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不属于国家的经制兵,通俗的讲就是后娘养的,从组建那天开始就处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的境地。因此,对于曾国藩来说,最急迫也是最头疼的就是筹措军饷。
我们知道,湘军前前后后花了几千万两白银,绝多大数都是曾国藩自己筹来的,这就需要找到非常合适的人。同时,不但筹钱的人有办法、有水平,更要经得起推敲,这样人们才肯拿出钱。胡林翼有句名言:聚才曰财,他把人才与经济的关系说得非常透彻。
理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曾国藩有自己的看法。他开始办湘军的时候,没有任何钱,直到他做了两江总督之后,才有地方的行政大权和财权。在此之前,也就是从咸丰三年到咸丰十年,整整七年的过程中,他的所有军饷基本都是自己筹来的,没有地方支持,更无中央的财政划拨。
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财所用的人是否合适,就显得特别重要。对此,他提出理财一定要用精细之人。这也代表了曾国藩用人中的特别趋向。曾国藩理财用精细之人,以及用人不疑的典型案例,莫过于黄冕了。
黄冕是长沙人,字南坡,吏员出身。初任知县,受两江总督陶澍的器重,他对盐务、漕务极为熟悉,有超出常人的实践经验,也深受林则徐的赏识。他几经弹劾、罢官,又屡起屡仆。
1853年,曾国藩召他任营务处,成为重要谋士,出了不少对湘军发展至关重要的主意,特别是提出多造三板炮船,以适应水师内河作战之策,为曾国藩所赏识。1856年,曾国藩被困江西,黄冕以吉安知府的身份招聘几千人增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吉字营”,后交给曾国荃统领,最终发展到五万人,是打败天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湘军急剧扩张,所需军费更多,常因军饷匮乏而愁眉不展。曾国藩找到黄冕,请他负责在湖南筹钱。黄冕积极活动,奔走呼号,最初把筹饷的牌子挂在家中,但刚挂出去,就引来一片骂声。有人晚上偷偷将牌子砸坏,各处分局更是遇到了很多阻力,黄冕不得不调军队来维持秩序。有人向朝廷告状,说他把筹饷局设在自己家中,公私不分,朝廷下令让曾国藩核查这件事。
筹钱是第一要务,曾国藩为黄冕辩解,还向户部打报告,请求颁发两千张执照给黄冕。其中监生一百张,从九品八百张,封典职衔二百张,发到湖南交黄冕手中,作为曾国荃“吉字营”的经费,所得银两都到直属曾国藩的粮台报销。
黄冕知识渊博,阅历很深,在江南做官时间很长,因而对江南财政、吏治了如指掌。曾国藩最看重人的工作经历,每当有疑难的事情,就找黄冕商量。黄冕有感于大半生蹉跎,没想到遇到曾国藩对他如此信任,因此办事不遗余力。
同治元年、二年间,是湘军围攻金陵的关键时期,而两江地区天灾频发、粮饷短缺,淮盐又在湖南滞销,军饷无法接续,前方将士时有哗变之虞。曾国藩为此向黄冕请教,黄冕提出盐米互市之策,即动员湖南米商贩米到江苏、安徽,然后贩运淮盐道湖南行销,一时救了急。后来曾国藩整顿两淮盐政,所定的各项章程,大多采纳的是黄冕的建议。
曾国藩经常说:为什么江西筹饷没有两湖旺呢?两湖筹饷为什么筹得好?因为黄冕在那里主持这个事情,他理财是个精细之人。
胡林翼主政湖北,是湘军的钱袋子,但他首先还是要支撑湖北,湖北是湖南筹饷局最直接也是最融洽的饷源。每当湘军缺饷时,黄冕就向胡林翼提出请求,胡林翼也是见到他就头疼。后来,胡林翼把黄冕向他要钱编了几句顺口溜,说:
“开口便要钱,未免讨人厌;官军急攻城,处处只说战。性命换口粮,岂能一日骗?眼前又中秋,给赏又难欠。唯祈各路厘局大财神,各办厘金三万串。“
黄冕共为筹措了多少钱呢?曾国藩后来向户部核销的时候,共计花了三千多万两白银。其中黄冕筹集的有六百万到七百万两。这样一个数额,在湘军中几乎占了四分之一。
攻下金陵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终于打完了。黄冕已经七十多岁,他向曾国藩请辞。曾国藩对这样一位有功之臣爱护有加,怕离任审计再审出什么,便向朝廷打报告说:黄冕年过七十,风湿病又犯了,他走路需要人扶着,恐怕再难以让他继续作贡献了。在曾国藩的爱护下,黄冕没有再出仕,清廷也没有追查他。同治九年的黄冕病逝于老家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