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是清朝唯一被公开立为太子的皇子。后来,因罪遭到康熙的废黜。
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子们展开了夺嫡之争。这次夺嫡之争,历史上称为“九子夺嫡”。当时参与夺嫡的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胤礽已经被废,为什么他还出现在夺嫡的名单上呢?
这事咱们从头说来。
在康熙之前,清朝的帝王继承,既不是立长,也不是立嫡,而是由八旗贝勒选举产生的。
到康熙的时候,他比较推崇汉文化。再加上他的爱妻孝诚仁皇后难产而死,悲痛之下,他不顾祖制,毅然将他和孝诚仁皇后的皇子胤礽立为太子。
康熙对胤礽,不管从生活还是教育上,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因此,胤礽文武兼备。在康熙的安排下,他很早就接触政务。再加上他品德端正,的确是个堪当大任的太子。
不过,康熙吸取了亡明的教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绝不会像明朝那样,只重视太子的教育,对其他皇子如“养猪”般不管不问。也因此,康熙的皇子们个个都是文武全能。
而且,康熙还早早地就将成年皇子们分封成亲王和贝勒,让他们分管八旗,参与政务。
这样一来,身为太子的胤礽优越感渐失。再加上权力也被康熙分割给其他皇子,难免矛盾迭起。另外,做太子也有二十多年,康熙的身体却还是硬朗如旧,似乎还能再活五百年。种种因素,导致好青年胤礽越来越沉不住气,性情也变得残暴不仁,做了很多蠢事。
比如,他放纵家奴勒索官员。比如,他私自截留蒙古的贡物。比如,皇十八子胤衸生病,他却漠不关心,甚至在受到康熙责备时,他还“忿然发怒”等等。
如此种种,让康熙非常生气,康熙认为胤礽不忠不孝还不仁,不堪重用。
最后,胤礽在康熙行宫外揭帐偷窥,让康熙认为他想“谋弑”。这可是大忌!因此,康熙毅然废了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虽然被废,不过,太子党的势力还在。他们随时注意着康熙的动向,希望局势有所转变,其中皇三子胤祉深和自己夺嫡无望,也坚决地站到了胤礽这边。
胤祉得人密告,说皇长子胤禔镇魇胤礽,且人证物证齐全。因此他向康熙告发了胤禔。于是,胤禔成了第一个倒在了夺嫡路上的皇子,而胤礽则再次被立为太子。
胤礽再次被立为太子,可原有的储君矛盾却丝毫没有解决。胤礽的归来,又让太子党们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此时,胤礽被立为太子,前后已四十多年,心里早就满满怨气,常常抱怨自己是历史上做太子最久的人。
不仅如此,胤礽为了早登帝位,还贿赂朝中重臣,让他们保奏他尽早即位。
胤礽的小动作,又被人原原本本密报给了康熙。
康熙大怒,胤礽这是准备逼宫,要动他的皇位啊!所以,康熙再次废黜了胤礽,将他和他的家人幽禁在咸安宫。
就算胤礽第二次被废黜,其实他依然没有消停。他虽被幽禁在咸安宫,但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消息,随时等待着复出的机会。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发兵进攻西藏。这时候,康熙已经老迈,不可能御驾亲征了。众皇子们蠢蠢欲动,谁都知道,如果能带兵出征,就会有战功。有了战功,就有了继位的筹码。
胤礽也很希望得到这个机会,可是他被幽禁起来,怎么才能让人保奏他做抚远大将军呢?
正在这时,胤礽的大福晋瓜尔佳氏得了重病。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媳妇,马上派御医前去诊治。胤礽趁着这个机会,用矾水写了封信,让御医帮他带给外面支持他的重臣。
悲催的是,这封信最后又落到了康熙手中。
自此后,康熙对胤礽高度警惕。朝中谁要是提到胤礽,康熙就认为他是胤礽的同党,给予严厉处分。久而久之,大臣们再也不敢提胤礽了。
可以说,直到此时,胤礽夺嫡才算彻底失败。
(参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