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尚元凡 访问量:4498 更新时间:2024/1/20 2:04:47

公元1755年,既清乾隆二十年,三朝宰相张廷玉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乾隆帝依雍正帝当年遗命,赐其配享“太庙”。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

所以特别盖了个大殿,用来死后继续享乐。

比如西游记里唐生师徒取经到了车迟国“三清观斗法”那集,虎力、鹿力、羊力三怪,供奉给孙悟空三师兄弟变的三清的水果贡品,他们是认为供奉了,太上老君在天上是吃得到的,没想到给孙猴子仨师兄弟给享用了!

所以帝王家平常供奉给祖先的贡品,一定比三清道观里的水果贡品奢华得多!按这个逻辑,能配享太庙,和历代帝王享受同等死后待遇,那实在是想想都能笑着活过来。

而且能配享太庙,这份荣耀,可是后代子孙的无上福荫。

终清一代,逝后能赐配享“太庙”的文臣,只有张廷玉,能配享“太庙”的汉臣,也只有他张廷玉。

凭借这两点,张廷玉成为清朝后面所有汉族文臣的偶像,后世半圣曾国藩就非常崇拜他。

太庙

看起来张廷玉的人生挺完美,但其实在其晚年,特别是乾隆十五年到他死前的四五年时间里,垂垂老矣的他没少受乾隆这个正值壮年的皇帝的挤兑打压。

按理来说不应该呀!

张廷玉可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帝的小棉袄,特别贴心。堪称康熙肚子里的蛔虫!

想当年康熙朝时,皇子、朝臣们都拉帮结派,夺嫡、党争,互相倾轧,好不热闹,把老康熙折腾得那叫一个心力交瘁。

只有张老实恪守君子不党的处世哲学,不站队,站队只站皇帝。他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地埋头苦干。虽然上书房里他的排名最后,存在感最低,但他从来不消极怠工、偷懒摸鱼,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不比佟国维那个老狐狸骄傲嘚瑟,更不比马奇那么老油条滑头。

让老领导康熙很是看在眼里。

有一次,在一个风和日丽或许乌云密布的早晨,老康熙召集诸阿哥和大臣们开会,讨论新太子人选。张蛔虫准确无误地押中了老板的心思,推举了没什么人待见的废太子胤礽,成功地走进了老板的心中。

老康熙驾崩前贴心地跟他透露了传位四子胤禛的决定,并任命他为顾命大臣!

康熙帝

自古以来,能做顾命大臣是为官者的无上光荣,但同时也是如履薄冰。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代皇帝侍候得好,不见得这一代也是。何况雍正的脾气秉性跟康熙天差地别。

康熙一代雄主,宽宏大度;雍正内敛严酷,睚眦必报!能在四爷眼皮底下晃悠,不惹他嫌的人,那得活儿办得非出类拔萃不可。

人尖儿张廷玉后来能绊倒老狐狸佟国维,挤兑掉老油条马奇,那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雍正继位后,又相应的需要继承康熙的政治遗产,将他老爸生前没有整顿完成的腐败吏治继续加以整顿,更为重要的要整治财政,增加国家的收入。这些都是康熙生前没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夙愿。

在康熙这笔“政治遗产”中,张廷玉作为承前后的、极其重要作用的一份子,一起被雍正所继承!

张廷玉继而又成为雍正的大马褂,御寒!

虽然雍正为人比较刻薄,但对喜欢的大臣还是很呵护的。只要你不像后来年羹那样嚣张跋扈,被权力迷失得找不着北,屡屡挑战他的龙鳞!

雍正是一个较真的人,他爸爸将家业传给他,就是不想大清江山接下来彻底崩坏。康熙深知自己在位六十余年,干的事情比一千多年前汉武帝的还多,用《雍正王朝》里小乾隆的拍龙屁话说就是:擒鳌拜,平三番,收台湾,战沙俄,平定准葛尔叛乱。总结来说就是文治武功赫赫,彪炳千古。

但这么能折腾,花钱如流水,到了康熙朝晚年,国库空虚,而贵族地主阶级又发展得异常庞大,占据了国家的大量土地、大量财富,大大挤压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

并且贵族阶级好多都不用纳税,或者说纳的税很少。大清王朝这部庞大的机器在运转,一切开支都来自于老百姓耕的那“一亩三分地”,有些老百姓连属于自己的田地都没有,只能去地主贵族家做佣工,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只能勉强裹腹,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哦不,压根就娶不起老婆,孩子都没有的大有人在!

