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叫隋太祖呢?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叫隋太祖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16 更新时间:2023/12/29 18:58:22

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本着孝道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所以隋太祖是不能叫的。

而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所以你可以叫他隋高祖!

至于为什么历史上一般称他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

这主要涉及到一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首先谥号乃是古人对于人死之后的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早在周朝就有了,注意,是人死之后的评价!有些电视剧里面人家还没死呢,就扯出来了,那就有点搞笑了。

既然是评价,那么就有好有坏,所以古代谥号分为褒贬两种。

比如说“文”、“武”、“宣”等等就是好的!

按照“谥法”,文代表学识渊博、勤学好问、道德博厚等等、像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那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再比如说“武”,那是得要有着“克定祸乱”、“威服四方”的功绩、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魏武帝曹操平定北方、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三国,那都是有着这样功绩的。

当然,有好也有坏,

像“厉”、“幽”、“灵”这些,都属于恶谥。

比如说“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代表人物咱们可以举周厉王,因为暴政而受到国民驱逐。

当然,后来还有一种“平谥”,就是给那种本身无大过,但国家却在其手上衰落灭亡的君主。

比如说楚怀王的“怀”,那就是。

而庙号,其实与谥号有点类似,也是由后人评价,有点盖棺定论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庙号一般是要于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人才会有。

所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像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也就是四个人有庙号。

他们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注意刘邦是汉太祖,其谥号是高皇帝);汉太宗即汉文帝;汉世宗刘彻、即汉武帝;汉中宗刘询,即汉宣帝。

因为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有古代称皇帝多用谥号,所以隋高祖,也就被称为隋文帝了。

不过,这个规矩在唐朝便改了。

因为从唐朝开始,这个谥号的字数是一个比一个多,像唐高祖李渊便是为“神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者谥号还可以不断追加,只要是好的字眼就得往上堆,这让人家怎么叫啊!

完全不方便记录和称呼!

而且这已经变味儿了,起不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反倒是庙号,承担了原本谥号的作用,从唐朝开始,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

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

所以一般开国皇帝就称是祖,后面的就是宗。比如唐高祖后面的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后面的宋太宗,明朝有点例外,朱棣搞了个明成祖,不过他这个皇帝确实是自己打天下打下来的,也没错。

而且人家原本的谥号是明太宗,这个明成祖是后来嘉靖那家伙给改的!

至于具体缘由,就得说到明朝的“大礼议”事件了。

嘉靖是藩王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就在宗法上大做文章,其中就是生父兴献王升格为皇帝,供入太庙。

而按照规矩太庙正殿里面只能供奉九位先祖(一祖四昭四穆),当时太庙中已经有八位在里面(嘉靖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景泰帝、建文帝没有入太庙)。

这也就是说,兴献王被供入太庙之后,九庙的位置就满了。嘉靖死后进太庙必须得移出来一位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

不过“入祧”是有规矩的,即称“宗”者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一个一个来。而称“祖”者以开创之功享受万事不祧得待遇。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走得,按照顺序,要移走的就是最远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是何许人也?他们这一脉得老祖宗,功劳甚大,因为自己父亲生格一事将其排挤出太庙,不仅难以服众。就是嘉靖自己下到九泉,也不敢面对老祖宗。

于是,嘉靖就想了格办法,将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样朱棣就可因“祖”而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了。

至于后世清朝的康熙,他庙号圣祖,也是雍正称赞他有再造之功,毕竟当时搞定了吴三桂和葛尔丹。

再者清朝的皇帝最喜好这等名号,他们的谥号都是二十几个字往上涨的,称祖也是不足为奇了。

当然了,既然是盖棺定论,其也分好坏。谥法那一套,庙号这里也适用,而且更加直接。

像什么仁宗、孝宗,就是说他很贤能,比如宋仁宗。思宗就是亡国之君,比如明思宗朱由检。光宗在位时间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便驾崩了;玄宗、真宗这些就是有些不务正业,喜好玄虚。像唐玄宗喜好文艺、宋真宗爱好炼丹。

当然了,不管是谥号还是庙号,这些叫法呢,都是没错的。主要是本着一个规矩,怎么好叫怎么来,那当然是字越少越好称呼了。

像明清时期,大家又开始用年号叫了,比如什么洪武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顺治、雍正等等。

