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姚启圣先后四次向康熙举荐施琅,为何二人共事后,却又写诗讥讽他

姚启圣先后四次向康熙举荐施琅,为何二人共事后,却又写诗讥讽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洪志强 访问量:3305 更新时间:2024/1/19 5:57:14

在清朝初年郑氏控制的台湾,给清廷东南沿海各省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这也令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打折扣。

为此康熙在成年亲政之后,便将收复台湾视作头等大事。

▲康熙皇帝剧照

为了平定台湾,他用了姚启圣施琅两位能臣,但两人在福建任职期间却多次发生不愉快。

“将帅失和”在战场上本是大忌,但为何康熙始终不另选能臣,且成功收复了台湾呢?

一、姚启圣力荐施琅

在康熙十七年时姚启圣临危受命,被康熙授予福建都督一职,专门负责收复台湾的相关事宜。

康熙之所以选定姚启圣,是因为其担任福建布政使等职位时,便始终力主收复台湾,这和康熙的政治目标不谋而合。

▲姚启圣剧照

在姚启圣出任总督之后,便想为清朝的海军寻找一名可靠的将领,从郑经处投诚而来的施琅,曾经在和台湾水军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又对台湾方面的防御策略了如指掌。

因此姚启圣便在第一时间,向康熙举荐施琅参与平台事宜。

但没过多久,施琅的儿子施世泽在战斗中被郑氏名将刘国轩活捉,姚启圣担心施琅爱子心切,不肯与郑氏为敌。

因此在康熙正式向群臣咨询海军将领人选的时候,姚启圣并未直接举荐施琅,而是委婉地表示,应当挑选一位有经验的战将。

过了半年之后,姚启圣又一次上书康熙,这次他直接向康熙举荐施琅,并对自己之前的“保守”,表达了悔意。

这种举动在当时是很有风险的,这也说明姚启圣对施琅能力的信任。

但朝中群臣却没有姚启圣这样的胸襟,他们最终还是推选了万正色出任水师提督,姚启圣得知后第三次向康熙推荐施琅,可是康熙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施琅塑像

直到万正色出任提督两年后,康熙的态度才发生了变化,那年施世泽意欲刺杀郑经,后事败被杀,之后不久郑经也撒手人寰。

康熙认为这是拿下台湾的好机会,便要求万正色速速进军,可万正色却说:

“刘国轩智勇不可当”。

不愿出战,这让康熙十分失望。

姚启圣看准时机第四次向康熙推荐施琅,大学士李光地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康熙也发现想要收复台湾必须启用真正的战将,便同意了姚启圣的请求,让施琅出任水师提督。

在施琅到任之后,他和姚启圣便开始规划攻台的相关事宜。

二、施琅与姚启圣的矛盾

施琅和姚启圣在制定攻台方案时,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姚启圣认为进攻台湾应在冬春二季行动,因为当时的季风乃是北风,清军可以乘着风势先攻澎湖,再拿下台湾,如果乘南风夺澎湖的话,需要休整后才能再次出发,恐怕对士气有不利影响。

再者姚启圣提出若在夏季出兵,在路途上容易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阻挠,当初施琅在康熙四年征讨台湾的行动,就是因为台风而失利。

前车之鉴如此,再选择于夏季出兵显然是不理智的。

▲施琅与姚启圣

但施琅作为水战专家,他深知相比于风向,船只在海上航行的稳定性更加重要。

如果如同姚启圣所说自北向南进攻,那么船只的航行方向和水流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会让船只产生严重颠簸,影响士兵的战斗力。

因此他觉得还是在夏季乘着南风进军更加合理,姚启圣在争论中不敌施琅,最终只好同意了施琅的进攻计划。

此后施琅便开始操练水军,而姚启圣则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后勤保障工作上,两人本来相安无事。

但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上密奏《密陈专征疏》,说姚启圣不习水战,要康熙给予自己“专征(单独领军)”的权力。

姚启圣知道后十分生气,表示自己近年来也潜心研究水战,且并没有晕船等问题,希望康熙能够准许自己一同出战。

▲施琅剧照

不过康熙在权衡之后,还是批准了施琅的奏请,姚启圣接到圣旨后十分郁闷,写下了《已擅专房宠八首》。

用诗中操持家务的大老婆来指代自己,暗讽施琅是夺宠的小妾,这让姚启圣和施琅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三、相互扶持收复台湾

虽然姚启圣对于施琅的“专征权”颇有微词,但是作为福建总督的他,依然将收复台湾放在第一位。

因此他虽然内心对施琅有诸多不满,但依然尽心尽力地为施琅准备粮草和战船。

当时由于郑氏的频繁骚扰,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光是要凑够足额军饷都很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启圣想尽办法从福建省的其他资金中拆借挪用,不但为施琅提供了充足的军饷和武器装备,又预留出了一万两白银作为给出征战士的赏赐,甚至还拨出了一部分钱财,做招抚之用

▲刘国轩塑像

在施琅攻打澎湖的时候他也没有闲着,除了筹措军饷之外,还积极和刘国轩等台湾将领取得联系,说服他们弃暗投明,这对郑氏海军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在战争结束后,施琅在汇报战果的时候,他也用很大的篇幅称赞了姚启圣的功绩,并没有因为两人之间的不快而有丝毫隐瞒。

