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权臣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

明朝权臣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634 更新时间:2023/12/20 12:32:32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

少年成名

杨廷和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成化七年(1471年),杨廷和乡试中举,时年十二岁。成化八年(1472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入国子监,受到国子监丞黄明善的赏识。黄明善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成化十四年(1478年),杨廷和登进士第,时年仅十九岁。及第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黄明善时任云南督学,杨廷和告假前往云南娶妻。当时,云南镇守太监钱能及黔国公沐琮都以厚礼馈赠杨廷和,杨廷和均不受。成化十六年(1480年),回朝任翰林院检讨。

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他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史称其“郁然负公辅望”。

侍讲东宫

弘治二年(1489年),杨廷和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在修书过程中,杨廷和每次对内容有所草拟,副总裁官丘濬竟不能更改一字,丘濬因此称赞他有良史之才。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宪宗实录》成书,杨廷和因参与编修,升为翰林侍读。次年任经筵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讲解、读书。

入阁抗瑾

明武宗登基后,杨廷和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任《孝宗实录》副总裁。正德二年(1507年),杨廷和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草。因在讲筵上指责宠臣而得罪权宦刘瑾,刘瑾就传令让他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升为南京户部尚书。八月,被召回京,升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

正德三年(1508年),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此时,刘瑾摘取《大明会典》中的小差错,扣下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的二级俸禄。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被归还原来的俸禄。当时,刘瑾愈加专横,而焦芳、张彩依附作恶。杨廷和与首辅李东阳两人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作补救。

拟平叛乱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杨廷和起草赦免反罪的诏书,并请提拔边将仇钺,以便于瓦解乱党。仇钺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张永揭发刘瑾的罪行,刘瑾伏诛,杨廷和等便论功晋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朱厚照荫封其子杨恒为中书舍人。

同年十月,流民刘六、刘七等发动起义,杨一清推举马中锡前往讨伐。杨廷和认为他是文人,无法胜任。但因他已经出发,无法制止,其后果然无功。杨廷和请将马中锡逮捕下狱,由陆完接任,斩杀受贿纵敌的参将桑玉。后又采纳学士陈霁的建议,征调各路边防部队讨伐河南的农民军赵鐩等,又推荐彭泽为总制。三年后,起义平息,朱厚照论功拟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千户。杨廷和推辞,朱厚照特加其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首辅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致仕归乡,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

当杨廷和执政时,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胆地在大同、宣府、延绥间游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杨廷和未尝不劝,但朱厚照一概不听。杨廷和也无法坚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忧郁,很不满意,几次称病求退,都未获允许。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非常放肆、专横。杨廷和虽然没被他们压服,但也无法对其有所制裁,他自己也只能稍稍“自安于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萧淮告发宁王朱宸濠谋反,钱宁等人还包庇他,攻击萧淮挑拨离间。杨廷和请仿效宣宗当年告诫赵王朱高燧的旧例,派遣亲近大臣带前往告诫,并收回其卫队,但使者还没到朱宸濠就已起兵叛乱。朱厚照想率兵亲征,杨廷和等竭力劝阻。朱厚照竟自封官职,化名朱寿,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军南下讨,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驻京防护。后因为乾清、坤宁两宫工程完毕,朱厚照开恩封赏,拟登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副千户,杨廷和推辞。当时杨廷和本应起草大将军南征的敕谕,但他不肯起草,朱厚照心里很恼火。等到他推荐南京吏部尚书刘春办理东阁中诰命起草一事时,朱厚照就以杨廷和偏护本乡人为理由,严厉批评他。杨廷和上书谢罪,并请罢免自己,朱厚照不许。少师梁储等请连自己一齐罢免,也未获准。杨廷和正称病不朝,朱厚照就传旨南下。

朱厚照南下以后,两次改定元旦。杨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后数十次上疏请求朱厚照回京,朱厚照都不理睬,回师后又在通州停下。杨廷和等列举旧例,请朱厚照还京,在宫内殿上接受献俘,然后将朱宸濠等正法,而朱厚照已患病,急令杨廷和等前往通州听命,就在行宫里杀朱宸濠等,然后朱厚照才回到京城。

