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王朝:佟国维,为何敢当众骂张廷玉为“奸臣”?别有用心

雍正王朝:佟国维,为何敢当众骂张廷玉为“奸臣”?别有用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海沧桑 访问量:4225 更新时间:2024/1/19 12:55:39

热河狩猎废黜太子胤礽以后,康熙皇帝返回京城并发布了“推举新任太子”的圣旨。但在议举信任太子的过程中,时任“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佟国维错误或者故意错误的会错了圣意,串联朝臣,共同推举早已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其心可诛”的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

为了斩断皇八子胤禩成为储君的可能,更为了控制诸位皇子当前的夺嫡形势,康熙皇帝先同佟国维完成了一场“政治晚宴”,然后亲赴上书房“议举新太子”。

康熙皇帝和佟国维早已安排好了“双簧戏”,只是这场戏该如何开头,或者该如何令朝臣信服,才是重中之重。

如何开头,来看康熙皇帝的操作:

面对已经明晰的议举结果,康熙皇帝非但没有理会,反而主动问及“有没有二阿哥的荐章”。而后,深通上意的张廷玉“识时务”地掏出了自己早就准备的荐章。

好了,有了张廷玉的开头,康熙皇帝开始用张廷玉的折子为这场议举会议定调子:

“这个张廷玉的折子写得好啊!所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况太子之过因心疾所致。伏祈陛下念父子之情,施德化之道,外则延医以药石治其病,内则教诲以圣德感其心,倘能使太子病去身健,修心向善,则不仅为天家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

意思很明确:太子胤礽这次犯错只是“无心之过”,而且还曾被人“魇镇”,只需要“治其病”、“感其心”,还是可以被委以重任的!

然后,就是康熙皇帝对张廷玉“深通上意”的褒奖:

“张廷玉,你这个书读得好啊,好就好在时刻不忘圣人的忠恕之道,与人为善;好就好在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不像有些人趋红踩黑、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他自己的禄位。”

凭心而论,康熙皇帝的这句话有些似是而非。如果,康熙皇帝并不想复立胤礽,那么张廷玉的这份奏折又会被如何评价?

执迷不悟、顽固不化,甚至公开顶撞康熙皇帝的圣意。总之,张廷玉很可能会落得像王掞一样的下场!

好了,康熙皇帝将调子定完以后,开始专门针对佟国维,开始上演两人早已经达成默契的“双簧戏”:

“佟国维,这两百多人联名的折子是怎么回事啊?如果没有人居中联络,这么多人就同声一气,众口一词?”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确康熙皇帝的真正意图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的铺垫:

真正的意图:将议举结果推翻,并为复立太子胤礽做好一切铺垫!

进行的铺垫:1、强调太子胤礽的“无心之过”、“魇镇所害”,先让朝臣明确自己已经谅解了太子胤礽的罪过,而且还是对其寄予厚望,让朝臣们小心自己接下来的发言;2、利用朝臣串联甚至结党营私的大罪过,将已经明朗的议举结果推翻;3、这两个目的完成以后,康熙皇帝就可以任意发挥了。

刚刚和康熙皇帝完成政治交易的佟国维,自然就成了第二步铺设的重点助攻。只是,如果佟国维这时候立马跪倒请罪,势必会让人看出端倪,生出怀疑;甚至,连康熙皇帝让其“回家养老”的理由都不好找。所以,他必须逼着康熙皇帝让自己的接班人——隆科多叫来,当场进行“交接”才行。

所以,佟国维开始了反驳,而且是理直气壮的反驳:

“居中联络,本就是上书房的责任,推举皇八子胤禩也是上书房和许多官员的公意,这些都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奴才以为无可指责!”

注意,佟国维的这句话一点毛病没有!皇八子胤禩的党羽势力本就最为强大,再加上“太子党”成员几乎全都失去了发言权,他的荐章本就应该做多;再加上上书房“统领百官、辅佐皇上”的工作责任,“居中联络”还真就是上书房的工作之一。

只是,我们需要注意佟国维给康熙皇帝刻意留出来的反驳漏洞:

张廷玉刚刚表达了不同意见,佟国维就给出了一个“上书房公意”,这不是找着挨喷吗?

领会了佟国维的意思以后,康熙皇帝立马抓住这个漏洞,转身就将反驳的“任务”交给了张廷玉:

“上书房,你一个人代表上书房?张廷玉,你也是上书房大臣,你说说佟国维有没有中间联络!”

