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尤氏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怪癖,直接害死了秦可卿

尤氏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怪癖,直接害死了秦可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谈文史 访问量:1554 更新时间:2023/12/6 21:44:59

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文中写到:“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秦可卿的死,极是突然,甚是吊轨。先说说突然在哪。

因为在秦可卿死前,文中不惜笔墨对其病情进行描述,更有自秦可卿病起至去世,才占据短短几回章节,常常让人误以为,秦可卿是病死的。可作者分明是狡猾之人,不说在第五回就用判词告诉了我们,秦可卿是上吊死的,更通过一些极小的细节在暗示我们,这位东府大少奶奶的病,老早就好了。

在第十回,太医张友士为秦可卿诊脉后,对秦可卿的病追源细论一番,并下了断论:

“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

在《红楼梦》里,张友士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位太医,连贾府的专用太医王太医多有不及,而且根据张友士论病时旁边嬷嬷的佐证,可知张太医非胡君荣之流,堪配名医一称。所以,张友士的话,可信。

而张太医为秦可卿看完病至秦可卿死亡,到底过了多久?

在张友士为秦可卿看完病后,凤姐来探视可卿,在宁府的后花园遇上浪荡子贾瑞,自此,便是一系列整治戏弄贾瑞,整整占据了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贾瑞在王熙凤的戏弄下,两次夜冻于小巷之中,又遭一起尿液洗礼,患了伤寒,后兼外有债务之忧,内有相思之疾,文中列出一番病症后,写到:“诸如此症,不上一年,全添全了”。贾代儒开始求医问药。

紧接着又写到:“倏忽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贾瑞最终死于相思之疾。

而贾瑞死后,文中紧接着写到:“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贾琏护送黛玉回苏州。

张友士看病的时候是九月半,这经历了“不上一年”,又“倏忽蜡进春回”,接着又到了冬底,可知秦可卿不仅过了次年春分,还熬到了第二年的冬底。所以,秦可卿的病,早早就好了。

这才是合府之人知道秦可卿死后,莫不纳罕的缘故,分明一个鲜活的人,如何说没就没了?而且报丧的时候仅是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也不说个缘故,哪里怨得人纳罕呢?

那么,秦可卿为何突然死亡?

前文已说过,在第五回,作者已通过判词中的一幅画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秦可卿是悬梁自尽的,那么秦可卿为何突然要悬梁自尽?全因其与公公贾珍的私通被抓了个现行!

虽然焦大醉骂时尤氏也在现场,但也许焦大素日是酒喝惯了,骂人骂惯了的,其言语似乎并不能引起尤氏的重视,全当了耳旁风,只有当事人秦可卿,听了这话如头上响了个焦雷,原就是个心重的人,回去日夜度量,乃至忧思成疾,肝脾受损,经血不能如期而至(与张友士的推断一致)。这越发令秦可卿胆战心惊,所以在王熙凤前来安慰时,秦可卿戚戚说道:“治的了病治不得命”,这命是什么意思?是不可抵抗的命运,秦可卿是被迫失身于贾珍的。

我们可以想象,秦可卿的病痊愈后,贾珍必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位貌美风流的儿媳妇,经常逼迫秦可卿上天香楼与其幽会,谁料常在河边走,鞋子总有湿的时候,这一切最后被尤氏撞破的。

虽然素日里,贾珍能将宁府翻了过来,尤氏也不敢吱声,但这尤氏似乎是有一种癖好,就是偷窥的癖好,说好听点,便是好奇心比较重。

在第七十五回,尤氏从荣府回宁府,在大门外,见那两边石狮子旁停着四五辆大车,早知是来宁府赴赌之人所乘,好奇心一时大发,便笑:

“成日家我要偷着瞧瞧他们,也没得便。今儿倒巧,就顺便打他们窗户跟前走过去。”众媳妇答应着,提灯引路,又有一个先去悄悄的知会伏侍的小厮们不要失惊打怪。于是尤氏一行人悄悄的来至窗下,听将起来”

一句“成日家要偷着瞧”,尤氏好奇心之盛,于斯可见一斑。而因为这个好奇心,直接害的秦可卿悬梁自尽。

秦可卿病时,尤氏尚未察觉其与贾珍的私情,还到处访医问药,对这位儿媳妇嘘寒问暖,璜大嫂子就是来寻事,也用言语化解于无形之间,不可谓不体贴。可在秦可卿死后,尤氏为何推病不露面?不过是因为她发现了这位儿媳妇和贾珍的丑事,在用行动表示抗议罢了,而贾珍理亏,更不敢苛责于她。

那么尤氏是如何发现秦可卿与贾珍的私情的?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夜里秦可卿与贾珍幽会于天香楼,而尤氏不巧出门见到楼上灯火通明,一时兴起,便来瞧个明白,谁料撞见了惊天丑事,贾珍逃遁,不想遗失了簪子,秦可卿慌忙中在更衣,但为时已晚,最后在自责、羞愤、愧疚中彻底崩溃,以一条白绫了却一生。

