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收复台湾后,满族大臣提议放弃台湾,姚启圣一句话康熙才作罢

收复台湾后,满族大臣提议放弃台湾,姚启圣一句话康熙才作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新移说娱乐 访问量:896 更新时间:2023/12/29 20:48:37

1662年,爱新觉罗·玄烨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同年,郑成功病逝,郑氏集团内部发生权力斗争。清廷的辅政大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使者去厦门,说服郑氏归顺。台湾问题最终能和平解决吗?

01

当时的郑经,还驻守在厦门,正想回台湾夺权,却又担心清廷进攻厦门。正犹豫之际,部下报告:清廷派使者来了。

于是,郑经马上与伯父郑泰商议好和谈条件。使者来到后,他拿出南明皇帝赐给的印玺,同时说出了自己的条件:像朝鲜那样,称臣、纳贡,但不剃发。

和谈期间,郑经断定清廷不会趁机来攻,将郑泰留在金厦,自己率领舟师急赴台湾。

清廷明面上按兵不动,但背地里却在通过间谍散布流言,借以扰乱郑氏人心。

郑经来到台湾后,展开了一场大清洗,一大批熟悉水战将领被逼出走。这些官兵后来成为清廷水师的主力。

施琅趁机上奏,建议出兵厦门。施琅也曾是郑氏部将。郑成功进军台湾时,金厦这块后方基地,一直由施琅镇守。郑成功攻下台湾后,认为金厦过小,距离大陆太近,易受清军攻击,不如放弃此地,撤至台湾。施琅则认为,金厦是反击大陆的跳板,坚决反对放弃。

郑成功认为施琅想自立门户,不但杀了他的全家老小,还派人赴金厦准备捕杀施琅。提前得知消息的施琅,愤而降清。对郑氏,他有深仇大恨。

但清廷虽然有福建水师,但远不如郑氏善战,这时,荷兰人来了,他们企图再次夺取台湾,就向清政府表示,愿意帮助他们夺取金厦,条件是清廷允许他们进驻台湾岛。

当时,清廷统治者一方面还没有占据台湾的意识,一方面苦于海军实力不足,就答应了荷兰人的要求,与之联合进攻郑氏。

就这样,荷兰出动了2653名士兵,17艘战舰,帮助清廷作战。在荷兰舰队的援助下,清军取得金门、厦门,郑经退守东山岛。后来,姚圣还想与荷兰人组成联军,攻打盘踞在台湾的郑氏,但荷兰人却放弃了占据台湾的打算。因此清廷与荷兰只有这一次短暂的军事合作。

攻取厦门后,施琅多次出兵,欲拿下澎湖,都因为中途遇到台风,不得不西还。至此,朝堂又响起了主和的声音。

02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两次派人去台湾劝降郑经,都没有成功。

这一年,施琅两次上书,建议对台湾采取“寓剿于抚”的策略,结果没有任何回复——当时朝堂上正在明争暗斗,吴三桂也在虎视眈眈,谁有心思顾及台湾?

两年后,康熙亲政。皇帝派遣兵部尚书明珠招抚,结果还是老样子:双方依然在郑氏是否剃发,是否如朝鲜例两个问题上争执不休。没办法,两岸继续维持分裂的现状。

直到三藩之乱打破了僵局。

康熙十二年(1673),撤藩令逼反了吴三桂,他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相继响应。郑经看大陆乱了,也派出水师进攻广东、福建,占据了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地。这让耿精忠非常不满,因为郑经占据的大部分是他的地盘,两家顿生仇隙。

到1681年,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清廷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郑氏了。这一年,郑经去世,郑氏内部发生了血腥的权力斗争。长子郑克臧,做事井井有条,未尝有过,大臣冯锡范却毒死了他。然后,他拥郑经幼子,年仅10岁的郑克覃覃继位。冯锡范掌权后,排斥异己,贪赃枉法,不堪忍受的郑氏官兵纷纷渡海降清。

这时,大学士李光地建议康熙,趁此良机,剪除根株。康熙深以为然,传旨文武大臣要同心合志,底定海疆。重新启用在京闲居13年的施琅,又命总督姚启圣与之同心协力。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实行了“穷台”战略。除了人们熟悉迁界禁海(这一点有利有弊),还有就是加强了与日本的贸易联系。

在此之前,郑氏家族一直掌握着中日贸易的渠道,这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经费。清日双方在长崎进行贸易,这让郑氏集团的收入大大减少,从而加剧了集团内部的倾轧。

03

经过一年准备,施琅率水师从平海(今福建莆田市)出发了,途中遇台风,只好撤回。

次年6月,施琅再次率水师三万,战船三百多艘出击,直驱澎湖。守卫澎湖的是大将刘国轩,此人勇略不下施琅,因此这一战打得非常激烈。两军厮杀了整整七昼夜,连施琅右眼都受了伤。经过短暂休整,清军再次出击,一番激战,郑军大败,死伤过万,五千人投降,主将刘国轩退回台湾。

澎湖海战后,郑氏内部对降是守展开了激烈争论,有大臣拿出吕宋地图,提议攻下此地,继续与清廷对抗。冯锡范对这一建议非常赞同。

这时,刘国轩说话了:“如今的局面,是守则有变,战则难料。最好的办法,还是请降为好。”

在清廷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郑氏集团决定投降。1683年10月,施琅的军舰登上台湾岛,郑克伦匍匐请降。

