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难之役的结果及影响

靖难之役的结果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3/12/22 20:03:58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攻入金陵后,朱允炆在宫廷纵火,朱允炆自己不知所踪;自此其下落变成疑团。朱棣进城后,派人找到皇后的遗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必这般!”。接着六月二十日,以君王礼葬朱允炆,产生建文帝已死的假相。而朱允炆的下落变成了千载谜题。相传,郑和下西洋的目地之一就是寻找建文帝的行踪。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

朱棣进到金陵以后,数天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天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成成祖)。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第二年改成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里贬斥的高官,一律复原职位(如靖难初期因挑拨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度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里的各项改革一律撤销;建文年里制订的各类法律法规,凡与明太祖有悖的,一律废止。但一些有益于民生的要求也被废止,如建文二年(1400年)宣布缓解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到此又加重。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得胜利后,向京都(今南京)军警民发布消息:“坚守领地的藩王因左班佞臣挑拨造成骨血被其迫害,因此迫不得已举兵诛灭她们,为此来帮扶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倘若误伤受到牵连又殃及到死伤,并非靖难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灭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在其中方孝孺受拖累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数千人。因黄子澄受拖累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合谋刺杀,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故乡,谓“瓜蔓抄”。除此之外,诸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世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亲属和家人也被拖累,死者甚众,放逐、被逼作卖淫女及被其他方法处罚的人也许多。直到明仁宗继位后,绝大部分人始获饶恕,剩下的人的子孙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饶恕。在大肆诛灭以外,本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祖下狱,后释放出来并削其官爵。辉祖人死之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朱棣所妒嫉,其狀元的资格被革去。

朱棣即位后,复原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官爵。接着复原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官爵。永乐元年(1403年)元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六月二十六日,成祖撤销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再次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侄子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孙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监禁在故乡凤阳。

殊不知因为朱棣自身是武装篡权的,以便确保中央政党牢固,他继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国内,随后慢慢消除诸王的军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保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保卫及官属,没多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保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保卫。明洪武朝领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掉了六个护卫。此外,大封靖难元勋,将大量有经验的武臣保留出来,提升中央政党,从源头上更改了中央和诸藩的国防军事实力。

以便更高效率地解决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接着扩大内阁至七人。此后内阁开始在明代政冶中充分发挥愈来愈关键的功效,乃至清代仍延用此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因为朱棣是谋反即位的,对重臣有一定的猜疑,故复原了洪武年间废止的大明锦衣卫,从头开始执行明代的间谍执政。接着,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开设了东厂,令心腹宦官当权,提升间谍执政的另外提升了太监的影响力。有明一代,间谍执政基本上贯穿始终,变成一大特性。因为靖难之役时,京中太监出示的情报协助成祖战胜惠帝,成祖继位后便更改明太祖至今严禁太监专权的现行政策,刚开始重用太监。

因为洪武年间,北方地区的引控多由几个边王承担,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国内,造成华北防务空虚;又因为有唐代之守外虚内、宋代之守内虚外的经验教训,故在国防上,建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护边界的风险性非常大;“天子守国门”则能够处理这一难题。另一方面,因为南京的建文帝影响很大,政治理念考虑,做为朱棣本营的北平更为合适做为皇都。故考虑到多种要素后,朱棣决定了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差别);接着迁移全国各地富民于北京市。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提前准备一直在开展,如建北京故宫、建宫殿、输通漕运等;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廷(即北京紫禁城,北京故宫)和北京城完工,遂宣布迁都,以金陵做为留都。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所有兵力(包含朵颜三卫)列入手下,朵颜三卫在事后战斗中具有了关键作用;故朱棣即位后,将宁王封于南昌市,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册封给朵颜三卫作报酬,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代所抨击。“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长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但造成了明代帝位所属的更改,也巨大影响了自此二百多年明代政冶、观念的动向。

标签:靖难之役的结果

更多文章

  • “黑衣宰相”姚广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初期思想家、佛学家,作家,靖难之役的首要策划人,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市妙智庵遁入空门为僧,精通三教,与明朝初期儒释道每家学术研究领袖都是有非常好的关系。明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选用,以“臣奉白帽著王”结交燕王朱棣,主

  • 靖难之役名将张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玉,明朝历史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早前曾出仕元朝,官至枢密院知院,元亡后随元顺帝出逃漠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顺大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张玉驱赶犯境元军,一直追捕到鸦寒山,后被调去燕山左护卫,仍任指挥佥事,归属于燕王朱棣手下。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张玉随朱棣出塞争战,攻

  • 朱能靖难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能,明朝历史

    朱能明代前期大将,字士弘,安徽徽州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朱能早前便在燕王朱棣手下效力,曾随朱棣北征,收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沿袭父职,出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能与张玉诛灭北平市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夺得北平九门,被授为指挥

  • “三杨”之杨士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杨,杨士奇,明朝历史

    明初年间大臣、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杨士奇自少失父,游学四方,至朱允炆时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继位,迁太子侍讲,辅助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担任兵部尚书。他依次经历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

  • “东杨”-杨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杨,杨荣,明朝历史

    明初年间政治家、文学家,杨荣,本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与杨士奇、杨溥合称“三杨”,因居地所处,世人称之为“东杨”。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获得了那时候视学福建省的侍郎夏元吉的器重。同一年,杨荣参加福建省乡试,中第一。建文二年(14

  • “南杨”-杨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杨,杨溥,明朝历史

    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明代初期政治家、作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因居地所处,世人称之为“南杨”。杨溥出世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是建文二年(1400年)举人,授翰林编修。永乐初期,杨溥任太子洗马,变成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有一次读《汉书》,夸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张释之实际

  • 明初重臣夏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元吉,明朝历史

    夏原吉明代年间大臣,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籍贯江西德兴。夏原吉早前失父,他着眼于大学问,以抚养妈妈。他因获乡荐进到太学,被入选宫里撰写制诰。有时候太学生们高声喧笑,夏原吉却正坐没动。明太祖看到后感觉他很非凡,升授他为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属的单位事务管理繁杂,但他都解决得井然有序,户部

  • 明朝三大才子之解缙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明朝历史

    明初重臣,文学家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江西吉水)人。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从小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内容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特别是在擅长于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作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

  •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永乐大典,明朝历史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讨“编写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做成。永乐年间(1403年),明成祖下决心修一部巨作突显国威,惠及万代。核心理念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开始令解缙组织编撰(规模147人),一年

  • 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上冒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郑和,郑和下西洋,明朝历史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水上远航活动,初次出航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出航终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总共七次。因为使团正使由郑和出任,且舰队出航至婆罗洲往西洋面(即明朝所说“酉洋”),故称。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的、船只和船员数最多、時间最长的海上出航,也是15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