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恭亲王奕訢登上皇位,是否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如果恭亲王奕訢登上皇位,是否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听历史 访问量:2626 更新时间:2024/1/16 9:51:58

#开讲吧历史#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已经病入膏肓的道光帝召见十重臣公锦匣,锦匣内罕见地有御笔两谕,一为“封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另一为“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不久后,道光帝驾崩,奕詝继承大统,为咸丰帝。

从道光帝独特的传位诏书来看,他在选定接班人时在奕詝和奕訢之间犹豫不决。这是因为奕訢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但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他的才识武功不敌奕訢,于是让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悦道光帝,最终奕詝占尽优势,夺得大位。因此,许多人为奕訢感到可惜。同时,又有很多人认为,如果道光帝当初选的不是平平无奇的咸丰帝,而是文韬武略兼备的恭亲王奕訢,清王朝的结局可能会改变。

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表示认同

。恭亲王奕訢深谋远略、才高八斗。有堪当大任之才。曾在清廷对内,太平天国起义未灭,江南难定;对外,英法联军由南犯北,进逼京师的危急存亡之秋临危受命。担任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主持中外谈判,办理和局。因此开拓了晚清新式外交。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了同治中兴。在富国强兵上,他兴办洋务,发起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从这些方面看,貌似假使恭亲王登上皇位能改变清朝的结局。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过度顺从洋人

咸丰十一年(1861年),奕訢同意委派李泰国和赫德相继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把中国的海关管理大权交给英国人掌握。同年,奕訢以巨款托付英国人李泰国购买船舰,筹建海军。同治二年(1863年),所购买的舰队开到了中国,但舰队的指挥却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李泰国还私自允许阿思本对舰队有完全指挥权。但这支舰队是由清廷出钱供养,但指挥权和控制权却归英国人所有。对此,奕訢不但没有抵制,还准备接受英国人这一无理要求,甘受外人挟制。这种对外一味顺从的行为,就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感到不满。而后清廷诏令遣散船员,留下船舰。英国方面无理取闹,坚持“既不用其人,则船炮亦应缴还本国”,还向清廷索取赔款。最后,奕訢只好曲从其意,退还船只,向英国赔理赔款。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爆发了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了法国领事和外籍教士多人。在处理这起重大涉外事件中,奕訢明知“曲在洋人”,却在法国等列强的要挟下,一再迁就,息事宁人,支持曾国藩镇压群众,惩治天津知府和知县,了结天津教案,取媚洋人,与外国“曲全邻好”。

从以上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奕訢在涉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时,他甘愿与洋人妥协,并不有所反抗。倘若让一个过度顺从洋人,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之身外的人登上皇位,那他还能得民心、守社稷吗?

反对戊戌变法

恭亲王奕訢虽然发动了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并不能救中国。甲午战争的惨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上书给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又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它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奕訢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和慈禧太后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加以牵制,而且还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翁同龢严重对立。而戊戌变法的失败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了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从而使得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间接地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帮助。如果奕訢当了皇帝,戊戌变法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中,根本不会有百日的维新。同时还会使维新人士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不仅不会使清政府的统治得到长久,反而还会加速清政府的覆灭。

在19世纪,资本主义席卷西方各国,西方国家因此走上富强之路。而后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国力大增。此时千疮百孔的清政府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与世界潮流相逆的。而清廷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恭亲王。他们都不会从本质上削弱自己的权力,他们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追随者。所以,无论他们之中哪个独揽大权、登上皇位都不会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标签: 奕訢

更多文章

  • 恭亲王奕訢,为何盼望长子早死?荒淫不堪、诱拐姑姑,就是个祸害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帝皇六子,一个精明强干的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这个文武双全的皇子,在和咸丰皇帝的夺嫡之争中失败后,虽然经过了咸丰朝的沉寂,但因为在“辛酉政变”中给予了慈禧太后最有利的支持,而重回政坛巅峰,于同治朝初期总揽清廷内政外交,权势滔天。然而,这个被美国外交官何天爵评价为“清政府政策制订的主

