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夫人公开欺负黛玉,王熙凤打圆场,贾母马上让她吃个哑巴亏

王夫人公开欺负黛玉,王熙凤打圆场,贾母马上让她吃个哑巴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屏山品红楼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5/30 4:40:24

《红楼梦》的故事有一条脉络主线,就是围绕着贾宝玉的姻缘问题,金玉一派和木石一派的明争暗斗。

这两个阵营分别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金玉一派以王夫人为首,木石一派由贾母领衔。两个阵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杀手锏,你来我往,难分胜负,最终不过两败俱伤,随同四大家族的覆灭统统归于尘土。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这一点从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王夫人就表现出来了。和小姑子的女儿一见面,啥话都还没说呢,先告诫小姑娘离自己的儿子远一点。问题是很快就打脸,婆婆当晚就安排小姑娘和自己的儿子同居一室了。王夫人敢怒不敢言,但在日常细节中,读者都能感受到王夫人对黛玉的恶意。

二十八回,荣国府准备过端午了,宝玉黛玉正一处说话,丫头请吃饭,二人一同来到前面,王夫人看见黛玉,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今天我们看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在古人,“鲍”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词,可以这么说,但凡我们在古文学作品里见到这个字,就不是好事。但凡有人将这个字和一个人联系起来,那么他必定对其是排斥、厌恶,甚至诅咒的。《红楼梦》里还有一个例证,就是那位贾琏一招手就上了主子的床的鲍二家的,鲍肆之臭。王夫人让一位姓鲍的太医为黛玉诊疗开方,曹雪芹这一笔意思太清楚不过了。王夫人的这一举动,和当众咒骂黛玉并没有什么区别。而黛玉回敬的很得体,说这位鲍太医不怎么样,老太太说了,还让我吃王太医的药。

由药说开来,宝玉说太太给我一笔银子,我为妹妹配一味药,肯定能治好林妹妹的病。宝玉说完了方子,王夫人给出了一个结论,说宝玉在撒谎。王熙凤忙圆场,说宝兄弟可不是撒谎,他说的事是真的,因为薛大哥亲自来和我寻珍珠,还有大红尺头去乳钵乳了个面子呢。有了凤姐的支持,宝玉气也壮了起来,又说那珍珠需要古墓里陪葬的才最好。王夫人又直接给否了,说为了配药去翻尸盗骨的,做了药也不灵。贾宝玉要为林黛玉配药的事也就没有了下文了。

就在这天的下午,贾宝玉去赴了冯紫英的家宴,元春也赐下了端午节礼。小说没有细写夏太监的赐礼过程,但这些个礼物一定是集中送到荣国府最有政治意味的地方——荣禧堂。说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模一样,黛玉和迎春三姐妹的一样。这些东西的分发,要么是王夫人派人一一送去,要么通知各房来给各自的主子取回去,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宝玉的礼物是袭人从贾母的房中取回去的。

这很不正常。但凡牵涉到宝玉黛玉,就算是再小的事,因为从小跟着贾母长大,都得通过贾母进行。贾母若是想看看贵妃娘娘给宝玉赐了什么,那么她一定会将宝玉黛玉的一同让人取来。现在只取宝玉而不取黛玉,不合日常行为逻辑。如果说王夫人想将娘娘赐礼的情况给贾母汇报,那么她应该将公子小姐们的情况一并给贾母汇报,至少应该将把宝玉宝钗的一同汇报,因为他们两个一模一样啊,这里面有着贵妃娘娘的某种暗示啊,这样的事怎么能瞒着老太太呢。

所以,只有宝玉的东西在贾母的房中,这本身就十分可疑。

贾母可不傻,她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是她认定这里面不是王夫人的问题,就是元春的问题,这个老太太马上就给予了反击,让王夫人吃了个大大的哑巴亏,还让她说不出什么来。

太监来送贵妃娘娘的节礼,还带来了元春的口谕:让贾珍带着府里的众爷们儿去清虚观跪经拜佛,唱戏献供,打三天的平安醮。也就是说,这是件男人们的事儿,由家族族长、长房长孙、宁国公爵位继承人贾珍主持。

事实上呢?贾母不管这一套,她联合上王熙凤,怂恿着众女眷,要去清虚观看戏,逛一天去。这下可不得了,女眷们平时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这下能出去逛一逛,人人都要去,连心如枯井的李纨都要跟着去。老太太一出马,男人们立刻齐齐成为贾母和众女眷的后勤保障和安保人员。

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齐齐表示不愿意去,为啥呀,王夫人的理由是怕元春打发人来需要接待,薛家母女说怕热。这都是骗人的鬼话,她们真正不想去的原因是心虚,贾母突然来这么一手,一定有老太太特别的用意,不论是什么,反正不会是给她们锦上添花。贾母也绝了,儿媳妇不去就算了,薛家母女必须要去。薛姨妈宝钗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去了。

众人在清虚观全程至少表面上都是轻松的,可是嘴碎的薛姨妈愣是一句话都没说,全程是个哑巴。贾母说是去看戏,其实重要的事就一件,让张道士给元春带话: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看看他哥哥的前车之鉴就知道了。