当年,他的祖父郑成功在听到施琅降清的消息后,长叹:“楚国之患,其在伍子胥矣!” 就是说施琅像向伍子胥对待楚王那样,对郑氏血债血偿。但出乎意料的是,施琅登岛后,不但没有大肆杀戮郑家人,还亲自到郑成功祠前祭拜。

郑成功终究错看了施琅。

04

攻取台湾后,朝堂上对台湾的是弃是留起了争端。相当一部分满族的王公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只因郑氏占据此地对抗朝廷,才不得已发兵攻打。如今郑氏的威胁已经解除,应“迁其人,弃其地”,避免劳民伤财。

这时,幸亏有施琅、姚启圣等人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放弃台湾。施琅更是以亲身经历向康熙说明,台湾物产丰富,有大量大陆移民在此定居。而且,台湾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户”,一旦被夷人窃据,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康熙决定留守台湾,在此设立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朱罗县),隶属福建管辖。又设台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守卫台湾。

至此,台湾岛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标签: 姚启圣

更多文章

  • 康熙王朝:姚启圣是一品总督,敢直接斩三品官,为何要对百姓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孤城一梦标签:姚启圣

    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姚启圣是康熙的一品大员,是福建的总督,全权负责平台的各类事宜。姚启圣有康熙御赐的尚方宝剑,能够直接斩三品以下官员不必上报,为何却要给老百姓下跪呢?姚启圣原来是九品小官,在马场负责养马。但是姚启圣的官职虽然很低,但是智慧很高。康熙想要平台,周培公临终之前向康熙举荐

  • 福建总督姚启圣,功劳甚大却没被封侯,只因奏折迟到两日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姚启圣

    清朝时期的总督权力非常的大,相对而言已经能够称为封疆大吏,不过虽然已经是封疆大吏,威震一方,上面却还有人压制他,那就是皇帝,康熙时期,有一位叫做姚启圣的福建总督,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不过他一生最大的惋惜之处就是没有被封侯,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看完姚启圣的一生经历,我们大概也能够理

  • 《康熙王朝》背后的历史:侠客官员姚启圣,平定台湾的第二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姚启圣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皇帝派太监李德全去请九品芝麻官姚启圣的桥段相信为大多数观众所熟知。然而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却找不到姚启圣如此落魄的段落。(被李德全被抽了一鞭子的另有其人)在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家财万贯,武艺超群,饱读诗书,见义勇为,他大起大落的生平比武侠小说还要精彩得多。究竟他有哪些精彩经历

  •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姚启圣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也是大清朝的一代名臣,但三人的结局却比电视剧里要好得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最得力的大臣,先是周培公帮助康熙帝击溃叛军,收服王辅臣,平定了三藩之乱,然后姚启圣在担任福建总督时,协助康熙帝平定台湾,最后就是李光地配合康熙

  • 《康熙王朝》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何不愿为官急流勇退呢?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姚启圣

    导读:在《康熙王朝》剧中的姚启圣经过周培公的举荐获得了升职和平定台湾的机会。但是姚启圣是有才能但是为人古板、脾气臭,甚至连康熙的面子都不给。否则不会再被启用前,官越做越小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把清朝的所有品级都做了一遍。甚至屡屡自持才华抗上,连顺治都想杀他。所以这是姚启圣在

  • 姚启圣:康熙时期收复台湾最大的功臣却被贬斥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缘人标签:姚启圣

    纵观康熙一朝,出现了太多的名臣,比如索额图、明珠、李光地、佟国维、张廷玉等。其中,姚启圣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绍兴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等职务。他是康熙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还是大清朝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姚启圣出生于

  • 传奇人物姚启圣,于官场沉浮,多次带领军队立下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姚启圣

    姚启圣是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施琅一举收复台湾。康熙二年,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为官,担任广东香山知县,但由于允许商人在海上进行贸易,从而被罢免官职,他也因此转而经商。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姚启圣积极捐款募集士兵加入到康亲王的麾下,不久

  • 康熙痛恨姚启圣为何还给他封官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姚启圣

    当着姚启圣的面,康熙拿出先帝永不录用姚启圣的折子用火烧了,还告诫所有大臣今后谁在提起此事——斩!康熙为何能够重新启用姚启圣呢?在古代能够把大官最后直接一步一步做成九品小官去喂马的,恐怕也就只剩下姚启圣了,即使远在偏远的福建,姚启圣照样也把顺治得罪了,最后气的顺治下了一道圣旨永不录用姚启圣,难道顺正不

  • 姚启圣推荐叛将施琅,是什么理由让康熙皇帝心动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姚启圣

    郑成功的郑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动起家,清军不擅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郑成功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方怀抱,使清廷能够建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确实是关系匪浅的。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但自古中国的士大夫就崇尚气节

  • 是谁害死了平定台湾的功臣姚启圣?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姚启圣

    本与官无缘,奈何官缠身这哥们的当官之路又是坎坷又是搞笑。姚启圣从小就性情豪爽,慷慨大方,有游侠的气质,他那时候不想做官,只想当他的大侠。顺治初年,清军打进了江南,姚大侠被迫前往通州,来到通州,姚大侠被当地的豪强欺负了,一时想不通,投靠了清兵,因为他富有才学,被任命他为通州知州。随后姚大侠把欺负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