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关学之三原学派

明朝关学之三原学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620 更新时间:2023/12/5 3:11:32

“三原学派”又被称为“关学别派”,是以明王恕为代表的学派。因恕以及门下多为陕西三原一带人,故名叫“三原学派”。理论无多建树,为程朱绪余。赞成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说,觉得“盖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其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既知其性,则知天理之流行,而付于物者,亦不外是矣”(《明儒学案·三原学案》)。

又觉得“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无人欲,有人欲即无天理”(同上)。为学“大抵推之事为之际,以得其心安者,故随地可以自见”(同上)。为人处事倡导“中和”,强调“天下之事,处之得中则成,不得中则不成,故中为天下处事之大本。天下之事,行之以和则行,不和则不行,故和为天下行事之达道”(《石渠意见》)。

学派重气节和风土,冠婚丧祭必率礼而行,影响三原土风民俗甚大,门内亦多以气节而出名。其后学观念各有不同,马理“墨守主敬穷理之传”;韩邦奇明于数学,“论道体乃独取横渠”;杨爵主“天人一理”,注重“中和”;王之士则潜心理学,又南下问学于许孚远,转宗湛若水之学。

三原学派创立者王恕,字忠贯,号介庵,晚年又号石渠,明朝中期陕西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不详其师承,但由学术能够窥见受关学和洛学影响较显著。该派专家学者有王承裕,马理,杨爵等。王承裕,为王恕的儿子,受家学,曾讲学于宏道书院,马理为其徒弟。该学派以实践儒说为主导,于哲理少有发明,然而也是有自身的看法。

该学派认为“我”是宇宙的本身。觉得:“天地之育,我育之也;万物之育,找育之也。”(杨爵《论学》)又觉得人性来源于天。说白了“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真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石渠意见》)“中和”是“性命本然之则”,致“中和”,便是“止至善”(《论学》)。

社会伦理观是“存天理,去人欲”。觉得“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天人俗,有人欲即无天理”(《石渠意见》),“人能不以饥渴贫溅动其心,则大本立而过人远矣”。这很明显是“存天理,去人欲”的持续。社会政治是反荒淫,反腐暴,认为存恤百性。鉴于“去人欲”,觉得“人心”一动,便是“人欲”,人心一动,就走在危险的道路上,丧德灭身,亡国败家都因为此(杨爵:《漫录》)所以说“人心惟危”,且又引《尚书。

子之歌》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王恕巡抚云南,揭露宦官钱能等贪恶行为,使钱能遭罢撤。王恕在知杨州任上,岁饥请赈,不待批准意旨下发即先行开仓发粟,使灾民可免于沟壑。杨爵在御史任上,上书言五事,反腐暴,反不恤民。因而遭五年牢狱而不侮,并说:“见得义理,必直前为之,不为利害所休,不为流俗所惑”。

可是“志在经济”的王恕,既不主张推行井田制,也并不主张均田,面对“人稠地狭”和“户口年年有消长”的农村现状颇无献策。该学派徘徊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中间。觉得“鬼神以物为体,而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所栖是也”(《石渠意见》)。但又觉得:说它存在就好像存有,但“非实有也”。该学派主要作品有王恕《石渠意见》;韩邦奇《乐志》;杨爵《沦学》,《慢录》。

学术界曾有观点觉得,《三原学派》仅为明时关学一大重要流脉,其实不是,学问自有其承传之理,清朝或者说清朝末年,《三原学派》可以说又做到了一次高潮迭起,陕西近现代很多知名人士皆出自于此。这一载体便是三原宏道书院。它是陕西省关中明,清四大书院之一。为明朝三原县北城人王承裕(字天宇,嘉靖时户部尚书)创立。弘治癸丑年(1493)王承裕举进士后守候其父王恕(字宗贯,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回县,一些士大夫向他请教,便借僧舍为授课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乙卯年(1495),王承裕上京当官,当了好多个月的兵部尚书,患病回里。这时候向他请教者更众,因此,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修建书院。

宏道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的儒教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把“博学,审讯,慎思,明辩,笃行”做为办学的服务宗旨,并鉴于宋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明德,游艺以及会食,归宁(指回家探亲)”等都是有严格要求,考经堂内存有上千卷书本材料,王承裕每日向学员讲四书五经,告老归来的王恕有时候也到书院给同学以指教。书院学员分20岁前后和10岁上下二种,有堂上学员与堂外学员的区分,都按勤奋与懒惰,考试成绩好坏做为升,降级的标淮。

那时候书院学员中知名者颇多,如马理,吕,康海,秦伟,雒昂等。至清朝,从书院中肄业而就职朝中者如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一时之名流。道光十年(1830),陕西省督学周之桢重新修书院,使宏道变成陕(西),甘(肃)两省学土深造的地方。道光二十三年(1843),督学沈兆霖,倡导社会各界捐款扩建书院。

标签:三原学派,王恕

标签: 三原学派王恕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大夏明代中期名臣,弘治三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大夏,弘治三君子,明朝历史

    刘大夏,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备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完成“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并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作“楚地三杰”。明武宗继位后,刘大夏屡疏辞呈,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独断专行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

  • 沐昆在镇二十二年,屡平诸蛮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沐昆,明朝历史

    沐昆,字元中,号玉冈。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代中后期勋臣、将领,黔宁王沐英五世孙、定边伯沐昂之玄孙。沐昆最开始袭任锦衣指挥佥事,后被叔祖、黔国公沐琮收养。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沐琮去世,沐昆袭封黔国公,佩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省。他为人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在滇二十二年,攻灭龟山、竹

  • 明武宗朱厚照,作为皇帝真的很差劲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明代第十位皇上,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朱厚照自小机敏聪慧,喜爱弓骑。即位没多久,便信用以刘瑾为代表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作“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游戏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之为“豹房”、“新宅”,每日游

  • 焦芳明朝阉党,最后竟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焦芳,明朝历史

    焦芳,字孟阳,河南泌阳县人(今属河南驻马店),明朝阁臣、阉党。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心胸狭隘天顺八年(1464)进士,大学士李贤因他是同乡,把他引荐为庶吉士,后授予编修,进侍讲。焦芳为巴结李贤,出入门下,胁肩巧笑,投其所好,而又阴遣其妻入侍。任满九年后,应当

  • 王鏊明朝名臣,匡补时局,一变文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鏊,明朝历史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江苏苏州)人。明朝名臣、文学家。王鏊从小随父学习,聪明伶俐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

  • 明朝权臣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廷和,明朝历史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少年成名杨廷和四岁时知声

  • 明朝宁王朱宸濠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宁王之乱,宸濠之乱,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起初,封为上高王。弘治十年(14

  • 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叛逆”风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

  •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临江仙》,你爱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临江仙,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 “后三杨”中的杨一清,历经四朝,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一清,明朝历史

    杨一清,明代名臣,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