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子胤礽结交一位大臣,康熙大怒:祖宗基业,断不可以付此人

太子胤礽结交一位大臣,康熙大怒:祖宗基业,断不可以付此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兄弟 访问量:4405 更新时间:2023/12/14 17:40:11

“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出巡塞外回京的康熙向众皇子宣示,下令第二次将太子胤礽废黜,胤礽的政治生涯彻底终结,此后,他将在咸安宫了结余生。

1、天降贵子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胤礽在紫禁城的坤宁宫降生。

胤礽出生不久,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便因难产香消玉殒,胤礽并不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此前,孝诚仁皇后生下嫡长子承祜,可惜这位小阿哥只活了两岁便夭折了,因此,胤礽便成了康熙事实上的嫡长子,序齿为二阿哥。

皇后的去世,令康熙悲痛欲绝,孝诚仁皇后是康熙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非常深,可现在却是阴阳两隔。因此,康熙便将对孝诚仁皇后的感情转移到了这位嫡长子身上,仅过了一年便宣布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这是清朝第一位太子,也是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

笔者认为,康熙将胤礽册立为太子,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对皇后的感情,而是有意改变立国以来的立储制度。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实行的王公贵族推举制度,虽然这种制度能够推选出一位令人心服口服、德高望重的继承人,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很容易在皇位更迭时产生内部倾轧。

比如当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包括后来的顺治继位,满洲都险些走向分裂。顺治去世后,如若不是孝庄力挺,加上顺治儿子较少,康熙继位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康熙确立皇太子制度,便是对王公贵族推举制度的否定,是权力集中的必然趋势。只不过,康熙没想到的是,皇太子制度弊端同样很大,不仅会使皇帝与太子之间产生矛盾,还会加剧皇子之间的争斗。

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刚满一周岁的胤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有些时候,越珍惜一件东西,就越容易失去。

胤礽四岁时,竟染上了天花,当时天花是不治之症,看着孝诚仁皇后唯一的血脉身染重病,即便是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康熙仍然放下政事,一连12天守护在太子胤礽身边,直到胤礽痊愈。

看到儿子的命保住了,康熙非常高兴,特意祭扫了太庙和社稷等。同时,康熙确信,大难不死的胤礽一定会是自己选定的理想继承人。

2、仁弱太子

胤礽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全宫上下关注的焦点,册立为皇太子后,人们更是将他当成了宝,尤其是康熙本人,从胤礽出生便亲自照料这个儿子,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此随着胤礽的长大,康熙开始着力培养这位继承人,为胤礽找来了几位大儒当老师,包括汤斌、耿介等人。在这些名士的培养下,胤礽逐渐成为一个颇有才干的皇子。

有些影视剧中,刻意将胤礽塑造成懦弱无能之人,这是准确的。

首先,胤礽确实是有才干的。

康熙出巡时,经常令胤礽监国,处理政务,胤礽都圆满完成了父亲交待的任务,并不是影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卖官鬻爵啥的。

有一位叫白晋的传教士曾这样评价胤礽:

“可以说,此刻已23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虽然白晋的评价未免有夸赞之嫌,但如果胤礽不是一个有才干的皇子,白晋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其次,胤礽有些仁弱。

《清史纪事本末》记载:“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太子性仁弱,率易任情,无矫饰。”

可见,胤礽在为人治国方面在有意模仿父亲康熙,为政宽大,性格上又过于率性,也就是没有心机。说实话,从“仁弱、率性”这两点来看,胤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的性格,也注定,他不会是康熙其他儿子的对手。

3、斩断羽翼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第一次西征准噶尔,途中染病,太子胤礽与三弟胤祉前往行宫看望父亲。谁知胤礽没有半点忧虑悲伤之意,这还是自己培养了16年的太子吗?