  • 咸丰皇帝,为何尊封奕訢生母为皇太后?一对异母兄弟的相爱相杀

    历史人物编辑:陋室文史标签:奕訢

    清咸丰五年七月初一,已经患病数月并逐渐病入膏肓的道光皇帝后宫妃嫔、恭亲王奕訢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被咸丰皇帝以“侍奉皇考廿余年,徽柔素著;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为由,特旨尊封为康慈皇太后。而且,咸丰皇帝还特意在尊封谕旨中予以了“福履无疆,长承爱日之暄”的尊封目的说明,也就是说,对于养母博

  • 一生为奴恭亲王奕訢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和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奕訢

    2005年,陈宝国、袁立和王刚等人联合主演了一部讲述恭亲王奕訢的历史剧,名叫《一生为奴》。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奕訢尽管被封为大清的第十个铁帽子王,但用“一生为奴”这四个字来概括和形容他,其实再合适不过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历史,回顾恭亲王奕訢充满悲剧色彩的遗憾人生。自满清入关统治中原后,经历了顺治

  • 道光选继承人时,放弃才华出众的奕訢,为何偏选傻乎乎的咸丰?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奕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中,后来一步步走向没落,关于清朝走向衰败的开端,有人说是从乾隆实行闭关锁国开始,有的人甚至说从康熙时候已经开始,但从清朝国际实力而言,应该是从道光皇帝开始走向衰落的。首先道光皇帝应该算个好皇帝,至少他是很勤劳节约的,

  • 假如道光皇帝,把皇位传给了恭亲王奕訢,清朝命运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奕訢

    道光皇帝驾崩前,是当着文武大臣们的面宣读了早就写好的诏书,将皇六子奕訢封为了亲王,而将皇位给了皇四子奕詝,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咸丰皇帝,慈禧太后的相公。道光皇帝在奕訢和奕詝之间也是举棋不定,最终选择了老成持重的奕詝,当然,这和道光本身的治国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他本身就是非常守旧,保守的一个皇帝,选择咸丰

  • 道光皇帝为何不传位给六皇子奕訢,而传给贪图享受短命的咸丰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奕訢

    在封建王朝中,讲究的是家天下,清朝就是爱新觉罗家的,而在皇位继承中也是嫡长子继承制,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清朝的皇帝有好几个都非常的长寿,比如说康熙和乾隆,乾隆皇帝退位的时候,他的十几个儿子死的就剩几个,不得不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15子嘉庆,并且清朝皇帝在传皇位的时候,一般也都看心情,皇帝心情好了,

  • 实拍恭亲王奕訢墓地:生前争夺皇位失败,死后墓地被盗仅剩一牌坊

    历史人物编辑:大咖美泉标签:奕訢

    恭亲王奕訢,道光皇帝的六子,咸丰皇帝的六弟,在争夺皇位中以失败告终。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咸丰皇帝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时,留下留奕訢和洋人谈判。由于经常和洋人打交道,奕訢又被称为“鬼子六”。咸丰病死承德避暑山庄后,奕訢因辅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然而,因其权柄太重,他终于

  • 道光为何舍弃老六奕訢,选择咸丰帝当太子?与一位美女有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宝宝巴士奇奇标签:奕訢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病重,他命令的宗人府和朝中大臣,打开早已准备好的秘匣,正式公布诏书,将皇四子奕詝册封为皇太子,同时将皇六子奕訢册封为恭亲王。道光皇帝是一个比较谨慎的皇帝,他在立储这件事上一直犹豫不决,始终让太子之位空悬。 道光皇帝一生有二十多位后妃,这些女子陆续为他生育了十位公主和九位皇子。

  • 恭亲王奕訢位居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但却是“一生为奴”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奕訢

    提到清朝末年的恭亲王奕訢,虽不至于如雷贯耳,可也是鼎鼎大名的存在,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他陌生。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对维护和延续大清帝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满清王朝276年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十二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

  • 政治才能高于咸丰的奕訢,为什么没有登上皇位?这两件事情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奕訢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时期中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贵为亲王,虽然没有登上皇位,但是他后来和慈禧太后联手,一起将清朝的朝政揽于手中。恭亲王奕訢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很高,许多的史学家都认为奕訢要比他的哥哥咸丰皇帝要更有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甚至有的史学家还会觉得,如果晚年的奕訢没有病逝的话,还会挽救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