薛姨妈薛宝钗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王夫人尽管没有去,并不愁没人给她带话回来。王夫人不待见林黛玉,是木石姻缘最大的反对者,那这个哑巴亏她也只好吃下去。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标签: 王夫人

更多文章

  • 《红楼梦》王夫人拄拐杖爬山,晚年住养老院,女儿顾艳已定居日本

    历史人物编辑:娱我有约标签:王夫人

    5月2日,演员顾艳晒出母亲的近照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她告知母亲的身体依旧棒棒的。据悉,顾艳母亲周贤珍是一位老戏骨,很多人对她应该都很熟悉,她曾在87版《红楼梦》中饰演“王夫人”,还曾出演了《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大家对她的印象仍深刻,是一位演技非常棒的老演员。在顾艳晒出的照片中,可

  • 王夫人本想揶揄下黛玉,不想黛玉回话中暴露其狠毒用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夫人

    贾母曾与宝钗道:“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多有趣啊,犹记刘姥姥在一进荣国府时,曾与她女婿狗儿道:“那王家二小姐当年也是响快人,不拿大”,谁料想一朝嫁入贾府,倒成了罕言寡语,一心吃斋念佛的“木头人”呢。王夫人素日总是不苟言笑、慢条斯理的,但这种平静总令人觉得吊诡,毕竟王夫人不动则已,但

  • 王夫人担忧之事儿,袭人巧妙化解了,贾宝玉也无语了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王夫人

    袭人是否说晴雯的坏话,没有明确写。单就建议薛宝钗搬出大观园一事,我觉得不能全怪薛宝钗。现在人已经对早恋见怪不怪了,看动画片里,恨不得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谈恋爱才好。可实际上,如果大家能站在一个长辈的立场上,你要是听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对同龄的女孩说什么“我为你得相思病了,做梦都想你”,你难道会放心?你

  • 跟《红楼梦》王夫人学职场高层智慧:出现重大失误后,如何移祸江东?

    历史人物编辑:润杨的红楼笔记标签:王夫人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她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有着非常高的管理智慧,和管人手腕。有一件事,可以体现王夫人的管理智慧,她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管理出现巨大纰漏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邢夫人虽然是王夫人的嫂子,但是没有当家权,属于王夫人的下属。邢夫人这个下属地位比较高,丈夫的官职比王夫

  • 谁害死了林黛玉?不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前八十回中有伏笔

    历史人物编辑:少读红楼标签:王夫人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悲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第二十七回);妙玉在中秋联句中也提到,“木怪虎狼蹲”(第七十六回),因此,林黛玉在贾府中一定是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并最终导致她夭亡,绝不像我们在风月宝鉴正面所看到的那样,林黛玉是为了注定无望的“木石前盟”流尽最后一滴眼泪。那么,贾府中,又是

  • 查检大观园的时候,薛宝钗才明白,王夫人托她管家,是提醒她离开

    历史人物编辑:姜子说书标签:王夫人

    题:查检大观园的时候,薛宝钗才明白,亲姨娘王夫人不是托她管家,是在敲打她,提醒她离开!文/姜子说书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

  • 红楼梦:探春屋里发现一物,颠覆常识,难怪连王夫人都怕她

    历史人物编辑:屏山品红楼标签:王夫人

    探春是金陵十二钗里极其特殊的存在。她是庶出,而且生母是活成一个笑柄的赵姨娘。她的亲弟弟贾环就受生母连累被上下人等不待见,而探春却能跳出三界外,不但丝毫没有受到生母连累,甚至还成了生母作妖胡闹最大的后盾和保障。探春的天分并不算太高,文采上她比不上黛玉、宝钗,和妙玉、湘云比也逊色,容貌上似乎也不占优。

  • 王夫人为何始终不接受林黛玉,她的考虑也并非不长远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王夫人

    王夫人为何自始至终不接受林黛玉?即便在贾元春死后,即便在贾母死后,即便在知道贾府早就托管了林家巨额财产之后。这是为什么?一般来讲,王夫人这个时候接纳林黛玉,对贾府是有大好处的。但是,王夫人为什么依然反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还是要力主早已经退出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呢?不能用一句“短视”就简单的了结此案

  • 红楼梦:收拾小妾,贾母兵不血刃完胜,王夫人和凤姐都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屏山品红楼标签:王夫人

    贾母的屋里是有几位老姨奶奶的,就是第二代荣国公的姬妾们,这几位老姨奶奶是生了孩子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贾敏时,他讲道: “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东床如何呢?” 透露出贾敏这一辈共有四位小姐,贾敏最小,也死了,她的三个姐姐也全都没了,

  • 花袭人的“虚伪”:王夫人赏赐两碗菜,她为什么明知故问装无辜?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不红标签:王夫人

    花袭人是《红楼梦》争论最严重的丫鬟之一,读者对她的争辩主要聚焦在人品方面,比如袭人有争荣夸耀之心,曾向王夫人告密,又在被王夫人内定为准姨娘后,明知故问似有无辜状,令不少读者对她心存怀疑。笔者近读张爱玲之《红楼梦魇》一书,细究红楼原著细节,尤其针对袭人的文字进行考据,愈是深究,愈发觉今之读者对袭人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