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在郊祀时吐血,被马上拉回宫中,一月后病情加重。当时朱厚照无子,司礼监太监魏彬等到内阁说,太医已无能为力,请拿出万两银子从乡村中招募名医。杨廷和心中知道他们的意思,却不答他们的碴,而是含蓄地以伦理等级秩序的问题暗示,魏彬等唯唯听命。同年三月,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明世宗)继统,得到皇太后(孝康敬皇后)张氏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回京继位。]

大礼议之争

在此之前,朱厚照驾崩,杨廷和起草遗诏,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明世宗朱厚熜)”,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既而让礼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礼仪程式,请新皇帝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次日,百官数次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劝进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惯例。朱厚熜看了礼部的奏章,说:“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师,停在城外不进去。杨廷和坚决请求按礼部拟定的仪式办,朱厚熜不听,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诏书草稿中说到“接受皇兄的遗诏入宫供奉宗庙”。

朱厚熜犹豫许久,才表示“可以”。过了三天,派遣官员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亲兴献王妃。没多少天,让礼官讨论兴献王神主的称号。杨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对此有不同意见的人就是奸臣邪佞,应当杀掉。”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王瓒含蓄地提到这一点,杨廷和怕他干扰了讨论,就把他改派到南京任职。

求退归乡

杨廷和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至后来更加坚决。他又因为兴献王称考与否一事与朱厚熜产生矛盾,在奏章中透露自己的不平之气。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杨廷和离去,并责备他批评因为言语的不同归咎于君上,不符为臣之道。不过仍然赐他加盖玉玺的书券,照常例供给他车马、钱粮、护卫人员,重申以前荫封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授命。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杨廷和,朱厚熜都不予答复。

杨廷和离开后,朱厚熜才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此事,遭到杖责,贬往云南。过后,大臣王邦奇诬蔑杨廷和与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人、翰林侍读叶桂章与原兵部尚书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请托,上述诸人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实据后,才被释放。

削职定罪

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5日),杨廷和病故于新都,享年七十一岁,以平民礼下葬新都城西父亲杨春墓旁。

复官治葬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杨廷和得以复官,朝廷又赐祭四坛,命有司治葬,荫封他的一个孙子为尚宝司丞。追赠太保,谥号“文忠”。

标签:杨廷和

标签: 杨廷和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宁王朱宸濠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宁王之乱,宸濠之乱,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起初,封为上高王。弘治十年(14

  • 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叛逆”风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

  •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临江仙》,你爱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临江仙,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 “后三杨”中的杨一清,历经四朝,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一清,明朝历史

    杨一清,明代名臣,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早年

  • 安化王叛乱仅仅18天就宣告失败,促进了刘瑾的倒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瑾,安化王叛乱,杨一清,明朝历史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后大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

  •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雅资疏朗,任逸不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伯虎,明朝历史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府吴县(江苏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从此,丧失科场进取心

  • 唐伯虎科举舞弊案,真想揭秘,让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伯虎,明朝历史

    唐伯虎家住江苏苏州,虽然不是豪门望族,但也算是地方殷实之家,衣食倒也无忧。16岁时,他考秀才高中第一名,在苏州城名噪一时。29岁时,他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考中解元,可谓人生得意。然而,仕途的重大挫折也随之而来。据《明史》记载,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异常精彩,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大加赞赏。回朝后,梁储拿

  • 唐伯虎真迹值多少钱,不愧是大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伯虎,明朝历史

    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唐伯虎是著名的“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齐名,他秀才考中第一,成为了案首,乡试又考中第一,人称唐解元,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因为被迫卷入了一场科场舞弊案当中,所以被贬入狱。对于少年成名、头角峥嵘的一代才子

  • 王阳明大明第一牛人,一代圣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王守仁(王阳明),原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人,是明代优秀的思想家、作家、军事家、教育家。明朝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不断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徒弟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远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

  •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谈起王阳明(王守仁)心学,国人基本上是有所了解。王阳明也是中国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以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心学做为儒学的一门流派,为历代儒客青睐。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宋朝程颢开其端,宋代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