一段孽情,始于天香楼,终于天香楼,倒也算有始有终。

标签: 尤氏

更多文章

  • 宝钗要搬出大观园,李纨和尤氏为何没有挽留反而相视一笑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尤氏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邢夫人在大观园发现了绣春囊,派人送给了王夫人,王夫人命令王熙凤连夜抄检大观园。在抄检大观园时,因为是亲戚,王熙凤提出不抄检薛宝钗的住处,第二天一早就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辞时心”相视一笑,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 薛宝钗要搬出大观园,尤氏和李纨为何没有挽留,反而相视一笑?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尤氏

    抄检大观园,是继秦可卿丧事、元春归省、宝玉被打、除夕祭祖后贾府的第五件大事,而这一件大事,是贾府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观园抄检,缘由甚多。看似因园中发现绣春囊,有女儿妄动风月落人把柄而起,却不过是个启畔之由。事实上在此之前,大观园已经乌云压顶,黑风飒飒。下人中婆子、媳妇屡生事端,

  • 看似一无是处的尤氏,她的三个优点王熙凤无论如何都比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尤氏

    文/酒馆说戏人在《红楼梦》里尤氏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是宁府贾珍的妻子,是宁府实际的当家人。她没有良好的家世背景、知识学问,也没有王熙凤一般的巧舌如簧,可是她却得尽贾府上下人等的喜欢和尊敬,贾母也特别的信赖她。如果尤氏真如王熙凤口中那般一无是处,那么她怎么可能会得到那么多的赞誉和信任?骨子里王熙凤看不上

  • 87版《红楼梦》尤氏三姐妹现状:大姐复出不红,三姐转行二姐最牛

    历史人物编辑:风月独酌酒标签:尤氏

    提到翻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我想大家心中一定都马上想起了87版,无论这些年来红楼梦是怎样被一次又一次翻拍,始终没能超越当年陈晓旭等人主演的红楼,在观众的眼中她们几乎成了原著人物走出来的真实化身。87版《红楼》不但是红楼的教科书模板,当初这部剧拍摄之用心,更是让无数电视剧导演以及制作团队汗颜。如今娱

  • 为什么尤氏不能入选金陵十二钗,不是不善良是因为曹公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尤氏

    文/陌游常乐对于这个问题很是简单,在金陵十二钗之列的都是一群命运悲剧的姑娘,尤氏不在其中并不是表示她不优秀,只是代表着她没有那样悲剧的命运。尤氏平日里为人善良,所以她会是一个有福报的女子,她不在十二钗的正册也属正常。第一个原因,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是和宝玉的生命有许多联系的人其实曹公写金陵十二钗的时候也

  • 尤氏没口齿没才干?她的一句话让凤姐只能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尤氏

    宁荣两府有三个玉字辈的媳妇,其中李纨因丈夫贾珠去世后便心如死灰,形同槁木,府中之事一概不闻不问,也不好过问,王熙凤则是李纨对立的极端,她贪婪狠毒、长袖善舞、八面玲珑,荣府大小事务多由其一手打理。而尤氏则夹在王熙凤与李纨两者之间,虽为宁国府的当家女主人,但她没有王熙凤的权谋机变,巧言令色,又不能像李纨

  • 《红楼梦》薛宝钗离开大观园时,为何尤氏跟李纨都松了一口气?

    历史人物编辑:焕焕搭配标签:尤氏

    薛家从进入贾府开始就想着在贾府安营扎寨的,把薛家客人的身份变成一家人的身份。贾母多次明里暗里曾几次想着把薛家赶出去,其中最明显的是贾元春要省亲,贾府需要做体面的迎接仪式,为此不但建造省亲别墅大观园还要买戏班子回来排练戏曲,叫薛姨妈把梨香园让出来给这班戏子居住跟排练,这无疑是直接打薛家的脸,但薛姨妈假

  • 《红楼梦》看懂了尤氏,才懂女人的悲剧,她活成了“影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尤氏

    尤氏,一个有着和王熙凤一样的当家少奶奶身份的女人,却活成了女人的悲剧。在贾宝玉看来这世间唯有女子是最清净之物。就像宝玉说的“‘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女儿本是圣洁清爽的,但婚姻却会慢慢讲她吞噬,让她变得污浊不堪。婚姻并不像坟墓,坟墓只会埋葬青

  • 红楼梦夜宴贾母打趣尤氏:人情味,是一种珍贵的修养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尤氏

    红楼梦里的贾母,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太太。至少,前八十回里,贾母是一个真正优雅的贵族夫人。01贾母的人情味贾母的人情味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她虽然看重宝玉,却很少重男轻女。黛玉初来贾府,宝玉便问她的玉,听黛玉没有,便发狂要砸自己的玉。一般的老太太,或许生气、或许愤怒、或许迁怒,但贾母的一番话,却安抚好

  • 红楼梦:为什么说尤氏“心里有鬼”,真像王熙凤说的那样无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尤氏

    红楼梦:为什么说尤氏“心里有鬼”,真像王熙凤说的那样无能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起码有两处直接点到尤氏“心里有鬼”。第次在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惜春发脾气时候说的话:“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