来看张廷玉的回应:

“佟国维和马齐保举八阿哥,那是因为八阿哥确实有过人之处,臣以为这无可厚非。至于众人串联之事,那也是一时不慎,忘了君子不党的教训。佟国维、马齐和臣同处在上书房这个位置,处理推举太子这样的大事,要想使皇上满意、百官满意、天下百姓满意,实属不易。臣等的处理既然有了偏差,那请皇上矫枉指正、重新推举也是良法。”

注意张廷玉的用词讲究:

1、将康熙皇帝一直在强调的“居中联络”,偷偷换成了“结党”,将罪立马提升了一个等级。

2、承认了上书房工作出现了“偏差”。

3、将任命新太子的决定权,重新交到了康熙皇帝的手中。

这里,张廷玉用具体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个职场生存中亘古不变的真理:领导向你征询意见或建议,就只是意见或建议,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只会掌握在领导手中。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摆不清自己的位置。

听到这里,佟国维生气了,真生气了!

为什么?

抛开佟国维和康熙皇帝之间的政治交易不言,仅就张廷玉在整个议举过程中的表现,确实有些诸多不妥:

1、上书房处理这样的大事,本就需要开会商讨、交换意见,佟国维和马齐也曾数次将自己的意见告诉张廷玉,而张廷玉则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商量、没有意见,只是凭借着自己对圣意的揣度,暗自操作。

注意,这是职场生存的大忌,你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意见保留,但绝不能背地另行一套,这样容易被孤立,更容易被群起攻之!张廷玉不怕,因为他有康熙皇帝加持,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是吸取点教训为好!

2、身为上书房排位第三的大臣,对于首辅大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就算不想帮着说话,也不至于落井下石,将其罪行升级吧!

3、康熙皇帝早有明旨,这次推举新太子“一唯共议是从,绝无偏失”,你张廷玉一句话就就把这个权力还给了康熙皇帝,那些指望着推举新太子而飞黄腾达的官员们会怎么想?那些好不容易找到点存在感的官员们,又会怎么想?

本指望着这次推举,聚拢人心、树立威信、拉拢皇子的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马齐能不生气?说白了,你张廷玉越位了!

只是,佟国维真正生气的点还不在这里。在佟国维和康熙皇帝的政治交换中,佟国维之所以那么高兴,不是仅仅为了佟佳氏家族的后辈崛起,更是因为自己还能稳居高位,能继续自己“朝廷一把手”的辉煌。可张廷玉这句话一出,佟国维又会落得何种下场?

1、结党重罪,康熙皇帝势必会严惩佟国维,不管是“回家养老”还是“交部议罪”,都会直接断送佟国维的政治生命;

2、和康熙皇帝进行政治交易,本就是佟国维的冒险之举,容不得半点差错。也就是说,对于这种交易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的交易过程中,康熙皇帝随时可能反悔,而佟国维还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张廷玉的这句话很可能将整个佟佳氏家族埋葬。

3、佟国维才是“上书房首辅大臣”,可康熙皇帝今天却给予了张廷玉至高位置,甚至将一切发言权,给予定论的权利都给了张廷玉。这种情况,佟国维不会忍,更不能忍,因为只要稍微示弱,他的朝廷权威就会大幅度降低,整个佟佳氏家族的威望就会大幅度降低。

4、即使佟国维真需要退休回家,康熙皇帝才会罢休,佟国维也绝不会希望张廷玉接替自己“上书房首辅大臣”的位置,毕竟谁都不希望“客走茶凉”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毕竟马齐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好搭档,好朋友。

所以,佟国维必须站出来发声,而且,要正面抨击张廷玉。不管结果如何,佟国维必须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才是朝廷的老大。

“张廷玉是奸臣,请皇上明察!”

