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大夏明代中期名臣,弘治三君子

刘大夏明代中期名臣,弘治三君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47 更新时间:2023/12/24 9:19:02

刘大夏,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备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完成“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并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作“楚地三杰”。明武宗继位后,刘大夏屡疏辞呈,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独断专行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过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刚入官运

刘大夏祖籍山东东平,十一世祖刘宝,宋高宗曾任都统制,随岳飞平定杨么造反,岳飞遇害后,刘宝辞官落户于华容。刘大夏父亲刘仁宅为永乐十八年(1420年)秀才,官至广西按察副使。

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大夏生在江西九江府瑞昌县官舍。幼名瑞昌保,自少颖悟,神气秀爽,强记过人。六岁时随父回京,大学士杨溥一见而奇之,说:“这孩子或许未来能做到我的位置。”为此命名大夏,以族女许之。

天顺三年(1459年),刘大夏中湖广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考中举人,被评为庶吉士。明成化元年(1465年),翰林院拟请留刘大夏任职,但他自己要求担任吏职,因此就任职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又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

被诬坐牢

宦官阿九的哥哥任京卫经历,因罪被刘大夏惩处笞刑。阿九心存芥蒂,向宪宗进谗,使刘大夏被逮入诏狱,经东厂审问,并没有得到哪些结果。经宦官怀恩竭力相救,刘大夏在判刑杖二十后获释放出来。父亲过世后,刘大夏一宿就出发吊孝。

政绩出众

弘治二年(1489年),刘大夏服丧期满,调升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前去告诫,事情很顺利地解决了。山上贼起,刘大夏奉檄文征讨。他令属下只许活捉,验明为贼才杀,有一半人得到生还。改为左布政使,调去浙江。

弘治六年(1493年)春,黄河在张秋河堤决口,皇上下诏博选拔人才臣前去整治。吏部尚书王恕等强烈推荐刘大夏,提高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到任后,在黄陵冈疏通贾鲁河,又输通孙家渡和四府营上下游,以分水势。从胙城通过东明,长垣到徐州修建长堤,共三百六十里长。洪水灾害获得除根,张秋镇更名为“安平镇”。孝宗奖励刘大夏,赐玺书奖赏他。召他为左副都御史,任职户部左侍郎。

弘治十年(1497年),刘大夏授命兼佥都御史,前去宣府解决兵饷。尚书周经告诉他:“塞外有势力家族的子女以交易粮食作物谋私利,你不要因刚直招祸。”刘大夏说:“解决天下大事,以理不以势,待我到后解决。”当时,塞外务必粟千石方能买进,草万束才得收进。从而宦官,武臣得到操纵市场,获得厚利。刘大夏下令有钱粮的,草百束,粟十石之上都准予交易,权势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多,边人蒙受其利。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刘大夏连上三疏称病辞官,归来后在东山下筑草堂,在堂中念书,被世人称之为“东山先生”。弘治十三年(1500年),廷臣陆续推荐刘大夏,起任右都御史,统管两广军务。奉命特使上门,刘大夏带二僮仆动身。两广人故来想念刘大夏,获知他即来就职都欢呼雀跃。刘大夏上任后,清除治吏,免减官费供应,严禁驻守官私自役使军士,盗贼因而慢慢降低。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刘大夏第二次奏陈兵政的十害,而且规定弃官返乡。孝宗不同意,要他将各应当革除的缺点更详尽地所有奏闻,因此,刘大夏列举南北军队路运水道轮流值班送粮的劳苦,及其边军困乏疲倦,边将乱扣的事情统统奏报。孝宗因此在便殿接见刘大夏,询问道:“卿先前说天下民穷财尽。祖宗至今征缴有常法,为何如今那样?”刘大夏回应:“就是沒有按常法征取。如向广西每一年取铎木,从广东取香,药,耗费以万来测算,别的就显而易见了。”孝宗又问起部队,他回应:“与老百姓一样穷。”孝宗说:“居有月粮,出带行粮,哪些原因会穷?”刘大夏回答:“其帅克扣超过一半,怎么会不穷?”孝宗叹息道:“朕当政这久,还不知道天地军民贫苦,如何做人君!”因此下诏禁止。那时候,孝宗正锐意安宁,而以刘健为丞相,马文升以师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初任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领导六部,世称“众正盈朝”。孝宗察知刘大夏刚正不阿认真细致,而且做事娴熟,尤其信赖他。多次接见他判别事情,刘大夏也在各事上为孝宗竭尽全力。

