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征麓川之役-明朝在西南统治的衰落

明征麓川之役-明朝在西南统治的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14 更新时间:2023/12/11 6:32:25

明征麓川之役,是明代朝廷讨伐云南省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俩叛变的四次战争。四次征伐各自产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历经连年征伐,仍未完全平复叛变,最后以誓约方式结束;期内持续发起数十万人的攻击,导致大军疲倦、财政亏损,对北边蒙古族瓦剌的防御空虚。

从13世纪麓川兴起到15世纪明朝出兵三征麓川的二百年间,是傣族社会发展历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趋势阶段。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央在西南少数名族地域始设土司制度,瑞丽江河谷一带的“勐卯果占璧”政权受封为麓川路。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扩大欲望很强的思可法接任“勐卯王”,积极主动向四周发兵,征服附近领土,创建了强劲的“麓川政权”,并一度摆脱了中央管理。至明代,接任麓川主思伦法、思任法再次向四周扩大,乃至威协到云南省腹地,导致朝野震惊。

第一次征讨

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命驻守云南省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发,宦官吴诚、曹吉祥监军。军队到达金齿,思任发遣其将缅简断江立栅而守,明朝大军无法渡江。沐晟外派指挥车琳等谕降,思任发装作同意,沐晟相信并沒有打算渡江。刑部主事杨宁称无法,认为其未战撤兵是诈。沐晟不听,檄令杨宁在金齿督饷。麓川军将领缅简频繁挑战,方政大怒,制造舟六十艘,欲渡江。沐晟沒有准许,方政不能愤怒,夜里独自一人率其手下渡攻击缅简,缅简兵败。麓川军奔景罕寨,指引唐清战胜本次攻击,指挥高远等又追败到高黎共山脚下。共斩三千馀级,乘胜深入,逼思任到上江。上江是麓川军的重地,明军因长距离攻击,将兵疲惫,於是要求沐晟支援。沐晟因其违令渡江而未予外派增援。时间一长,只令小量军队攻击,到达夹象石已不前行。方政渡江后到达空泥,被麓川军以象阵冲击,随後被围惨败。

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沐昂征讨麓川,明代大军到达陇把,距离敌方甚近,右参将都督佥事张荣令都指挥卢钺攻击,但大军落败。张荣於是舍弃符验军器等撤出,沐昂等不能救援。大军偿还,英宗敕责沐昂等,留沐昂驻守,右都督吴亮、左参将马翔俱被逮。七月,思任发驻防孟罗,并进攻者章硬寨。沐昂带领都指挥方瑛、柳英等攻击,麓川军逃出。威远川土知府刁盖罕在威江对决,亦获得胜利。随後,思任发遣流目陶孟、忙怕等入贡,礼部商讨降低其飨赉,英宗称:“彼来虽缓我师,而朕不逆诈。”遂给赉但不宴请,赐敕谕命。

第二次征讨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命定西伯蒋贵为征蛮将军,出任总兵攻击麓川思任发,以宦官曹吉祥监管军务,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云南省省长),侍郎徐晞督军饷。

英宗命蒋贵、王骥先赴云南省,复以副总兵李安、参将宫聚领川、贵兵,副总兵刘聚、参将冉保领南京、湖广兵,大发兵十五万,转饷遍布一个半明朝天下。王骥引荐太仆寺少卿李蒉、郎中侯璡、杨宁,主事蒋琳等为参谋。侍读刘球上疏抵制称:“麓川荒远偏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重。但是北方脱欢、也先并吞诸部,频繁侵害界限,攻击麓川仅仅释豺狼攻犬豕,非发展战略之策。要求免去麓川用兵,专备西北蒙古。”可是沒有获得准许,乃为王振专政所影响到。

第三次征讨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英宗复命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征讨麓川、缅甸。那时候,思任发兵败缅甸后,明军归还,麓川军再度出寇。英宗於是命两个人再度征讨。

正统八年(1443年)二月,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军至金齿,遣谕缅甸送思任发军前。缅人装作承诺,但不遣行。王骥称:“缅甸党贼,不得不讨也。”於是率军到达云南腾冲,分成五营,与蒋贵及都督沐昂分道并举。木邦宣慰使统兵万馀,驻於蛮江浒,偷窥明军。骥责以忠义,赐牛酒,遂感悦其效死。缅人拥众大至,蒋贵率军蔽江而下,焚其舟数百艘,对决一昼夜,麓川大军败退,思任发再度逃去,明军俘获其妻、子后班师。

正统十年(1445年)十二月,云南省千户王政奉敕币谕缅甸宣慰使卜剌浪马哈省索取思任发。卜剌浪马哈省害怕,以思任发及妻孥下属三十二人交付王政。思任发不食垂死,王政遂斩头,将头颅放在函中献给京师。

第四次征讨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思机发再度抢掠孟养,明朝频繁谕令仍不从。英宗复命靖远伯王骥提督军务,都督宫聚为总兵,张軏、田礼为左右副总兵,方瑛、张锐为左右参将,率南京、云南省、湖广、四川、贵州省土汉军十三万征讨。以孟养旧宣慰刁孟宾为向道,又敕令木邦、缅甸、南甸、千崖、陇川宣慰使刁盖发等,各输兵饷。命户部右侍郎焦宏在云南省督饷。