你张廷玉不是将我“居中联络”的罪名升级为“结党”吗?那我就直接将你打成“奸臣”,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然后,就是佟国维对张廷玉的罪行列举:

“七日之前,皇上下旨废除胤礽的太子名位,难道那时张廷玉就不知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道理?当时他为什么不谏阻皇上?而时隔数日,他又阳奉阴违,既不与臣等商议,更不思皇上圣名,暗中为废太子开脱罪责,实际上是把过错推给皇上,自己博得一个君子不党、与人为善的美名。”

请注意这些罪名的列举,是不是不光针对了张廷玉,还针对了刚刚承认了自己“出尔反尔”的康熙皇帝。

这就是佟国维的目的,就是佟国维想要的效果:激怒康熙皇帝,让康熙皇帝发声,让张廷玉彻底闭嘴。

而这样的效果,才能让佟国维实现以下三个目的:

1、让康熙皇帝训斥,让自己的委屈形象树立,争取朝臣尤其是皇八子胤禩的同情。如此一来,皇八子胤禩才会感恩,才会想着回报。

2、让张廷玉哑口无言,才能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3、激怒康熙皇帝,才能将张廷玉打断的“双簧戏”继续下去,毕竟佟国维绝不会为了一个张廷玉而断送整个佟佳氏家族的大好前程。

好了,有了这段话,剩下的就只是康熙皇帝和佟国维之间的你来我往,精彩配合了!佟国维的利益得以保证,皇八子胤禩也成功被扳倒,这才是佟国维想要的“双簧戏”结果!张廷玉,也不过是佟国维临时借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张廷玉

    公元1755年,既清乾隆二十年,三朝宰相张廷玉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乾隆帝依雍正帝当年遗命,赐其配享“太庙”。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所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重新举荐废太子胤礽,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的身份是什么。张廷玉这个人当时在上书房,可以说是几个朝廷官员之一。康熙信任他,严重依赖他。康熙为什么会依赖他?主要原因是张廷玉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说在“雍正王朝”,有两个人真正了解康熙。一是雍正身边的辅导员邬思道;二是康熙身边的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总是能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火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张廷玉

    因为张廷玉知道,这道密旨事关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让他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加的稳固。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毙在圆明园,这位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大清皇帝离开人世。他在位14年,国库由康熙帝的8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可以说留给乾隆一个非常牢固好的基础。世人对雍正评价也是非常高,毫不夸张的说,如

  • 张廷玉堪称康熙的“小棉袄”,二人对话,就是一部职场圣经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与张廷玉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非常的让人钦佩,这主要归功于张廷玉的职场能力,这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四阿哥胤禛奉命追查国库欠款,康熙朝老臣魏东亭是欠款的大户,由于他还不清巨额的欠款,最终一条白绫驾鹤西去。张廷玉赶紧把魏东亭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听到后几乎晕倒,毕竟这是自己

  • 大清朝最黑暗的皇帝——乾隆,将张廷玉玩弄于股掌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张廷玉

    文:文史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长达60年,在处理朝廷政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时,乾隆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时期中,康乾盛世就是其中之一。乾隆博学多才,他在治国理政和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此,他得以延续康熙时期的繁荣,一举将清朝推向发展的

  •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这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张廷玉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下旨,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为由,上书辞职。乾隆帝专特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

  • 乾隆皇帝为何不准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

    历史人物编辑:小峰教你种黄瓜标签:张廷玉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是繁荣时期,史称“康熙盛世”。这一时期,不仅有明君皇帝,还有不少文臣武将。其中,张廷玉代表的是更多的公务员。他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文官,也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汉臣。即便是后来成名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也没有达到入太庙的成就。即便是张廷玉,但他进入太庙的过程也

  • “三朝老臣”张廷玉谨慎一生,乾隆为啥要抄他的家?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张廷玉

    不管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领导人就能将国家领导好。他们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管理整个国家。在我国就是各级领导,反映到古代就是指皇帝需要贤良的大臣来辅导他们做好对国家的管理,而那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臣子是被所有人尊敬的,不管是天下的百姓还是身处高位的皇帝都应对他们

  • 张廷玉:康熙赏识,雍正重用,辅佐乾隆15年,为何晚年如此苍凉?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帝多疑的一生中,心腹寥寥无几,类似年羹尧这样反目成仇的也是不在少数,唯独只有张廷玉在他这里最受信任,不仅生前重用,死后更是留下遗诏,让张廷玉百年后配享太庙。当时清朝还没有汉臣入太庙的先例,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殊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配享太庙的三朝元老,在晚年时期却是格外凄凉,不仅曾经的风光不再,

  • “张廷玉”“白萌堂”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杜雨露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小含美食馆标签:张廷玉

    2020-02-23 12:19 羊城晚报•羊城派老爷子留给世间最后的语言:“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1941年1月1日出生于哈尔滨的杜雨露,是哈尔滨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雨露参演了《雍正王朝》《大宅门》《天下粮仓》等多部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为广大观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