阶层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关键时刻。

这就是雍正接手康熙大帝交给他的千斤重担。

大清犹如北宋中期,不变法无以救国家。爱新觉罗.胤禛誓要做王安石

但雍正比王安石幸运,雍正自己就是皇帝,权力够大;而且手下有那么几个人才。

不像王安石,手下要么是吕惠卿这种小人,不然就是邓绍这种废材;当时像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这些大名鼎鼎的大才都反对他!

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年羹尧人称雍正四大金刚!

四大分两拨,一拨树在外,一拨插在内。树在外的是李卫、田文镜、年羹尧,他们负责各治一方,贯彻落实雍正的新政,是执行方、是“外臣”;插在内的是张廷玉,他负责跟着雍正商讨研究制定新政的方略,是策划方,是“内臣”。

能成为四大里唯一在朝者,一是作为顾命大臣,资历绝对够老;二也真是雍正绝对够器重。

当时雍正的改革政策主要分为好几条,其中以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三条经济改革措施最为重要。

简单说下这三条:

一、摊丁入亩,斩断地主特权

在雍正王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是按人头收税的,你家人口多就多收,人口少就少收!

表面看很合理,前提条件要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良田肥沃,随便你农民开垦!可是大清入主中原已经逾七十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弊端:土地兼并,已经日趋白热化,这样仔细想想又特别不公平!

前面说了,贵族地主阶级占据了大量的良田。身为平民的大多数,虽然人口多,但大多贫苦,一亩三分地都没。古代除了耕田这个工种,又没什么工厂可以进,自己一家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交税?

虽然康熙后期好大喜功,死要面子,还颁布永不加赋的“皇恩浩荡”政策,为康熙盛世粉饰加瓦。

但是就算不加赋税,土地给大地主兼并去了,咱老百姓也没多余的钱粮呀!

而拥有许多良田的贵族地主,一家子顶多就那几个人,其他那些下人仆人雇工都是属于外人,又不是他家里人,所以不用他家交税。

哦!你占着一堆良田,低价雇佣贫农耕种,收一堆粮食,就交你家几口人的税赋?人农民家里好几口人,拼死拼活干活,肚子都填不饱,除了给你地主家交租,还要给朝廷交税?

地主咋就那么爽歪歪呢!

然后新政来了,现在不按你家人口数收税,按你占有多少地收。

地主:我靠,芭比Q了!

农民:终于敢生娃了!

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斩断士族特权

如果只有摊丁入亩这一项改革措施,而你又刚好是贵族,再往低点说,你是士族阶级,大大小小是个官,或者你有功名在身,那你和你的直系家属还是都不用交税。

无论朝廷是按人口收税,还是摊丁入亩按你家拥有田地数收税,都跟你没关系,士族阶级就是特权阶级。

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一政策针对的就是士族。既然地主家地多,那就按地多来撸羊毛,所以有了摊丁入亩;同样,竟然士族群体发展得异常庞大,那就废除士族不用纳税的特权,现在也要求你纳一定比例的税赋,当然比例会比地主和农民少一点。

此政策一出,当官的和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怨声载道,才不管比例多少,就是心理不平衡。

三、火耗归公,斩断官员的灰色收入

如果说前面两条政策针对的对象是特定身份的特权阶级,比如地主和士族,那么最后“火耗归公”这条针对的是除了身份以外的,外加在渠道上堵死你的灰色收入!

因为如果不在渠道上堵死你的额外灰色收入,你是特权阶级,现在被朝廷薅了羊毛,你一定非常不爽,为了弥补你失去的,必定在其他地方加倍薅回来,比如在老百姓身上薅。

清朝白银是硬通货,作为货币使用。但由于白银的成色各异,一般不纯,所以各地方官收缴税赋后,需要把白银融化淬炼成足额的白银。因此要按朝廷摊派的任务,额外加收一定比例的税赋。比方说朝廷给你的任务是一户收一两,那你可以根据当地银两的成色,加收到一两二,或者更多。淬炼成足额的白银后,发现一两一就淬炼足额了,那么多收的就可以落入你的腰包!

历朝历代,当官老老实实领工资,发不了财。特别像清朝,学的是前朝大明的低薪养活政策。

“为官低薪”那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老朱穷苦出身,拥有最朴素的人生观:不饿死,有饭吃就好了!

想当年蒙元,除了他们蒙古人,其他人种都只能算是生物。现在我大明盛世,汉人扬眉吐气,给我朱家打工是无上光荣,还能不饿死,天大的皇恩浩荡呀!再说了,当官是为我朱家服务的,要是工资太高,容易产生骄奢淫逸。跟老百姓一样,勤奋干活,有碗白米饭吃很好了!

