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路随是什么样的人 路随的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路随是什么样的人 路随的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92 更新时间:2023/12/18 7:05:58

路随,又称路隋,字南式,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路随生于唐代宗年间的776年,祖上阳平人氏,高祖路节为唐高宗兄越王李贞府东阁史祭酒。

可惜的是,他的父亲路泌,在公元787年,陪浑瑊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缔盟,但是这场结盟只是吐蕃的阴谋,在结盟时,吐蕃设计伏击,想要俘虏浑瑊,但是阴差阳错,浑瑊逃跑了,幕僚很多被抓住就被俘杀,而路泌被俘并被带到吐蕃首都拉萨。在拉萨期间,路泌通晓佛学,为吐蕃赞普所重,但作为一个被俘虏的人,还被带去拉萨城好好生活,即便他想回到中原,皇帝也在怀疑他的忠心,直到死也没能获得回到中原的批准。

这时候父亲刚被俘的路随还是一个孩童,长大后得知父亲被吐蕃所俘,日夜哭泣,坐时面向西面吐蕃方向,为哀悼父亲被俘而不吃肉。母亲告诉他,他长得像父亲,他便终身不照镜子。这种行为小编实在是不解,说不照镜子可以说是怕看着自己的面相想起与自己相像的父亲,但是不吃肉是什么鬼……吃斋念佛,祈求父亲平安么?

公元803年,吐蕃写信求和,路随很高兴,如果双方结成同盟,那么父亲便可以返回家乡了,妻儿同聚,于是就给唐德宗上了三份表章请求答允求和,大力向促成此事,以至德宗派中使向他解释,说他不信任吐蕃求和,在等待吐蕃进一步示诚。德宗是被代宗时期吐蕃那假借结盟借口杀了众多将领文臣的事情给吓着了,如果吐蕃不给出进一步的诚意,就别想谈和,结果等待的结果让路随心灰意冷,吐蕃迟迟没有进一步的表示。直到唐宪宗年间,吐蕃时不时提议求和。听闻此,路随连续五次上表宪宗请求修好,还上表给宰相,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朝中宰相裴垍和李藩也都明白他的苦楚和殷切希望,便都为他说话。和吐蕃最终议和后,810年,应宪宗要求,吐蕃送还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郑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书。宪宗追赠路泌绛州刺史,用公费安葬,可惜的是人已经死了,路随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十年如一日地望着西南方,希望父亲能平安归来,结果等待的时间太长,长得他父亲已经入土为安,化作一抔黄土。

路随的官职主要是史官,掌管史书修理记录,颇有文人气质,当有人送金帛致贺时,路随回应:“我怎能因为公事获取私财?”将礼物都退还了。可见其清廉,由于其平时的作风,文宗继位之后继续任用他,可见皇帝是信任他的,未将其视为弑杀敬宗的乱党。但也正是由于修史,给路随带来了一场纷争,先前韩愈监修唐顺宗实录时,写了很多宫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们常对皇帝说记录不实。路随将宪宗实录交给文宗后,文宗命他修改顺宗实录,路随上表就实录不实之处婉言致歉,但为涉事的正直及其作为史官的独立立场辩护。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议,德宗、宪宗年间宫禁之事不可确证者皆删除,其余不改。

公元834年,路随生病,再加上年纪大了,就想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同年,文宗近臣郑注弹劾前宰相李德裕与文宗弟漳王李凑傅母杜仲阳勾结,路随不但不认为这件事是真的,还试图为李德裕辩护,因而为郑注所忌恨。被嫉恨并不可怕,怕的是嫉恨的那人身居高位又颇得皇帝喜爱,于是同年,路随被贬出长安,连皇帝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就在长江中流的船上去世。

唐朝宰相

唐高祖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李世民

唐太宗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弘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李勣

唐高宗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勣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崔知温

▪岑长倩

▪郭正一

▪魏元同

▪王德真

▪郭待举

▪刘景先

武则天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魏元同

▪刘景先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武承嗣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张光辅

▪韦待价

▪范履冰

▪傅游艺

▪宗秦客

▪欧阳通

▪狄仁杰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娄师德

▪陆元方

▪豆卢钦望

▪王孝杰

▪杨再思

▪周允元

▪王方庆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张锡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张柬之

▪韦承庆

▪骞味道

▪沈君谅

▪王本立

▪邢文伟

▪武攸宁

▪史务滋

▪格辅元

▪乐思诲

▪裴行本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弘

▪姚璹

▪李元素

▪王璇

▪韦巨源

▪苏味道

▪韦什方

▪杜景俭

▪孙元亨

▪李道广

▪王及善

▪魏元忠

▪李峤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韦嗣立

▪崔玄暐

▪房融

▪刘袆之

唐中宗

▪袁恕己

▪武三思

▪李怀远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桓彦范

▪敬晖

▪祝钦明

▪魏元忠

▪豆卢钦望

▪韦巨源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纪处讷

▪张仁愿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李旦

▪姚崇

▪韦安石

▪唐休璟

▪萧至忠

▪张锡

唐睿宗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愿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崇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

