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被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胤礽两次被废后,皆因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所致,最后导致死在父皇囚禁他的禁地咸安宫。
胤礽当了几十年的太子,享受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他虽然被父皇两次废后,但是内心一直不甘心,只要瞅准机会一定会盼望东山再起,所以胤礽在被囚禁的很多年一直小动作不断,想复出的小“活动”是接二连三。
胤礽被废后,被父皇圈禁于咸安宫,由宗人府的亲王带领宗室成员共同看守。平时与外界隔绝,大门紧闭,一切生活必需品只是通过专门的洞口送入,如果他有事,只要敲响云板,负责看护他的侍卫打开洞口和他联系。
在看管如此严的情况下,胤礽是如何做小动作呢?
第一、托人代信,想让人推荐他当大将军
胤礽的嫡福晋瓜尔佳生病,御医贺孟经常出入咸安宫给福晋治病。胤礽用明矾水写了一封信,晒干后没有任何字迹,然后秘密交给御医,让他将信件送给镇国公普奇。
由于普奇的身世,他处理事情比较谨慎,而是回家自己打开信,在水中浸泡一会,字迹显现,原来是胤礽希望他向皇帝奏请,举荐胤礽为大将军。但是普奇把这事压下来了,不过终究纸终究包不住火,胤礽托普奇的事,被普奇的兄弟阿布兰发现了,他毫不犹豫地向康熙揭发此事,康熙下令严查。经过审理,那位带信的御医被判斩监候,普奇被监禁。
第二、大臣奏请复立,康熙震怒
胤礽虽然被废后,可是他的余党还不少,特别是忠于他的大臣们,一直不死心。在康熙五十七年,翰林院朱天保上奏皇上,明确表示要立胤礽为太子。当时皇帝本身身体就不好,正在昌平汤泉行宫休养,收到奏折后不知如何是好。身边的阿灵阿对康熙说,朱天保这是想让胤礽当太子将来谋取丰厚回报。康熙一听火冒三丈,亲自审讯朱天保,最后将其处死。
很悲催的是胤礽在禁地做的各种小动作,康熙都看在眼中,于是康熙对胤礽高度警惕,以至于后来大臣们都不敢在皇帝面前提到胤礽这个人。如果提胤礽,康熙就认为他是胤礽的同党,就会给予严厉处分。久而久之,胤礽想复出之事才算彻底失败。
通过多种事情康熙对胤礽更不放心,于是在五十七年底,康熙打算建造一座行宫,将胤礽迁过去。该行宫在德胜门外郑家庄,距京城二十余里。若将胤礽圈禁于此,可以让他远离权力中心而不易与朝廷联络,难以聚集党羽。
那么雍正继位后是如何对待胤礽的呢?
雍正继位后并未对其兄弟打压,特别是对囚禁在咸安宫的胤礽更是优待有加。
其实,康熙在去世时曾传遗诏给即将继位的儿子雍正,让他善待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废太子胤礽。这是父亲在临死之前唯一的请求,雍正自然会尽心尽力去办。
雍正对废太子的待遇实在是很好,就算自己的亲儿子都没有这么好过。他对胤礽的其他孩子也十分的重视。胤礽的儿子在雍正六年五月,晋理郡王弘晳为和硕理亲王,成为同辈中爵位最高者。
雍正帝十分关心弘晳,弘晳亦于奏折中称呼本是叔父的雍正皇帝为“皇父”,但他并未被委派一些重要任务,其间还参与一些礼仪性的活动,譬如雍正九年,雍正的元配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去世,弘晳即出任使节赞册宝。
不过,雍正上台后遵从康熙的意思,没有把太子胤礽释放出来,继续圈禁咸安宫,但在生活上还是给予很好的照顾。在其死后,雍正还亲往哭祭,并也追封他为和硕理亲王,这也算对得起这位废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