这件事,深深烙在了康熙的脑海里,成为康熙永远不能忘却的芥蒂。看到胤礽如此,康熙便让他们兄弟二人返回了京师,或许正是从此时,康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选定的这位继承人了。

康熙三十七年,在三次征讨噶尔丹大获全胜后,康熙对儿子们进行了分封,皇长子胤禔与皇三子胤祉被封为郡王,胤禛、胤祺、胤祐和胤禩则被封为贝勒。

此外,康熙还给这些儿子分拨佐领,让他们参与政务。手中有权,势必会加剧太子与众皇子之间的矛盾,康熙此举,确实有失偏颇,但为了让其他儿子成才,康熙又不得而为之,哎,康熙心里也非常苦啊!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将大学士索额图幽禁,称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并将其视为“本朝第一罪人”。

其实,康熙此举就是在向太子胤礽发出警告,索额图是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叔,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爷,堪称胤礽的左膀右臂。除了索额图,康熙认为此后太子会规矩许多,因为在康熙看来,是索额图教坏了这位太子。

4、首次废黜

然而,索额图之事并没有给胤礽敲响警钟,他与诸位兄弟之间的恩怨已经种下,岂会收手。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带领诸位皇子出塞行围,随行的有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祯(zheng)、皇十五子胤禑(wu)、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与皇十八子胤衸。

皇十八子胤衸是顺懿密妃为康熙所生的小儿子,当时只有八岁,康熙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可是胤衸在途中却身染重病。然而,身为太子的胤礽却没有半点友爱之心,这让康熙再次失望,这使康熙想起18年前,太子胤礽前往行宫探视自己,同样没有半点忧虑之色。

此时,大阿哥胤禔闪亮登场。

胤禔向父亲康熙报告了太子胤礽的诸多劣迹,比如说暴戾不仁、对诸多王公贝勒恣行捶挞、私自截留蒙古贡品、纵容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等等。

此时,康熙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胤礽之前的表现仅是没有孝悌之情。那么,这几件事则充分暴露了胤礽有越位之举,康熙对胤礽进行了严厉训斥,谁知胤礽竟然蛮横地与父亲康熙顶嘴。

更让康熙心寒的是,另外一件事。

返回京师途中,胤礽多次夜晚偷窥康熙的帷帐,康熙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担忧。为此,康熙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下令将太子胤礽废黜。

5、再度废黜

胤礽被废黜后,使得康熙其他儿子们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尤其是皇长子胤禔。关键时刻,这位皇长子竟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对此,康熙龙颜大怒,对胤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见自己夺褚无望,胤禔竟又举荐皇八子胤禩,这使得康熙开始对胤禩产生警觉,也意识到儿子们已经结党了。

此时,皇三子胤祉站了出来,称胤禔曾向太子行魇镇之事,这让康熙惊愕万分,下令革除皇长子胤禔的爵位,幽禁于高墙之内。

同时,康熙意识到儿子们的争储情绪已经非常严重,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稳定这个局面,这个最佳人选还是胤礽。当然,康熙也是为了给儿子胤礽最后一次机会,毕竟他是原配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胤礽被废黜仅过了三个月,他便再次被册立为太子。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胤礽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在加紧策划夺权活动。

在胤礽结交的大臣中,有一个叫托合齐的。

托合齐是康熙后宫定妃的兄长,即皇十二子胤祹的亲舅舅,当然也是康熙的大舅子,因此,颇受康熙器重。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托合齐便受命领步军统领一职,步军统领,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九门提督,这可是个要害职位,掌管着京城九门的安危,因此,非皇帝亲信是得不到这个职务的。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康熙五十年的一次宴会上,托合齐竟然当众替太子胤礽说好话。康熙知道后,立刻下令将托合齐下入大牢,一年后,托合齐死于狱中,康熙下令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太子结交托合齐,目的很明显,是在为夺权做准备,毕竟托合齐是步军统领,掌管着京师的宿卫安全。康熙意识到祖宗基业,断不可托付胤礽。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康熙下旨将太子胤礽再次废黜,幽禁于咸安宫,胤礽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被幽禁了12年后,胤礽病逝于咸安宫,享年51岁。雍正下令照和硕亲王例将胤礽下葬,将其葬于黄花山下,后胤礽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谥为密,称理密亲王。

子辰说:

废太子胤礽是清朝唯一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是康熙确立皇太子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事实证明,这次尝试是彻底失败了。当然,这也与康熙年间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皇权集中已是必然趋势。

康熙之后,雍正对皇储制度再次进行改革,由此,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相对来说就完善得多了,既能保证皇权的集中,又能防止皇子之间的争斗,不得不说,雍正在励志革新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史纪事本末》

