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里,体寒的梅长苏,总是抱着一个小手炉取暖。古装剧中,如果有冬季的戏份,手炉的出镜率是很高的。
精致的小手炉很受古代闺秀们的青睐,像《甄嬛传》、《红楼梦》这种女性角色众多的电视剧,大家集体抱手炉,可是少不了的。《红楼梦》里的贾母、凤姐都爱用手炉,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便看到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十分富贵端庄。
手炉又叫“袖炉”、“火笼”,是古代冬季常用来取暖的工具。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手炉,大多数是宫廷或大户人家的女眷在使用,实际上,手炉在古代十分普及,平民百姓也多有使用。
渐渐地,手炉由一种取暖工具发展为可供欣赏、把玩的艺术品,尤以明清两代的手炉为贵。张明岐是明代打制手炉的名家,他打制手炉时,使用上好的红铜作为材料,用榔头一点一点敲击成型,其做工十分精细。这样打制出来的手炉,做工精细、结实耐用。
从手炉发明一直到隋唐两代,手炉的材质多为青铜。明清两代则以铜制居多。手炉造型多变,其基础造型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手艺高超的工匠们会在手炉上精心地刻上各种纹饰,使手炉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精美的手炉,常常用来当作礼物赠送。在《皇太后六旬庆典》中就有记载,慈禧六十大寿时,琳琅满目的祝寿礼物里,就有赠品铜手炉一千五百个。
民国时期的手炉偏重实用,多用铸炉体。随着社会发展,取暖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手炉便成为了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