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六回,王熙凤曾明确说过怡红院有八个大丫环,八个小丫环,而这么多的丫环中,只袭人和晴雯是贾母屋里拨过来服侍宝玉的,不同的是,晴雯的月钱转由宝玉屋里支取,而袭人的月钱的账还算在贾母屋里。
袭人在被贾母与了宝玉后,因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与宝玉共试警幻仙子所训之事。就此成为宝玉心中“与别个不同”的丫环,而袭人则更尽心竭力服侍宝玉。
成功拿下宝玉后,袭人开始努力取得王夫人的认可,在宝玉挨打后主动跟王夫人献言,极尽颠倒黑白、贼喊捉贼之能事,深取王夫人的信任,连连直呼“我的儿”,求其务必保住宝玉,却不知带坏她儿子的正是眼前这个丫头,讽刺至极!
很快,袭人被王夫人提拔,但也只能是暗中进行,据王夫人所言,她的顾虑是:一来是怕贾政知道生气;二来宝玉还小,怕耽误读书;三来是明放的话袭人的劝宝玉必然听不进去,不如不明放的好。但王夫人还有一个顾虑她没好意思说,那就是袭人是贾母屋里的丫头,王夫人却自作主张将其月钱停掉,使其改换门庭,投入自己帐下,这不是挖贾母墙脚吗?再有贾母的意思晴雯是将来给宝玉做妾的,王夫人却非要纳袭人,岂不是打贾母的脸?所以她只能先“混着来”,不敢明放。
可笑的是王夫人以为的“混着放”实质上跟“明着放”没什么不同,因为袭人早和宝玉有了关系,为此,知道消息的第一个晚上,袭人就告诉了宝玉这个喜信,二人眉开眼笑,这对王夫人真是一出天大的嘲戏。
袭人就这么在宝玉屋里“混”了几年,袭人也达到目的渐渐和宝玉保持距离,以致后来也不在背人处与宝玉狎昵了。倒换成了晴雯睡在宝玉外间,负责其夜间茶水传唤之事。在抄检大观园后,晴雯与芳官、四儿三人,因为长得最好,被认为是“狐媚子”,给王夫人撵了出去。对于撵走芳官和四儿,王夫人倒还没什么压力,不过晴雯就不一样了,且不说那是贾母放在宝玉屋里,将来好给宝玉做姨娘的,就仅仅晴雯曾经是贾母屋里的丫头,王夫人也不能随便动。好比林之孝的就曾说过“便是老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那也轻易伤他不得”,这是贾府的规矩。然而王夫人不仅伤了,还瞒着贾母将其撵出,任由其自生自灭。
无论如何,这件事总需要解释解释,所以,在让两个尼姑带走芳官等人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趁着贾母心情正好,赶紧回了撵晴雯一事。然而对于撵晴雯的原因,王夫人是极尽信口雌黄之能事啊。如此回道:
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
先斩后奏原本非光明磊落之举,后又捏造晴雯有恶疾,真真有损阴骘了。
贾母听后就点头,称其他也还罢了,就是晴雯这个孩子,我看着挺好啊,想着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怎么就变了呢?贾母此言,可知是赏识晴雯,有内定晴雯为宝玉侍妾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明显是质疑王夫人了,有不满之意。
王夫人听后就说了,老太太你看中的人肯定不会有错啦,但是谁让她命里没那个造化享这个福,才得了这种病。随后王夫人又道:
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
之前连晴雯都认不出来,只知道是眉眼像林黛玉的,口口声声说最嫌这样的人,转身就能跟贾母说三年前取中了晴雯,真是漫天大谎。而在贬完晴雯后,王夫人又开始跟贾母推销袭人,欲图让贾母认可纳袭人一事。其道:
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在王夫人看来,袭人的优点是沉重知礼、行事大方、心地老实,最主要的是,宝玉胡闹时,她只有死劝的。所以,自己观察了两年,觉得一点也不会错了,便将其提为宝玉姨娘了。随后又搬出之前的三个顾虑,声明没有明放的原因。谁知贾母一听便笑了,道:
“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贾母这段话有几个意思:
首先,“原是这样”,也就是贾母早已得知王夫人瞒着她挖墙脚的事了;
其次:这袭人从小不言语,竟然会被你如此推崇,可知人不能只看表面啊;
再次:你做主就好了,反正没有大错误。意思还是有小错误;
最后:贾母放出了大招,称既然如此,那就还是别提这个事,一直这么“混着”吧。
而贾母最后一句话,更是彻底否定了王夫人,其称宝玉将来是不听妻妾劝的,然而王夫人却想着让袭人“死劝”贾宝玉,这不是愚蠢吗?
贾母此言一出,不仅拒绝了明着放袭人的请求,还挖苦王夫人昏庸愚蠢,王夫人就再没说话了,一场刀光剑影,又在王夫人的讪笑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