标签: 胤礽

更多文章

  • 胤禩之所以没有在最后夺得皇位的原因很简单,他斗不过胤礽和四爷

    历史人物编辑:土话汽车标签:胤礽

    一、太子胤礽还在,没有迹象表明康熙帝有废太子的可能。二、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身价,在满洲至高无上的皇帝继承人的出身非常重要。三、一个贤字就注定做不了君主,况且八阿哥胤禩代表官僚资本的利益集团,正是康熙帝在位的弊政。四、第一次废太子胤礽的时候,皇八阿哥就锋王毕露,大有炸评庐山之势,让康熙帝感到可怕。五、

  • 九子夺嫡中废太子胤礽做了这事之后一辈子也无法翻身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胤礽

    在皇权的争夺中,康熙的皇四子最终继承了康熙的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但当时历史还没有尘埃落定,还在演变过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雍亲王胤祯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在康熙晚年很多皇子都在不遗余力的争夺储君之位,可是争皇位的过程中有一位皇子却自作聪明,最终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乃至清朝选皇帝皇位

  • 太子胤礽有帝王之才,康熙为何前后两次将其废掉,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胤礽

    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继承皇位后,大力整顿民生,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我国古代历经几千年的变化,经历了许多的朝廷更迭起伏。有的王朝,顺利地传位给下一代,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有的朝

  • 胤礽已经被废,为何还在“九子夺嫡”的名单里,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是清朝唯一被公开立为太子的皇子。后来,因罪遭到康熙的废黜。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子们展开了夺嫡之争。这次夺嫡之争,历史上称为“九子夺嫡”。当时参与夺嫡的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胤礽

  • 皇太子胤礽再度被废之后,曾有大臣请求复立,康熙为何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胤礽

    康熙一朝,九子夺嫡的皇储之争,应算作一大污点。刚满周岁便被立为太子的皇次子胤礽,原本拿了一手好牌,有很大的机会荣登九五,继承康熙的基业。可是,这一切,都在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幻灭。这是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位,将其禁锢在咸安宫。在那之后,其实,曾有很多官员上奏疏,请求康熙再度建储。其中,也曾有官员为胤

  •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何建议胤禛保举胤礽复出,这样做有何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胤礽

    邬思道为何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再次复出当太子,这样做有何目的呢?这显然是藏拙之道,所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像八阿哥胤禩那样明目张胆的去争,只会引起康熙的猜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一个做了将近四十年的太子,被废之后居然没人保举,君臣情分何在?康熙会怎么看?康熙让众人推举新太子其实也有对众人

  • 直击九子夺嫡:老二胤礽之后便是小十四胤禵,康熙最喜欢的小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史话笑侃标签:胤礽

    康熙是一个极其重视亲情的皇帝,大贪官和珅就曾盗窃了一幅康熙写给孝庄皇太后的福字碑,这是孝庄六十大寿的时候,康熙效仿古人为祖母祈福延寿所写的,由此可以看出,康熙确实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珍爱亲情。康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破八大和硕贝勒的分权,改革传位制度,所以他坚定立嫡不立长。可就算如此,在初次废太子之

  •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为何区区十五万两就把四川盐茶道卖了?

    历史人物编辑:进取史学家标签:胤礽

    导读:盐茶道,顾名思义就是正四品的道台。在《雍正王朝》中售卖的四川盐茶道居然达到了15万两银子的高价,这个价格和河南布政使二品高官的价格居然是一样的。四品道台充其量和知府相当,如果按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标准这四川盐茶道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返本。事实绝非如此四川盐茶道是个肥缺,就是给个偏远省份

  • 同为皇帝,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而康熙却很担心胤礽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胤礽

    朱标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别是朱元璋和康熙钦定的接班人,那么,为何朱元璋对朱标非常信任,而康熙却担心胤礽夺权呢?这与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环境,以及朱标和胤礽的性格有关。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出身底层,直到二十五岁才参加义军,这时,他已经是一个思想观念比较成熟的成年人。换言之,朱元璋的人生价值观,是受底层环境

  • 太子胤礽被囚禁十年,容妃生生被马桶砸死,康熙为何这么狠心?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胤礽

    《康熙王朝》之中,古往今来,一个皇帝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做些什么。其中,胤礽入狱和容妃之死,是他最难以释怀的。一个是最受宠的嫡子,一个是后宫唯一的心腹。否定了这两个人之后,康熙的余生都是孤独的,就像一个孤独的家庭!胤礽是赫舍里王后用性命换来的孩子。他一出生就得到了康熙沉甸甸的父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