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狄仁杰尽忠敢言的故事

狄仁杰尽忠敢言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4/1/17 20:28:15

唐高宗的时候,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由此可见狄仁杰的贤明能干。狄仁杰在年轻时就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后来他做了掌管刑法的大理丞,上任不到一年,就处理了大量案件,这些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可是结案后没有一个人上诉申冤,足见他的公正廉明。

狄仁杰不仅善于断案,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直言敢谏。当时,有两个大臣失手将昭陵上的柏树砍断了,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砍断了那里的柏树就是对先帝的不敬,二人吓得战战兢兢。有人将这事报告给唐高宗,唐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这两个大臣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连连向唐高宗叩头求饶,别的大臣也都不敢多说一句话。这时候,狄仁杰站出来,说:“他们二人的罪过还不至死,陛下重重责罚一下就够了,不该杀掉他们。”唐高宗瞪着狄仁杰说:“砍断昭陵的柏树,他们是想让我做不孝之子,难道还不应该杀掉吗?”唐高宗怒不可遏,可狄仁杰没有退缩,他向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道:“汉代有人偷了高祖庙中的玉环,汉文帝想要灭掉他的九族,可是当时的大臣张释之劝谏说‘如果这样的话,一旦有人挖了高祖陵墓的土,这种大罪就没有更严重的刑罚了。罪不至死却要判处死刑,砍断一棵柏树却要处死两个人,这让后人怎么看待陛下呢?”唐高宗听了这番入情入理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谏,免去二人的死罪,并且升了狄仁杰的官。

还有一次,狄仁杰上书弹劾大臣王本立,历数他的种种罪过。王本立是唐高宗宠爱的臣子,平日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唐高宗虽然知道他的这些行为,但总不忍心责怪他。和狄仁杰关系好的官员都劝他不要上书,可是狄仁杰坚持己见,非要让唐高宗治王本立的罪。唐高宗看了狄仁杰的上书,不以为然,下旨宽恕王本立的罪过。狄仁杰知道后,面见唐高宗,义正词严地说:“当今朝廷缺乏贤能的人才,却不缺王本立这样的人。他有罪却不受惩罚,陛下这么做是违背王法。如果不治他的罪,那么就把我放逐荒野吧,让那些忠贞的臣子都以我为戒!”唐高宗无话可说,只好严厉地处罚了王本立,朝中的群臣都对狄仁杰肃然起敬。

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登基为帝,许多老臣都被武则天借故处死,而狄仁杰由于正直贤明,不仅没有被杀掉,反而更加受重用了。武则天信奉佛教,想要铸造一尊巨大的佛像,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狄仁杰劝谏道:“佛教以慈悲为怀,铸造大佛既耗费金钱又劳累百姓,这和佛教立教的宗旨相违背。再说如今边境还不安宁,而且各地总是突发水灾或旱灾,如果把金钱和人力都用在了建佛像上,万一哪个地方遭灾,到时候怎么救助呢?”武则天觉得有道理,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谏。

狄仁杰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去世以后,满朝文武都为他痛哭流涕,武则天也长叹道:“狄仁杰去世了,朝堂也就空了。”由于狄仁杰生前曾经劝谏过武则天立太子,使皇位又回到李氏子孙的手里,所以之后的皇帝也都对狄仁杰尊崇有加。

这个故事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巧计申冤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总是担心有人谋反,一些奸恶小人就趁机诬陷他人,一时间造成了许多冤案。狄仁杰虽然受武则天的赏识,但由于是唐高宗时期的旧臣,被人诬告后,也被投入了大牢。当时有个酷吏名叫来俊臣,发明了许多种残忍的刑罚逼人招供,许多人都坚持不住而丧命。

狄仁杰入狱后,来俊臣以为这样的大臣一定不会承认罪名,这样就可以给狄仁杰上刑以报私仇了。谁知狄仁杰竟说:“我确实谋反了。”如此一来,来俊臣没有理由用刑,只好暂时把他关入大牢中。狄仁杰在牢中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为自己申冤,他把写明自己冤情的书信塞入棉袄,托人将棉袄带出大牢。狄仁杰的儿子得到棉袄后,不明白冬天将至,为什么父亲会将棉袄送了回来。他拿着棉袄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父亲的申冤书,赶忙呈交给武则天。武则天看了申冤书,才知道错怪了狄仁杰,将他放了出来,并问他:“为什么在牢中你会承认谋反呢?”狄仁杰从容不迫地说:“如果不承认的话,那一定会受刑而死,所以不得不承认。”由此可见,狄仁杰不仅正直,还是个懂得变通的聪明人。

标签: 狄仁杰唐高宗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孟尝君真的名副其实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尝君,秦昭王,齐湣王,平原君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名闻天下,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得拜齐相,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出名,纳门客孟尝君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广纳门客,而他所招纳的门客鱼龙,混杂,既有其他诸侯国的客人,也有逃亡流窜的犯人。司马迁到过孟尝君当年所管辖的封地薛地,见当地有很多地痞流氓,与附近邹地和鲁地的风气截然不同,向当地老

  • 端午追思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屈原,楚怀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博得中国人民爱戴的诗人。今年的农历端午节恰好是他的2299年忌。自纪元前三七六年,位于黄河流域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历史上即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这时,在北方除雄峙关西的秦国以外,还有燕、齐两国,在南方的便只有幅员最大的楚国。这

  • 欧阳修从苏轼的“想当然”看到了他的卓尔不凡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苏轼,想当然,欧阳修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作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试卷拆分后,才知晓此文出自苏轼之手,于是,他就请教这个年轻人:“&lsq

  • 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担任宰相,被罢相;再次担任,再一次被罢相。在一片声讨中,从京城回到南京,回

  • 邋遢宰相王安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邋遢,宰相,王安石,吕惠卿,韩琦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但就这么一个光辉灿烂的千古风云人物,却是个地道的邋遢鬼,个人卫生一塌糊涂,长年累月不漱口不洗头不洗脚不洗澡不换衣服,整个人酸臭难闻,简直就是北宋版的“犀利哥”。年轻时,王安石当过扬州太守韩琦的秘书。他酷爱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整夜,

  • 宋代大诗人苏轼义救弃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代,诗人,苏轼,义救弃婴,故事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心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散落在许多方面。而他救助弃婴的事迹尤其令人感佩。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贫穷落后的山东密州(今诸城)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密州的百姓生活很困苦,苏轼便跟百姓同甘共苦,帮他们解决了许多

  • 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

  • 张居正和后宫太后的“非常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居正,后宫,太后,非常爱情,李太后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王朝新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刚刚上任不久的张居正,便对跟他年龄相仿的李太后,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心,而李太后对张居正奇怪的百依百顺,更是让民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过不可言说的暖昧关系呢?母以

  • 两姐妹跟一个皇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光绪,珍妃,瑾妃

    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历史之长无事不怪。历史见证了一连串奇迹,也创造了一系列闹剧,比如,有一些亲姐妹两人嫁给同一个皇帝。古代皇帝三宫六院,妃子间难免争风吃醋,那亲姐妹共侍一个皇帝会有怎样的奇妙故事·“后宫姐妹花”系列将为您解读一系列两姐妹跟一个皇帝的故事。说起光绪皇

  • 后宫嫔妃的养颜秘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杨贵妃,武则天,张丽华,慈禧

    在我国古代,贵妃皇后为取得皇帝的宠爱,都十分注意身体各部位的保养,要使自己“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所以,许多贵妃、皇后都有各种独特的美容秘方。杨贵妃的“玉红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如此妩媚动人的名句,是诗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