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807 更新时间:2024/2/19 19:01:0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公孙衍和张仪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崛起。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也即公孙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职,成为秦国重臣。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

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公孙衍一开始却选择为秦国效力,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多次率军秦军攻打魏国。最终,公孙衍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过公孙衍的努力,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取代,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自公元前333年开始,公孙衍就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进攻。这一年,公孙衍先是率领大军威慑魏国,促使魏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给秦国。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在战国初期,魏国因为率先变法,得以称霸中原,并通过吴起等人夺走秦国的河西之地。现在,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可是,为秦国夺走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所取代了。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选择重用张仪,起用张仪为客卿,并排斥公孙衍,导致后者回到了魏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国之所以重用张仪,而弃用了刚刚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公孙衍的这一建议,显然是存有私心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继续攻打魏国,无疑是有利于秦国的,而转头进攻韩国、赵国等诸侯国,只会给魏国以喘息之机,并导致秦国树敌众多,这对于正在崛起中的秦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结果。

于是,张仪来到秦国后,立即指出公孙衍的问题,认为公孙衍见利忘义,想要帮助魏国。对此,秦惠文王可谓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张暂时不对魏国用兵的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另一方面,公孙衍虽然担任秦国的大良造,但是,作为魏国人,公孙衍显然不愿意魏国走向灭亡。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人(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记载为八万)。此役魏国防卫西河、上郡的主力全军覆没,主将龙贾被俘。在此背景下,魏国只能将西河郡全部献给秦国,也即让秦国成功夺回了河西之地。

此役过后,魏国的国力也受到重创。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魏国,后者完全有被秦国消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促使公孙衍阻挠秦国继续攻打魏国。而这,无疑和秦国的利益相冲突,也即公孙衍虽然能力不输张仪,却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出谋划策,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况。当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孙衍立下的战功,秦惠文王在对待公孙衍,没有像对待商鞅一样。

最后,在被秦国弃用后,公孙衍回到了魏国。自此之后,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二者成为当时的一生之敌。一方面,回到魏国的公孙衍,积极联合魏国、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等山东六国,以此共同对抗秦国。另一方面,张仪自然不愿意见到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于是从中作梗,试图破坏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结盟。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但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比如齐国、楚国都对“五国相王”这一行为予以反对,秦国则选择拉拢魏国,所以“五国相王”没能形成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盟的结果。公元前319年后,公孙衍先后担任魏国、韩国的相国,以此联合山东六国攻打秦国。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合纵没能彻底削弱秦国,但是,作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即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标签: 张仪公孙衍

更多文章

  • 张仪:战国著名外交家,楚怀王为何对他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仪,战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战国时代大外交家张仪入秦前的故事。张仪从鬼谷子那边毕业后,来到楚国找工作。楚国用人很重血统,张仪出身微寒,所以楚怀王只给张仪当个小官,薪水很低,过得很清苦。张仪连自己都过得很清苦了,他手下的家臣自然更惨。面

  • 张仪作为秦国宰相是怎么死的?张仪一生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仪,秦

    你们知道张仪在历史上有多牛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

  • 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张仪为何愿意再赴楚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仪,战国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张仪的故事。当面对秦国提出愿意以武关地区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的提议时,楚怀王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要从外交场上得到他在战场上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张仪。对于楚王愿意以张仪一人交换黔中之地的回答,秦国

  •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商鞅被杀张仪为何为何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商鞅,张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仪和商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说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义者,骨子里流淌着贵族之气,渴望与君王平等对话,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张仪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君王曲直事不关已,只要能守住荣华富贵就好。为人臣子要有

  • 张仪当初一张嘴就能游说列国 张仪最后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仪,秦惠文王

    还不知道:张仪下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秦惠王因为采用了名士张仪的连横之策,邦交为先伐战为辅,一跃成为七雄之首,这里面张仪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张仪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张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靠一张利嘴游说列国,将天下君

  • 古人冶炼青铜时意外发现了琉璃 范蠡曾赠给西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人,青铜,琉璃,

    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传说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越国名臣范蠡为越王督造王者之剑,从矿渣中发现了琉璃,因其色彩斑斓,便与剑一起献给了越王,越王赐名为“蠡”,并将其又赏赐给了范蠡,后范蠡将它制成首饰,赠给西施。西施赴吴时,泪水滴在“蠡”上,日久天长,人们可见首饰中似有泪光流动,故名为“流蠡

  • 揭秘:陶朱公范蠡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富豪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西施,范蠡

    过去一段时间,基于国内的政经气氛及改革需求,在那些叫人称快的惩治与改革行为之外,同时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国情背后的政商关系与商人生存形态。人前或万众瞩目或潜行一方,人后可能或沆瀣一气或战战兢兢,然而中国之政商形态经五千年而无实质变化。众横捭阖,成败荣辱,不免让人好奇也唏嘘!我们从古代大量的富豪中,遴选出

  • 揭秘:商圣范蠡和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蠡,西施,沉鱼,落雁夫差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商人的鼻祖,一代商圣。围绕这位传奇人物有许多故事,还有许多谜团,其中,据说范蠡在助越灭吴之后和美女西施携手泛舟江湖,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件事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在灭吴过程中,西施起了什么作用?范蠡和西施究竟是什么关系?范蠡与西施,这

  • 越国大夫范蠡故里范蠡村 商圣范蠡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范蠡故里,范蠡怎么死的

    范蠡本是楚国人,为实现抱负投奔越国,辅佐越王成为一方霸主,便因大名之下,难以自居为由辞官而去,深有远见,保全了自己。遂弃官从商,游历天下,所到之处,散财给百姓还致富于此地,因而后人为了感激他将地方改为范蠡村,供其为财神。范蠡的故乡是楚地宛城三户里,于2010年正式改名为范蠡村,进行了规划调整,成为

  • 范蠡名言有哪些 范蠡后代改成什么姓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范蠡名言,范蠡后代

    范蠡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本为楚国人,为实现抱负投奔越国。自幼贫困,但博学多才,从一个普通农民成功跃升为一代上将军,最后成为拥有家财万贯的商人,因而闻名天下,为现如今民间跪拜的“文财神”。而范蠡的一些经济之道,商业理念很是先进,就算放到如今不论是从商还是治国均有一定影响,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