满清觉得明太祖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很值得学习,并且满人不多,基层官员大多数是你们汉人,前几百年你们都习惯了,就把政策拿来用了。

结果是清朝当官的特别穷。

如果是老百姓,穷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别无他法。可是你要是手握大小权力的官,有无限的可能可以让你不穷,各种诱惑,人穷胆子大,你定力不够的话,很难不贪。

火耗归公政策规定了不管你怎么收,收多少,交足朝廷的,多出来的也要上交。但当官的工资低,雍正还是知道的,所以很暖心的决定,多出的银两朝廷不要了,拿来设立个“基金”,拿来额外补贴给各地官员,也就是“养廉银制度”!

中心思想很明确:钱都得入公家账,由公家再分配,不能允许各地官员有自己的小账本,小算盘,小金库。防止贪官贪得无厌,横征暴敛!

此措施虽然还是有一定缺陷漏洞,很难堵住天下熙熙攘攘的贪官继续贪,但聊胜于无。

从以上雍正改革的三板斧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朝廷因为实在是穷,只能薅权贵的羊毛,做的都是得罪权贵的事。

而身为雍正四大金刚之首的张廷玉,自己本身就是权贵。但没法,要么你站在八爷党那边,跟着他们给雍正不断下绊子;要么站在雍正这边,把大部分权贵薅一遍,成为雍正百年后太庙里的贴己人(神)。

显然张廷玉义无反顾选择了雍正。张廷玉颇谙法家之道,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要想上位,宁得罪天下权贵,也要深抱最高统治者的大腿。无论是老康熙,还是四爷雍正,张廷玉都坚决站队皇帝,如果老八或者老十四当皇帝,他也会站队他们,这点跟唐朝战神李靖思路一样。

可从历史走势来看,但凡深抱帝王大腿,做些得罪大部分权贵的事,动了即得利益者蛋糕的,都会被秋后算账。比如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

乾隆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但政绩斐然,是所谓“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无他,清朝甚至逃不过“胡运不过百年”的预言。因为康熙朝晚期,社会各种矛盾加大,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清朝会重蹈元朝覆辙,撑不过百年。(元朝国祚98年)

康熙和雍正这对父子的性格秉性、治国方略各异,而张廷玉仍能被两代帝王委以重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里的汉臣,也属实难得!可见其真有才能!

也许是张廷玉老了,亦或者是乾隆正年轻,一个有些“昏聩”,一个正当“气盛”,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火花”出来!

晚年的张廷玉经常以年老体衰为由,请求乾隆恩准他告老还乡。古语云: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一个“卖”字道尽为臣如奴之心酸。在乾隆看来,张廷玉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继续为他服务:哦,你给我爷爷打工任劳任怨,给我爸爸打工鞠躬尽瘁,轮到给我打工,每天总想着辞职不干?是我对你不够好呢,还是对你不够好呢?你这老小子耍什么三朝老臣的脾气?信不信朕给你小鞋穿?

自从乾隆觉得老张头倚老卖老,每天不是拉帮结派跟同样拉帮结派的鄂尔泰勾心斗角(满汉两大派系,此时张廷玉位列宰辅二十余年,俨然已成为汉臣之首,依附他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已经不是康熙朝那个不结党的孤臣了),就是明里暗里提示他,别忘记先帝许诺他百年后配享太庙的事儿。

乾隆好气!

皇帝既然生气了,权贵们一看机会来了,反攻倒算的时机已经成熟,赶紧弄那个雍正新政的急先锋呀哇啊嘞!就立马开会,会议决定跟皇帝上奏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他将来配享太庙的殊荣!(够狠!)

乾隆本来想着,他老爸给他留下的摊子委实不错,钱那是够他挥霍个几十年的,挺开心的!没成想上台后发现钱是不缺,可是上朝时,金銮殿下那群臣子奴才怎么都苦瓜着脸?

原来我爸终其一生,振兴了大清这偌大的家业,只高兴了百姓,增强了国力,而委屈了广大权贵呀?不行不行,百姓是国之根本,权贵们也是根本,我还指望后世像夸我爷爷一样夸我呢?要是按我爸爸这套路,将来史书还不骂臭我?(史书其实是有条件读书识字的士绅权贵们书写的)

本着老子赚钱儿子花,老子挨骂儿子夸的封建帝王鸡贼思想,乾隆决定来个施政九十度转弯,缓和一下雍正朝以来严酷的政策气氛!首先一点就是让权贵们一腔怒火有气可撒。那么气往哪撒呢?谁来当下那个出气筒呢?

咦,有了!

大家不是上奏要搞老张头么?

正好朕也讨厌他,谁叫他只念叨我爸的好,不感恩我呢?