这是因为以前一个皇帝可能会用多个年号,比如唐玄宗、他就有开元、天宝;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皇帝就一个年号。

而年号就两个字,这比用庙号称呼要好区分,庙号虽然也是两个字,但是朝代不同,会有重复,你得加上朝代。

标签: 杨坚隋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魏文侯是怎么对待部下吴起的?礼贤下士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文侯,战国,风云人物

    赵、魏、韩三家将智伯杀死之后造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子孙魏斯、赵籍、韩虔又继续瓜分晋国,而这三人分别被称为魏文侯、赵烈侯、韩景侯。其中魏文侯最爱礼贤下士,使得当时很多的人都去慕名前去投靠他,包括名士段干木和法家的开创者李克以及他最为器重的名将吴起等,而历史上的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故事就发生就与魏文侯有关

  • 历史上秦朗的生父生母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秦朗,字元明,小字阿稣,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祸兮福之所倚靠,福兮祸之所伏。一个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后天努力和先天的家庭实力,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未来的性格与发展。很多事情都是相辅相成,很强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便是人生的机遇,不

  • 万历到户部为什么会借不到钱改善伙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明朝,风云人物

    我们知道,清朝时候由御膳房为皇帝做饭。那么明朝时候,有没有专门的机构给皇帝做饭呢?有,就是光禄寺。当然,准确地说,光禄寺不光是为皇帝一个人做饭。整个后宫的伙食问题,都是由光禄寺解决。此外,光禄寺还负责操办正旦、圣节、冬至等重大节日的吉庆筵宴。每次经筵、日讲结束后,皇帝要请大臣们吃饭,也是由光禄寺负责

  • 面对项羽,屡战屡败的刘邦靠什么东山再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汉朝,风云人物

    公元前202年,高祖皇帝刘邦建立汉朝,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秦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施行苛政,导致民怨沸腾,同时也动摇了秦朝统治根本,从而天下动乱。而秦朝也在接下来的农民起义和贵族起义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灭亡。对于秦朝的灭亡,虽然并非一人之功。但却有功劳最大之

  • 北魏名臣李宪一生坎坷,晚年蒙冤被太后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宪,北魏,风云人物

    (一)珍藏于河北赵县的一方墓志铭河北赵县文物保护所珍藏着一方刊刻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3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墓志铭。距今已经1470余年了。它的主人叫李宪,官职一栏填的是:“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定州刺史。”李宪墓从铭文中我们得知:李宪(470-527年),字仲轨,是北

  • 曹操逼死了荀彧,孙权逼死了陆逊,刘备有没有逼死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三国,风云人物

    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有王佐之才,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可以说,在这过程中,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和功臣。然而,荀彧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被曹操逼死了。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溜须拍马,劝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什么?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

  • 雍正最信任的大臣鄂尔泰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鄂尔泰,清朝,风云人物

    鄂尔泰,雍正时期他就是朝廷大员,后来还成了乾隆一朝的顾命大臣。鄂尔泰死后,乾隆亲自主持他的葬礼,可见鄂尔泰的地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牛逼了两朝的人物在死后身败名裂?连牌位都被撤出贤良祠呢?首先来说说鄂尔泰的发家史。康熙晚年,朝廷的腐败问题愈发严重,所以雍正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已经形

  • 孙菊生有着怎样的书画风格?他的作品有什么特色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菊生,画家,风云人物

    孙菊生从事物理教学几十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盈门。除此之外,他在诗词、书画方面也具有很深的造诣。出身于书香世家。幼承家学,并从其母习画,10岁参加北平艺社,少有神童美称,弱冠时期曾从西泠画家沈子长学画菊花及花鸟。二十岁开始画猫。我国以猫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有三个流派:一是曹克家兄弟的工笔画,他

  • 光绪为什么不愿接近隆裕皇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光绪帝,清朝,风云人物

    光绪为何至死都不愿意接近隆裕皇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话说,如果我说起大清朝的光绪皇帝,估计是人人皆知。虽然没有慈禧太后的权力大,但人家毕竟也是当时国家的二把手。并且,如果按照一般的常识,即使人家再不济,作为一个皇帝最起码也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宾

  • 吴三桂起兵时尚可喜为何不跟随?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尚可喜是明末清初将领,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跟着小编一起探寻。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实际上,在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并没有参加,也即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的是,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可信。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