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宋的词固然冠绝今古,惊艳时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仍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在民间口口相传。其中清朝的词因为眼界高远开阔,细节精雕细琢,备受梁启超先生的推崇。
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梁先生认为清代诗文皆趋衰落,独词“驾元明而上”。而在所有清代词作中,有一首27字的经典情词广受推崇,其背后隐藏的一段虐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朱彝尊错爱佳人
这首字字珠玑的经典,是金风亭长朱彝尊所写的《桂殿秋·思往事》。想要真正读懂这首情词,就要先去了解朱彝尊本人的情史。朱彝尊的一生横跨明清两代,曾祖父曾为明朝英武殿大学士,祖父也做过云南楚雄府的知府。受祖辈影响,朱彝尊从小便饱读诗书。
朱彝尊祖辈虽然地位显赫,但其祖父为官清廉,辞官回乡时随身行李仅有一箱衣物,家中并无过多钱财。
后来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加之旱涝灾害肆虐,朱家迅速衰落,穷得揭不开锅。饱受饥寒之苦的朱彝尊为了生存,答应了儒学教谕冯镇鼎的要求,与冯家女儿冯福贞成亲,入赘到了冯家。
冯镇鼎招朱彝尊为婿,一方面是看中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另一方面是因为冯家有六个女儿,除了长女冯福贞外,其余五人年纪尚幼,都需要有人来教导。于是入赘冯家的朱彝尊,就和妻子共同担负起教导五个妹妹的重任。
论气质,朱彝尊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论才华,朱彝尊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如此优秀的姐夫,自然很快博得了五个妹妹们的好感。朱彝尊对她们也是爱护有加。其中朱彝尊最为疼爱、也是与他最为亲近的,便是比他小七岁的幺妹冯寿常。
初到冯家时,朱彝尊只将冯寿常视作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但随着时间推移,冯寿常出落得亭亭玉立,她的一颦一笑,宛如春光般明媚烂漫,可爱动人。望着黏在他身边的清纯少女,朱彝尊的心间涟漪骤现,对冯寿常的感情也开始变得复杂。
时光总是无情的,朱彝尊对冯寿常的感情日益加深,而后者却在不知不觉间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被家里许配给当地的富商。朱彝尊心中茫然无措,便在两年后出门游历四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与王世祯、顾炎武等人密切交往。
又三年后,冯寿常的夫婿因病过世,年仅24岁便守了活寡的冯寿常回到娘家。阔别五年未曾见面,已过而立之年的朱彝尊,对冯寿常的感情却越发明晰。
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温婉寡言的小妇人。然而朱彝尊深知这份爱情有多离经叛道,所以他坚持克己守礼,没做出任何逾越身份的举动。
奈何造化弄人,九年之后,冯寿常郁郁而终,就连压抑在心底的秘密爱恋,也成为一场梦幻泡影。直到康熙六年,朱彝尊将自己的首部词集命名为《静志居琴趣》,这才被有心人看出端倪。因为“静志”就是冯寿常的表字。以妻妹的表字做居所之名,怎能不令人浮想联翩?
情词背后的往事
言归正传,朱彝尊晚年时回忆往事,想起20岁那年,他跟随岳父一家搬迁,途中与冯寿常同坐一条船时的情景,一时有感而发,方才写下这首《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先看上阙,往事悠悠,曾经历无数风雨,越过万水千山,然而彼时彼刻,关于整个世界的回忆全都朦胧消散,便只剩身旁的美丽少女。
落笔轻盈朦胧,虽写了乘船穿山越水,却未点明来往去处,留下无限遐想;虽未谈“情”之一字,但却字字深情,如梦似幻,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青娥”一句,将少女在烟雨朦胧中遥望山水的情形写得活灵活现。而另一方面,少女远望山水,才子近观佳人。能够做出如此细致入微的描述,注视着少女的那双眼睛当中,蕴藏着何等深厚的情感,自然也可见一斑。
再看下阙,虽只有短短两句,但无论是情感还是意境,都如波澜般起伏荡漾,清新隽永的文字背后,是品之不尽的悠长韵味。“共眠”二字暧昧旖旎,令人联想起种种有悖伦常的画面。
紧随其后的“听秋雨”三个字,却以轻描淡写的笔触,勾勒出一种相爱之人同船共卧,却因为礼法所限,始终无法逾越雷池,表达心中爱慕的凄苦与压抑。
而末句中的“各自寒”三个字,又让这份难以言表的无奈更进一步,化作秋寒面前的无奈苦楚。伦常立法,世人的目光,便如这秋日深寒一般,透入心扉。两个有情人即便同处一船,同侧而卧,却依然无法诉说心中的缱绻情思。
痴情余恨隔阴阳
关于朱彝尊和冯寿常之间的恋情细节,历史上众说纷纭。既有说冯寿常出嫁前两人就互相爱慕的,也有认为冯寿常回家守寡后,朱彝尊才意识到心中的别样情感。但无论如何,这份爱情的真实性都毋庸置疑。只可惜命运的捉弄,让两人的生命轨迹交错而过。
回到娘家后的冯寿常整日郁郁寡欢,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而朱彝尊却因为先前外出游历时的积累,学问越加深厚,诗词造诣也日益炉火纯青。
他以南宋时期的姜夔、张炎等词人为榜样,取南宋词作工整严谨之长,同时在意境上追求纯雅清空之感,开创了影响后世三百年的“浙西词派”。
自此之后,朱彝尊在清代文坛的名望地位扶摇直上,与王世祯并称南北两大词宗,又和陈维崧并称为“朱陈”。五十岁那年,朱彝尊以布衣身份,获封翰林院检讨,开始修撰《明史》。因为这层原因,与严绳孙、潘耒和李因笃齐名,时称“四大布衣”。
那首《桂殿秋》问世后,在朝野上下都引发了巨大轰动。据说朱彝尊的友人曾劝说他删去此诗,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然而朱彝尊却在思量许久后拒绝道:“太史欲删未忍,至绕几回旋,终夜不寐。”或许在他看来,这段令人惋惜的爱情,要远比身后浮名重要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