牌一张张打出去:削爵位、罢配享、收恩赐!加上把雍正的三大举措或掐头去尾,或干脆废除!慢慢的,权贵们不苦瓜脸了,喜笑颜开了!

大家都夸我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康乾盛世。(果然没我爸啥事呀!)

当然最后,乾隆为了体现他还是很有孝道,并且胸襟宽广,还是在老张头翘辫子后,重新恩准他配享太庙,陪伴他老爸雍正左右。

就是可怜了老张头!打了一辈子工,服务了三任老板,最后郁郁而终!

(完)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重新举荐废太子胤礽,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的身份是什么。张廷玉这个人当时在上书房,可以说是几个朝廷官员之一。康熙信任他,严重依赖他。康熙为什么会依赖他?主要原因是张廷玉的个人能力很强,可以说在“雍正王朝”,有两个人真正了解康熙。一是雍正身边的辅导员邬思道;二是康熙身边的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总是能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火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与命运标签:张廷玉

    因为张廷玉知道,这道密旨事关他的仕途前程,可以让他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加的稳固。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暴毙在圆明园,这位励精图治,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大清皇帝离开人世。他在位14年,国库由康熙帝的8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可以说留给乾隆一个非常牢固好的基础。世人对雍正评价也是非常高,毫不夸张的说,如

  • 张廷玉堪称康熙的“小棉袄”,二人对话,就是一部职场圣经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与张廷玉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非常的让人钦佩,这主要归功于张廷玉的职场能力,这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四阿哥胤禛奉命追查国库欠款,康熙朝老臣魏东亭是欠款的大户,由于他还不清巨额的欠款,最终一条白绫驾鹤西去。张廷玉赶紧把魏东亭去世的消息报告给了康熙,康熙听到后几乎晕倒,毕竟这是自己

  • 大清朝最黑暗的皇帝——乾隆,将张廷玉玩弄于股掌之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张廷玉

    文:文史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长达60年,在处理朝廷政务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同时,乾隆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时期中,康乾盛世就是其中之一。乾隆博学多才,他在治国理政和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此,他得以延续康熙时期的繁荣,一举将清朝推向发展的

  • 张廷玉为什么要绞尽脑汁配享太庙?这其中有何玄机?来看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张廷玉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乾隆下旨,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为由,上书辞职。乾隆帝专特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

  • 乾隆皇帝为何不准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

    历史人物编辑:小峰教你种黄瓜标签:张廷玉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是繁荣时期,史称“康熙盛世”。这一时期,不仅有明君皇帝,还有不少文臣武将。其中,张廷玉代表的是更多的公务员。他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文官,也是清朝唯一考入太庙的汉臣。即便是后来成名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也没有达到入太庙的成就。即便是张廷玉,但他进入太庙的过程也

  • “三朝老臣”张廷玉谨慎一生,乾隆为啥要抄他的家?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张廷玉

    不管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领导人就能将国家领导好。他们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管理整个国家。在我国就是各级领导,反映到古代就是指皇帝需要贤良的大臣来辅导他们做好对国家的管理,而那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臣子是被所有人尊敬的,不管是天下的百姓还是身处高位的皇帝都应对他们

  • 张廷玉:康熙赏识,雍正重用,辅佐乾隆15年,为何晚年如此苍凉?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张廷玉

    在雍正帝多疑的一生中,心腹寥寥无几,类似年羹尧这样反目成仇的也是不在少数,唯独只有张廷玉在他这里最受信任,不仅生前重用,死后更是留下遗诏,让张廷玉百年后配享太庙。当时清朝还没有汉臣入太庙的先例,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殊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配享太庙的三朝元老,在晚年时期却是格外凄凉,不仅曾经的风光不再,

  • “张廷玉”“白萌堂”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杜雨露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小含美食馆标签:张廷玉

    2020-02-23 12:19 羊城晚报•羊城派老爷子留给世间最后的语言:“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1941年1月1日出生于哈尔滨的杜雨露,是哈尔滨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雨露参演了《雍正王朝》《大宅门》《天下粮仓》等多部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 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什么要烧掉写有太子罪证的供状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张廷玉

    八阿哥夜审肖国兴,连夜将供出太子罪行的状纸上报康熙,康熙随即召见太子问话。虽然剧中没有康熙召见太子的经过,但不难想像康熙也只是旁敲侧击的斥责罢了,没有把状纸给太子看。太子接二连三的犯错,让康熙头疼不已。康熙深夜来找张廷玉。深夜来访,必有要紧烦心的事。开头康熙并没有提状纸的事,而是关心起张廷玉患绝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