唐玄宗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张说

▪姚崇

▪卢怀慎

▪源乾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崔涣

▪房琯

唐肃宗

▪韦见素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房琯

唐代宗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裴冕

▪杨绾

▪常衮

唐德宗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刘从一

▪姜公辅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高郢

▪郑珣瑜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卢翰

▪杜佑

▪刘滋

唐顺宗

▪杜佑

▪郑珣瑜

▪高郢

▪韦执谊

▪杜黄裳

▪袁滋

唐宪宗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李逢吉

▪裴度

唐穆宗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令狐楚

▪张弘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元稹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皇甫镈

唐敬宗

▪李程

▪窦易直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

唐文宗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路随

▪李逢吉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窦易直

唐武宗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李珏

唐宣宗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令狐绹

唐懿宗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崔彦昭

唐僖宗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萧仿

▪崔彦昭

唐昭宗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濬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

▪韦贻范

唐哀帝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标签: 路随

更多文章

  • 裴度是什么样的人 以全德始终的大唐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裴度

    裴度,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被时人比做郭子仪,他由一个书生凭辞章辩才、对答策问考中制科,贤良方正,他平定淮西,打击宦官,推荐贤臣事四朝,以全德始终。他在宪宗朝为相时,秉公执政,不避权贵,因而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反对和打击宦官势力,维护宰相、朝臣的政治权力,发挥三省的作

  • 唐朝宰相苏良嗣简介 苏良嗣和狄仁杰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良嗣,狄仁杰

    苏良嗣(606年690年),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巴州刺史苏世长之子。出身于武功苏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司马、洛州长史、冀州刺史、荆州长史、雍州长史、工部尚书。武则天临朝,苏良嗣拜相。苏良嗣是武则天时的宰相,他刚正不阿,擅于纳言,遵循法度,并且不畏惧权势。比如说那时的薛怀义,武

  • 唐代宰相宗楚客简介 宗楚客最后的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河南南阳人,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一日,被李基隆驻守城门的士兵所杀。唐代大臣、宰相、诗人。武则天的侄子。从他的死因来看,宗楚客此人并不是什么好人。《旧唐书》是这样描述他的:“宗楚客,系武则天从姊子,伟岸白净,明达聪慧。&rdq

  • 唐朝宰相崔涣简介 崔涣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崔涣

    崔涣(707年769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朝宰相,博陵郡王崔玄暐之孙,礼部侍郎崔璩之子,出身于北朝时期“卢、崔、郑、王、李”五大家族之博陵崔氏大房。他年轻时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经书子集和辩论,官至司门员外郎。但由于性情耿直,不愿意依附杨国忠,天宝末年被贬为刺史。直到

  •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有哪些功绩 李善长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善长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卒于公元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定滁州后,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其功绩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小的时候就体现了智计谋略上的长处,学习法家著作,对事实的推断论述上,常常都是对的。他向朱元璋建议要重视民心的作用,不要乱杀人,这样才易成就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他和刘伯温谁的功劳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善长,朱元璋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

  • 大唐名将李嗣业的陌刀队有多牛 李嗣业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陌刀

    说到李嗣业,就不得不提到陌刀,这种刀是中国长刀的一种。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为现今武士刀(日本刀)的原形之一。唐代军中大量配备,为唐刀的一种,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唐刀中的陌刀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唐朝战争

  • 唐朝名相宋璟有什么贡献,他的《梅花赋》主要是写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璟

    宋璟是唐代的名相,为官期间,坚持以人为本的从政理念,处处为百姓着想,事事体恤百姓疾苦,实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表现出了高尚的为官品质,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他居官耿介,执法严明,不惮权贵,认为治国安邦必须依法治国,作为官吏必须秉公执法,因此他处处维护法律的尊严,时时劝谏

  • 唐朝宰相魏玄同简介 魏玄同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魏玄同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魏征家族原籍后裔之一,为政为官,颇有魏征遗风。他敢于上谏,对贵戚子弟例早求官;对门荫入仕的亲贵子弟才能钱却官位高;对以文学进身有真才实学的庶民出身的官吏不得升迁等种种情况表示强烈不满,直言上书论述,《旧唐书》卷八七《魏玄同传》关于此事有详细记载。魏玄同的死,其实是一遭&ldquo

  • 唐德宗时期宰相常衮是不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常衮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相,皇帝每天都都给他们赏赐御膳,数量之多,十个人都吃不完,以此来表示皇帝对他们的器重。但是,在常衮当了门下侍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