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薛家举家住进贾府,薛姨妈打定主意要“处常”那一刻,宝钗便被迫接受“金玉良缘”这个阴谋,即使自己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凌云壮志,而宝玉不过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胭脂公子。
薛家住进贾府不久,“金玉良缘”之说便渐渐渗透了贾府各个角落,除了制造舆论,“金玉”一党没少为此事费劲思量。譬如第八回,听说宝钗抱恙,宝玉便来探视,刚一进门薛姨妈便像捡到宝似的,喜孜孜一把将宝玉搂住“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彼时知书达理的宝钗却不曾出门见客,到时薛姨妈让宝玉进屋陪这位大家闺秀闲聊,这一回,宝玉首次见到宝钗的金锁,识得金锁上的字,与自己玉上的字堪称一对。而这一切,都是宝钗的丫头莺儿引出来,这一回的回目为“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丫头莺儿的目的性,于斯可见一斑。
薛家在经营”金玉良缘“上很是分工明确的,薛姨妈负责笼络王夫人,稳住史太君。宝钗则是削尖脑袋要接近宝玉,以培养感情,当然也有牵制宝黛爱情发展的意图,所以我们常常得见宝钗大清早梳洗后不是往其他姑娘屋里去,而是直接赶往宝玉处;也得一睹晴雯怒骂“有事没事都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更见到了一个大家闺秀竟然坐在亲戚公子床边绣肚兜……
而宝钗的丫头莺儿呢?除了最开始吊宝玉的胃口开启“金玉良缘”洗脑模式,后面亦没少出力,比如收集贾府各种情报。
譬如林红玉,怡红院一个喂鸟的丫头,宝玉都未曾见过的,而宝钗不过在滴翠亭听了声音便分辨出此人,更对其性情为人了若指掌,这仅仅是宝钗做的功课吗?不见得,在第二十四回,林红玉找笔描花样子,因找不着才想起前儿晚上莺儿拿去了,可见这两丫头的熟络程度,可以肯定宝钗对其的了解多来自莺儿;
更有薛蟠南下回来后,莺儿给各人送土仪,回来后悄悄跟宝钗说了凤姐院里发生的事儿,可见莺儿已经养成了随处获取情报的习惯,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金玉良缘”铺路。
当然,除了获取情报,莺儿从来不会浪费任何在宝玉面前“推销”自家姑娘的行为,《红楼梦》里,以莺儿名为回目就有两回,一次为第八回的“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一次为第三十五回的“黄金莺巧结梅花烙”,巧的是这两回莺儿竟然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宝玉知道我家姑娘与他是天生一对”。
宝玉被打后,众人前来探视,在老太太等人面前,袭人很殷勤地为宝钗主仆搭线,她让宝玉求宝钗,央烦莺儿来打些络子,宝钗很大方的应允了。
众人散后,袭人方携莺儿来宝玉房里,两人开始讨论络子的样式、配色及用法等等,期间宝玉主动问及莺儿的年岁姓氏等细事,也不知有意无意,宝玉便道: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莺儿说这话时,是娇憨可人,婉转痴笑,大有当初袭人听了宝玉梦中故事后的柔媚娇俏,宝玉见了不胜其情,便追问莺儿,要打听宝钗那“世人都没有的几样好处”。莺儿待要开说,文中写道:
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虽然宝钗每次都很“巧”的出现在各种场合,尤其是宝玉和黛玉在一块时,而这一次的出现,实在难以让人相信是巧合,据宝钗所言,彼时是“静悄悄的”,如何宝玉和莺儿正在说话她却听不见呢?难道是因为隔音好、距离远?不见得,毕竟宝钗的声音宝玉他们听到了,而我们的宝姐姐是个大家闺秀,断没有大嗓门的理。所以,宝钗是听到了莺儿和宝玉说的话了,然后及时出现阻止莺儿的谈话。
那么宝钗为何这么做?只因为莺儿说的那些“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太过私密,宝钗难为情罢了。
那么这些“好处”是什么?首先可以肯定不在性格品性方面,毕竟宝钗入府不久,她便很快建立了一个行为豁达、贤淑贞静的形象,合府之人无人不知;而外形上的好处,但凡视觉正常的人都知道宝钗的肌骨莹润和举止娴雅;才情上早在元春省亲宝玉便得知宝姑娘博古通今,诗才过人;而我们可以肯定宝钗绝对不会徒手劈榴莲、胸口碎大石,生吞洗发露这等高危技能,那么就只剩下生理方面的“好处”了。
事实上在很多明清小说中,但凡说到一个女子生理上的特别之处便多用“不为人知的妙处”,“这里头的好处”等语。而莺儿一个丫头,在寄居的亲戚家跟人家公子密谈自家小姐生理上的“好处”,此举实在贻笑大方,被外人得知那真是丑事一桩,够做几年谈助了。盖因此,宝钗自己都觉得不妥,忙出现阻止。
细细一想,莺儿此举与宝钗坐在宝玉床边绣鸳鸯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人相信,有其主必有其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