重归故里

孝宗过世后,武宗继位,刘大夏奉诏书要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驻守宦官。武宗只移去均州齐元。刘大夏又主张应撤去驻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护宦官,都未被接受。没多久,刘大夏例举理应取代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被准许。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该削掉官衔,薛福敬等有意不进宫侍奉来激怒武宗。武宗马上命恢复薛等官衔,而规定兵部回答详细信息,想要加罪。宦官宁瑾叩头说:“这种是先帝遗训,皇上纳入登基诏书,不适合兴师问罪。”武宗才舍弃查证这事。宦官韦兴在成化末期因犯法被长期罢黜,这时候靠讨好得到驻守均州。言官陆续谏阻,刘大夏等再三争辩,武宗都没理。正德元年(1506年)春,刘大夏又奏道:“驻守宦官,如江西董让,蓟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贪欲暴虐特别是在厉害,要求核查惩治。”武宗不高兴。刘大夏了解自身意见不被采取,多次上奏折要求辞官。

同一年五月,武宗下诏封为他太子太保,允许他回乡赐敕书,车马回到,按旧制供货粮食和役仆。给事中王翊,张襘要求留住刘大夏,吏部也要求留刘大夏,武宗没理。

安逝于家

刘大夏忠诚诚恳,为孝宗所信赖,全身心报国,对权势近幸多行抑止。以前规定严格考核勇士,为刘瑾所恨。刘宇也恨刘大夏,就与焦芳一起在刘瑾眼前进馋言道:“抄刘大夏的家,可获得边费的十分之二。”正德元年(1508年)九月,借田州岑猛的事,将他拘捕下到诏狱。刘瑾要以激变罪判大夏死罪,都御史屠滽不同意,刘瑾谩骂道:“即便没死,能够没去戍边吗?”李东阳从这当中协商,刘瑾探知刘大夏家贫困,就判其到最偏远的边境线戍边。最初拟戍广西,焦芳说:“是送他进去吗?”因此改戍肃州。刘大夏已经有七十三岁,穿着布衣步行通过大明门叩头而去。观者都哀叹落泪,父老百姓携筐送吃的,刘大夏所在之处,大家为此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直到了戍所,各单位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问慰,儒学生徒送进食给他。一到操练,刘大夏一直扛戈站进队伍。负责人人再三推辞,刘大夏说:“士兵本来就该服役的。”他只带来一个仆人。有些人询问他为什么不带子孙,他说道:“我做官时,不以子孙捞好处。如今年迈被罚,怎狠心令他们同我一起死在戍所呢?”刘大夏早已遣去戍边,刘瑾还借别的事二次罚他送米塞上。

正德五年(1511年)夏,刘大夏被赦免回乡。刘瑾被诛杀,修复他官职,后退休。清军御史王相要求恢复刘大夏月粮和年役,录用其子孙。主事的宦官始终恨他,不同意。刘大夏回家了后,教子孙种地维持生计。稍有盈利,就分赠给故交家族。事先自作墓志铭,并说:“不要让人用饰美之词,让我怀愧于地下也。”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三十日,刘大夏过世,寿终八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标签:刘大夏,弘治三君子

更多文章

  • 沐昆在镇二十二年,屡平诸蛮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沐昆,明朝历史

    沐昆,字元中,号玉冈。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代中后期勋臣、将领,黔宁王沐英五世孙、定边伯沐昂之玄孙。沐昆最开始袭任锦衣指挥佥事,后被叔祖、黔国公沐琮收养。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沐琮去世,沐昆袭封黔国公,佩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省。他为人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在滇二十二年,攻灭龟山、竹

  • 明武宗朱厚照,作为皇帝真的很差劲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明代第十位皇上,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朱厚照自小机敏聪慧,喜爱弓骑。即位没多久,便信用以刘瑾为代表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作“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游戏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之为“豹房”、“新宅”,每日游

  • 焦芳明朝阉党,最后竟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焦芳,明朝历史

    焦芳,字孟阳,河南泌阳县人(今属河南驻马店),明朝阁臣、阉党。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心胸狭隘天顺八年(1464)进士,大学士李贤因他是同乡,把他引荐为庶吉士,后授予编修,进侍讲。焦芳为巴结李贤,出入门下,胁肩巧笑,投其所好,而又阴遣其妻入侍。任满九年后,应当

  • 王鏊明朝名臣,匡补时局,一变文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鏊,明朝历史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江苏苏州)人。明朝名臣、文学家。王鏊从小随父学习,聪明伶俐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

  • 明朝权臣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廷和,明朝历史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少年成名杨廷和四岁时知声

  • 明朝宁王朱宸濠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宁王之乱,宸濠之乱,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起初,封为上高王。弘治十年(14

  • 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叛逆”风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

  •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临江仙》,你爱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临江仙,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明朝历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 “后三杨”中的杨一清,历经四朝,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一清,明朝历史

    杨一清,明代名臣,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早年

  • 安化王叛乱仅仅18天就宣告失败,促进了刘瑾的倒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瑾,安化王叛乱,杨一清,明朝历史

    安化王叛乱,又称朱寘鐇叛乱,是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县)发动的叛乱。正德五年(1510年),正德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后大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