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895 更新时间:2023/12/13 0:51:28

名字:朱棣

国籍:明代

民族:汉族

出生地点:应天(江苏省南京市)

职业:皇上

明成祖朱棣是明代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当政。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在应天,封为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击败侄子朱允炆,夺位即位。人死之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成“成祖”,明成祖当政期内健全政治体制,发展经济,开拓领土,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外派郑和下西洋,使明代发展到巅峰,明成祖的执政阶段被称作“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人称之为永乐大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末,朱元璋提前准备明年就需要宣布登基即位,见到自身早已拥有七个孩子。这时候局势早已初安,决心要为儿子宣布取名字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孩子归功于祖辈的阴德:仰承先德,自起兵至今,渡江产子七人。今大儿子取名曰标,……曰棣……。这时候,朱棣早已七周岁,才和众弟兄一样拥有自身的姓名。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岁,朱元璋觉得必须让皇子们感受民间日常生活,朱棣与众弟兄到了称之为“中都”的凤阳家乡。朱棣在凤阳定居了三四年,民俗日常生活对他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刻骨铭心的影响,史料记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朱棣在凤阳的这一段日常生活可当作是宫廷文化教育的见习环节,返回南京以后就需要准备到异地就藩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分封制诸王是朱元璋历经慎重考虑然后决策的。他觉得,元朝的亡国,有一条关键缘故便是主弱臣强,皇上不可藩屏之助。因而,朱元璋要让众子孙后代都来出力,以维护保养朱家王朝。每名亲王有着称之为“保卫”的小量部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可干涉地区事务管理。可是在紧急状况下,亲王可调派帝国所在城市的驻守兵。每有军事演习,诸王必须领着保卫随军出战,这些在疆场上叱诧风云的将帅,虽作为大将军,还要遭受这种年青亲王的控制。在诸王当中,以晋王、燕王最被仰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莫不窥探帝位,但朱元璋接纳了学土刘三吾的提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避免诸王对帝位的垂涎。没多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朱棣的2个强大的敌人消失了,他变成诸王中最长者。这时候朱棣的翅膀早已丰腴,不仅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管理权限上也早就超过了“列爵不临民”的要求了。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以尊族规、诛“佞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之名,誓师出战。摒弃建文国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官兵,另外奏疏朝廷,宣称依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起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此后便开始了一场历经四年时间的战事,世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即皇帝位。他以第二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此后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执政。朱棣再次推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提升对豪强大地主的操纵,朱棣阶段,健全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慢慢产生了之后内阁制度的原型,永乐初刚开始设定内阁,选工作经历偏浅的官僚入阁参加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缺口。

朱棣高度重视监督组织的功效,开设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规章制度,激励官员相互之间讦告,他善运用太监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另外,明确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标准,他运用科举制及编撰书本等拉拢大地主、乡绅,传扬儒家文化以更改明朝初期过事佛、道家之风,挑选官员务求因才而用,为那时候政冶、经济发展、国防、文化艺术等层面的发展趋势确立了观念和组织基本。

在全国性局势稳定以后,朱棣以便提升对重臣的监管,修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另外,明成祖又设定驻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加强了独裁执政。朱棣十分重视运营北方地区,加上自身兴起于北平,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筹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表立足于北方地区的信心,此外,争得与蒙古创建友好往来,鞑靼、瓦剌各处依次接纳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身率军五次北征,推进了北边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建造北京宫殿也就是北京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布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中途的榆木川(有异议)。没多久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就是仁宗。朱棣被下葬在天寿山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成明成祖。

标签:明成祖,朱棣

标签: 明成祖朱棣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四年靖难之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靖难之役,明朝历史

    靖难之役,别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代统治阶级內部角逐皇位的战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保证大明朝的安定团结,想尽办法提升皇室自身的控制力,其实际的方法便是分封制诸子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孩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诸侯王,分驻北边边境线和

  • 靖难之役的结果及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靖难之役的结果,明朝历史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攻入金陵后,朱允炆在宫廷纵火,朱允炆自己不知所踪;自此其下落变成疑团。朱棣进城后,派人找到皇后的遗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其手哭“傻小子,何必这般!”。接着六月二十日,以君王礼葬朱允炆,产生建文帝已死的假相。而朱允炆的下落变成了千载谜题。相传,郑和下西洋的目地之一

  • “黑衣宰相”姚广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姚广孝,明朝历史

    姚广孝,明朝初期思想家、佛学家,作家,靖难之役的首要策划人,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市妙智庵遁入空门为僧,精通三教,与明朝初期儒释道每家学术研究领袖都是有非常好的关系。明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选用,以“臣奉白帽著王”结交燕王朱棣,主

  • 靖难之役名将张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玉,明朝历史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早前曾出仕元朝,官至枢密院知院,元亡后随元顺帝出逃漠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顺大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张玉驱赶犯境元军,一直追捕到鸦寒山,后被调去燕山左护卫,仍任指挥佥事,归属于燕王朱棣手下。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张玉随朱棣出塞争战,攻

  • 朱能靖难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能,明朝历史

    朱能明代前期大将,字士弘,安徽徽州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朱能早前便在燕王朱棣手下效力,曾随朱棣北征,收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沿袭父职,出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能与张玉诛灭北平市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夺得北平九门,被授为指挥

  • “三杨”之杨士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杨,杨士奇,明朝历史

    明初年间大臣、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杨士奇自少失父,游学四方,至朱允炆时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继位,迁太子侍讲,辅助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担任兵部尚书。他依次经历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

  • “东杨”-杨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杨,杨荣,明朝历史

    明初年间政治家、文学家,杨荣,本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与杨士奇、杨溥合称“三杨”,因居地所处,世人称之为“东杨”。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获得了那时候视学福建省的侍郎夏元吉的器重。同一年,杨荣参加福建省乡试,中第一。建文二年(14

  • “南杨”-杨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杨,杨溥,明朝历史

    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明代初期政治家、作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因居地所处,世人称之为“南杨”。杨溥出世在湖广石首。他与杨荣同是建文二年(1400年)举人,授翰林编修。永乐初期,杨溥任太子洗马,变成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太子有一次读《汉书》,夸赞张释之有贤才。杨溥说:“张释之实际

  • 明初重臣夏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元吉,明朝历史

    夏原吉明代年间大臣,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籍贯江西德兴。夏原吉早前失父,他着眼于大学问,以抚养妈妈。他因获乡荐进到太学,被入选宫里撰写制诰。有时候太学生们高声喧笑,夏原吉却正坐没动。明太祖看到后感觉他很非凡,升授他为户部主事。夏原吉所属的单位事务管理繁杂,但他都解决得井然有序,户部

  • 明朝三大才子之解缙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明朝历史

    明初重臣,文学家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江西吉水)人。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从小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内容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特别是在擅长于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作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