姚启圣和施琅两人之所以能够精诚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把收复台湾当做自己的唯一目标,在大义面前小恩怨也就不足挂怀了。

他们二人对于台湾的态度,从收复台湾后的表现上也能看得出来。

当时清廷中有部分大臣认为治理台湾浪费人力物力,不如继续让荷兰人在那里生活,清廷只要收取费用即可。

闻听此言,姚启圣和施琅分别上表说明利害,表明了台湾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康熙能够派大臣到台湾进行治理,万不可将其拱手送人。

最终康熙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台湾也没有再次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姚启圣塑像

施琅和姚启圣虽然在政见和行事风格上多有不和,但他们一来有共同的目标不会互相坑害,二来又都是后勤和作战的行家里手。

因此康熙自然不会临阵换将,再去调整收复台湾的人选了。

注:

关于姚启圣和施琅关系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姚启圣、施琅关系考辨——兼论二人在台湾统一中的作用》,刊登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姚启圣才厚功高,为何康熙却不喜欢他?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姚启圣

    在《康熙王朝》中,有三名汉臣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三人都才华横溢,但性格天差地别,最后也造成了三人结局的差别。清兵入关后,姚启圣游历于北直通州,受辱于土豪,一怒之下归附满洲旗军,清朝檄书署理通州知州,姚一上任,随即拘捕了该土豪,并把他杖刑打死,只好弃官而走。姚启圣从小就有豪

  •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八点钟史纪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一个“官越当越小”的汉臣,“三只眼”索额图向康熙陈述姚启圣的履职记录:“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

  • 明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贡献大于施琅,为何康熙却只奖施琅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做了不少功课。其一,削减郑军实力。三藩之乱时,郑经也遥相响应,派中都督刘国轩率军攻打清军。刘国轩能海战也能陆战,因此他利用这种优势一路凯旋,直逼泉州。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在奏明康熙后,率军围剿刘国轩。经过一番激战,郑军多被剿灭,刘国轩带着残军只能龟缩于漳州一带,导致郑军实力大减。其

  • 清史杂谈:康熙有两类物品从不赐人,却将其中之一赐给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平沙趣说历史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王朝里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物,与李光地并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两大谋臣。姚启圣学问渊博,见识远略,而又性格孤傲,令康熙帝既爱又恨。都知道施琅收复台湾,然而背后谋划,运筹帷幄的却是姚启圣。施琅是将才,姚启圣是帅才。浙江绍兴人杰地灵盛产名人,姚启圣就出生于此。康熙二年,姚启圣参加乡试,以第一名中举

  • 康熙近侍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结果被打了一顿,不怕康熙报复吗?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姚启圣

    这是《康熙王朝》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让我给大家再还原一下。当时周培公病重,康熙皇帝前去看望他。之前康熙贬他到盛京,这一贬就是11年。康熙带来了三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想重新启用周培公。当时周培公还怄气,和皇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看皇上的第三件事,是不是到了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另外两件事拜昭陵还有

  • 收复台湾后,满族大臣提议放弃台湾,姚启圣一句话康熙才作罢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姚启圣

    1662年,爱新觉罗·玄烨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同年,郑成功病逝,郑氏集团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清廷的辅政大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使者去厦门,说服郑氏归顺。台湾问题最终能和平解决吗?01当时的郑经,还驻守在厦门,正想回台湾夺权,却又担心清廷进攻厦门。正犹豫之际,部下报告:清廷派使者来了。于是,郑

  • 康熙王朝:姚启圣是一品总督,敢直接斩三品官,为何要对百姓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孤城一梦标签:姚启圣

    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姚启圣是康熙的一品大员,是福建的总督,全权负责平台的各类事宜。姚启圣有康熙御赐的尚方宝剑,能够直接斩三品以下官员不必上报,为何却要给老百姓下跪呢?姚启圣原来是九品小官,在马场负责养马。但是姚启圣的官职虽然很低,但是智慧很高。康熙想要平台,周培公临终之前向康熙举荐

  • 福建总督姚启圣,功劳甚大却没被封侯,只因奏折迟到两日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姚启圣

    清朝时期的总督权力非常的大,相对而言已经能够称为封疆大吏,不过虽然已经是封疆大吏,威震一方,上面却还有人压制他,那就是皇帝,康熙时期,有一位叫做姚启圣的福建总督,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不过他一生最大的惋惜之处就是没有被封侯,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看完姚启圣的一生经历,我们大概也能够理

  • 《康熙王朝》背后的历史:侠客官员姚启圣,平定台湾的第二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姚启圣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皇帝派太监李德全去请九品芝麻官姚启圣的桥段相信为大多数观众所熟知。然而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却找不到姚启圣如此落魄的段落。(被李德全被抽了一鞭子的另有其人)在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家财万贯,武艺超群,饱读诗书,见义勇为,他大起大落的生平比武侠小说还要精彩得多。究竟他有哪些精彩经历

  •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姚启圣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也是大清朝的一代名臣,但三人的结局却比电视剧里要好得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最得力的大臣,先是周培公帮助康熙帝击溃叛军,收服王辅臣,平定了三藩之乱,然后姚启圣在担任福建总督时,协助康熙帝平定台湾,最后就是李光地配合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