结合《李秀成自述》来看,可能有2种原因。

第一,为了掩盖湘军在攻破天京(南京)后的罪行,太平天国盘踞天京多年,城内肯定囤聚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财宝最后不知所踪,极有可能落入了湘军手里。

第二,李秀成曾劝过曾国藩起兵谋反、自立为帝,凭借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实力,如果这些闲言碎语传到了朝廷上,势必会对曾国藩不利。虽然曾国藩本就无心称帝,但是鉴于此,他就不可能留着李秀成的命,以免招来无妄之灾。

所以,曾国藩最后坚决处死李秀成的根本原因,在经过史学家的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灭口。

李秀成被捕后是否变节、《李秀成自述》遗漏部分的真伪以及最终的下落之谜一直都是史学家研究和争议的对象,还有那些被销毁而无法找到的更多自述内容,也一直成为了历史之谜。至于他的个人评价和历史影响也是褒贬不一,对于李秀成自述,你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相互讨论和学习。

标签: 李秀成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李秀成,被抓后仅仅是被砍头,清军可是非常憎恨李秀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追悼红轩历史标签:李秀成

    清朝期间爆发的农民起义,最著名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由于太平天国内部腐败,导致最后起义失败。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场农民起义并不被看好,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场起义,更偏向于邪教组织。洪秀全上帝儿子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让人们接受,作为最高统帅的洪秀全自然会影响太平天国的口碑。在天平天国中还是有真正的英雄的

  •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最后时刻,献出一条救命奇计,为何洪秀全不采纳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李秀成

    洪秀全和无数的帝王一样,前明后昏。有了荣华富贵之后就有些飘了,对于风雨飘摇的太平天国,他后期基本上不管事。然而他手下的各位王们是不甘心的,他们要挽救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的最后时刻,忠王李秀成就提出过一条“让城别走”的计谋。这条计谋被称为是唯一能够拯救太平天国的计谋,那么洪秀全为何不听呢?我们来分析一

  • 为何李秀成供词60年代才公开?专家称: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李秀成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也是在近代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一位军事家,虽说出身贫苦,但是却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在战场上一路摸爬滚打,凭借着一身的真本事,从一个无名的小卒成长为了一名率领众人的大将,有此真材实料,实属是令人钦佩!李秀成出生于公元1823年,是广西梧州府藤县宁风乡五十七都长恭里新旺村人,家

  • 李秀成为什么把太平天国北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北伐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李秀成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与洪秀全立即着手开始北伐,同时,也开始西征,这里面,西征取得了很大的战绩,而北伐却最终失败了。北伐队伍在林凤祥与李开芳的率领下,一路猛攻,一度打到了天津附近,逼近北京,眼看就要进攻北京,然而,最终北伐队伍却全军覆没了,主将林凤祥与李开芳被清军俘获后遇害。太平天国败亡后

  • 太平天国史:陈玉成、李秀成能力强悍,为何打不赢曾国荃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李秀成

    曾国荃能力一般,不如陈玉成、李秀成。曾国荃能打赢太平军,运气成分比较大。一、太平军战略失误,装备落后1858年,三河之战、桐城之战,陈玉成、李秀成全歼湘军精锐8000余人,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联手,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八旗、绿营阵亡一万余人,被咸丰誉为“江南长城”的张国

  • 为何李秀成的供词到60年代才公开?如果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李秀成

    李鸿章,晚清最有名的大臣之一,却有一个人被他尊为师傅,这个人就是曾国藩。自幼聪明好学的曾国藩,从小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他的求学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是一个既智慧又仁慈的人,教授他读书、写字、做人的道理。曾国藩深深地受到了这位老师的影响,他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如同亲人一般,与老师相处了近三十

  • 曾国藩心狠手辣,凌迟了多位太平军领袖,为何仅判李秀成斩首?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李秀成

    清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痛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对太平军俘虏的处置堪称残忍至极。在镇压这场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清军曾先后凌迟了包括石达开、陈玉成、林凤祥、李开芳、洪仁等数十位杰出的太平军领袖,而对同样是太平天国高层的李秀成,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斩首处决。尽管李秀成未能逃脱死罪,但同此前被千刀万剐的石达开

  • 搞懂洪秀全的死因,就明白曾国藩为什么冒险篡改《李秀成自述》了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媚影标签:李秀成

    1864年8月,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太平天国国都的所在地天京,这场历史上声势最为浩大的农民起义,在经历14年的演变之后最终还是被清廷扼杀。令人疑惑的是,作为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洪秀全在天京陷落之前的6月1日却撒手人寰。当时,天京已经被围,李秀成提出“转战中原”的策略也被洪秀全否定,太平军苦守

  • 李秀成是不是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李秀成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农民起义军政权,自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忠王李秀成是少数比较懂得尊重知识分子的太平天国将领,攻陷杭州时巡抚王有龄自杀,李秀成闻有龄清誉,又叹其忠烈,为具厚殓并遣有龄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后来

  • 李秀成即将问斩,并没有失声痛哭,也没有怨声载道,而是从容赴死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李秀成

    1864年,湘军主帅曾国藩命候补知府李鸿裔通知李秀成:今天要处决他。李秀成听后面无戚容,作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然后说道: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说罢,李秀成谈笑自若,从容赴死。李秀成,原名李寿成,太平天国后期主帅之一,与陈玉成互为天王洪秀全的左膀右臂,李秀成出身贫寒,父母皆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