同一年十月,明朝大军到达金沙江,麓川军在金沙江往西设栅抵御。王骥造浮梁渡江并攻克,乘胜追击进至孟养,而麓川军在鬼哭山及芒崖山等仿冒均被明军攻克,贵州省都指挥使洛宣、九溪卫指挥使翟亨皆阵亡。思机发後来下落不明,也有些人称其死於乱军内。明军攻击孟养后抵至孟那,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馀里,诸部皆害怕恐惧。王骥撤销军队,部族再度拥思任发子思禄为乱,再度攻占孟养等地。王骥等考虑到大军年年征伐不平,觉得没法完全解决麓川军,於是与思禄为约,许以土目得部勒诸夷,居孟养如故。再两者之间金沙江立石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恐惧后听命。明朝遂班师,寄于捷讯,英宗下诏增王骥禄,赐铁券,子孙后代世袭伯爵。

影响

麓川之役也造成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衰落。朝中重臣奏疏中曾说:“麓川年年用兵,逝者十七八。”在“江南水旱相仍,军民俱困”、“瓦剌边患”的严峻形势下,王振等依然要调动江南地区和四川各地的很多军力,“转饷半天下”发起了持续9年的大规模的战事,进而引起国内农民起义,政局动荡不安。

可是仅仅获得了一部分胜利,比如较大的便是麓川领地持续分裂。“析麓川地”对策巨大地消弱了麓川的阵营,至思亨法(思行法)统治后期,麓川具体控制的城池仅剩余陇川、瑞丽、芒市、遮放及一部分边外地域,麓川逐渐迈向没落。

标签:麓川之役

标签: 麓川之役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历史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朱祁镇因情报信息不准兵败瓦剌的事情。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入明朝边境线,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战,准备从大同北进,与瓦剌在明朝边境线决战。明军刚抵达大同就接获宦官郭敬的密报,获知瓦剌已做好充分的准备

  • 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于谦,北京保卫战,明朝历史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七日,“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北京,造成极大的震动。北京內外,人人自危,文武百官,张惶失措,乃至在朝堂前失声痛哭。应对危机,诸臣有些人认为用黄金珠宝赎出英宗,有些人认为关掉城门坚守待援,更有翰林侍讲徐有贞认为迁都南京市,以避瓦剌兵锋。兵部侍郎于谦危急关头,大声疾呼:“言南

  • 朱祁镇的皇后-孝庄钱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庄钱皇后,朱祁镇,明朝历史

    孝庄睿皇后钱氏(1426年-1468年),南直隶淮安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人。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出生明朝靖难功臣世家。她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下属,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耿耿。爷爷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数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着军功升到

  • 朱祁镇和钱皇后的爱情是让人感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孝庄钱皇后,朱祁镇,明朝历史

    皇宫当中,难以有真实地老天荒的感情,大量的是权利迫使下的虚以委蛇,勾心斗角。可是有史以来也是有许多令人打动的帝王情感,例如明英宗和钱皇后。一个人要碰到和自已情投意合的人是多么的的难啊,在这一点上朱祁镇是好运的,这是因为他碰到了钱皇后,这一不在意名与利不惧艰辛往往是不弃不离的温柔的女人。钱皇后的出身并

  • 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夺门之变,朱祁镇,明朝历史

    夺门之变,又被称为南宫复辟,明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护被朱祁钰监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瓦剌蒙古人俘获,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臣举荐为皇上,是为明代宗。之后,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和谈,瓦剌头领也先眼看朱祁

  •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于谦,明朝历史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汉族人,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上城区)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上城区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省后迁往苏州市,高祖于夔仕元为官

  • 《石灰吟》-明朝于谦一生真实的写照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于谦,明朝历史

    于谦自小就树立了一个坚定抱负。他十二岁那一年,有一次做完了功课,去外边玩。走在路上就到了一座石灰窑前边,他很好奇,从未见过这类场景。只见,很多工人老师傅把一块块石块放入窑洞里,随后在下面加木碳逐渐烧这些石块。这些人为何要烧石块呢?他去问在其中的一个老师傅,老师傅看他很讲礼貌,就跟他说道,“这些装进去

  • 徐有贞-参与策划夺门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有贞,明朝历史

    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因受封武功伯,世称徐武功。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曾提议南迁,遭受朝野內外的一致斥责。景泰年里出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灾,因功晋升副

  • 李贤明朝名臣-治世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贤,明朝历史

    李贤,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朝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器重,晋升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第二年又迁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制,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

  • 石亨明代将领一步步将自己“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石亨,明朝历史

    石亨,陕西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明代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早前抵御瓦剌,颇有军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起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进而权倾朝野。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大张旗鼓培植同党,干涉朝政。朱祁镇无法承受,罢其位,得罪瘐死牢中,尽诛其同党。后又以亲属图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