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英年早逝是因为纵欲过度吗 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英年早逝是因为纵欲过度吗 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529 更新时间:2024/1/16 23:07:39

李世民51岁早逝是因纵欲过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649年,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嘱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辅佐太子之后,溘然长逝。这一年李世民不过51岁,算实岁则只有50岁。

这个年龄对于很多皇帝而言还是壮年,甚至有的皇帝就是在这个年龄才开始创业的,而唐太宗李世民常年征战,身体健壮,又注重锻炼身体,怎么会才五十岁就去世了呢?有人认为他是纵欲过度,有人认为他是吃丹药吃死的,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本质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这么早去世,是因为身体、精神受到了双重打击。那么,李世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打击呢?纵欲和丹药对李世民之死究竟有没有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虽说不是开国皇帝,但做出的功绩却超出了开国皇帝,这让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不过,李世民其实原本并非皇位继承人,也不会当皇帝,要了解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以及晚年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心态,就离不开一件事——玄武门之变。

虽然说大唐的第一个皇帝是李渊,但李世民也可以称得上是大唐王朝的创建者之一。他常年替父征战,战功赫赫,自己也曾多次亲自上阵,与许多名将交锋过。唐朝建立后其实没有马上统一天下,是李世民等人在外征战,最终才削平诸侯,一统天下的。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赘述。

但是,尽管李世民立下了那么多功劳,也受到了不少封赏,但有一个阴影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让他每每想起就极为烦闷——那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尽管他立下大功,被封为秦王,但太子却是大哥李建成

李世民明白,无论自己作出多大的贡献,皇位终究还是大哥李建成的。甚至李世民立下的功劳越大,他可能就越危险,因为“功高震主”,帝王之家无亲情,难保李建成就没有除掉李世民这个威胁极大的弟弟的心思。

这让李世民极为不满,他自认为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无论是功劳还是能力都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凭什么最后却是李建成当皇帝,坐收自己的劳动果实?这种不满让李世民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不愿意向大哥李建成妥协。尽管此时李世民的准备可能还不是为了造反,但却已经为造反打下了基础。

而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身边有一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并且理论上讲李建成的东宫团队其实应该比李世民的团队更优秀,可惜他最终没有利用好。

李建成面对李世民培植势力的举动,自然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培养亲信的同时,他拉拢了三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然而最后还是棋差一着,李建成没有想到李世民这个弟弟竟然如此果决,如此大胆,最终和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双双被杀。

随后,李世民迅速掌控了唐朝的实际权力,逼迫父亲李渊立他为太子,之后又逼迫李渊让位给他。李渊从此成为太上皇,退入深宫之中。而李世民则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开了自己的宏图霸业。

但是,尽管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一事件也给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让他经常觉得心虚。这一点其实从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来。

据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里的湖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保护”李渊。李渊十分震惊,问他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到这里来做什么。尉迟恭就回答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因为担心陛下的安全,就派我来保护陛下。”

李渊就对大臣们说:“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啊,大家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萧瑀陈叔达两人就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当初本来就没有起兵参与起义,也没有参与陛下您平定天下的大业,还缺乏谋略。偏偏是这么两人,还嫉妒秦王,总是策划阴谋想要除掉秦王。现在秦王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已经把他们杀掉了。秦王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天下归心啊!陛下您如果将他立为太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李渊还很高兴的样子,说:“好!我早就想这么做了啊,那就立秦王为太子吧。”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杀,但政变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被杀很大程度上大原因是因为轻敌冒进,缺乏防备,他们的势力实际上是要强于李世民的。于是这两人所属的军队在他们被杀后开始与李世民的军队交战,结果在尉迟恭的“请求”下,李渊就亲自写了敕令,让大家都服从秦王的命令。于是战斗很快结束,玄武门之变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他也在实际上掌控了权力。

但这个记载明显很诡异,李渊作为皇帝,出行的时候身边自然有护卫,还用得着李世民再派人来护卫?与其说是护卫,还不如说是威胁。李渊在得知两个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居然没有一点哀伤的情感,反而还问大臣们该怎么办。

而这些大臣也很明显是在胡说八道,齐王李元吉暂且不论,太子李建成也是在隋末唐初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的,曾率一支缺乏训练的义军九天平定西河,又在关中之战中屡出奇谋,这些在当时就是很有名的,怎么就成了“没有参与”呢?这些大臣不但只字不提,还将李世民吹上了天。而且这个逻辑也很奇怪,李世民杀了太子,就应该立他为太子。那将来如果有人杀了李世民,那是不是可以把这人也立为太子呢?

而李渊的反应则更是奇怪,不但毫无怀疑,还说自己早就想这么做了,这实在是前后矛盾。既然他早就想这么做了,那当初为什么还立李建成为太子呢?实际上,李渊面对的很可能是一场逼宫政变,并且在意识到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自己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击败李世民了,最终只得将政权交给他。

从这些诡异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很明显是对史书进行了篡改,就算不是他直接指示篡改的,也是他手下的大臣篡改的。而从另一件事上更可以看出李世民有多么心虚——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所杀,理由是他们参与了叛乱。而李建成的六个儿子,除了长子李承宗早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去世之外,剩下五个儿子也全部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杀。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不过三十多岁,李元吉不过二十多岁,他们的儿子在当时大多是幼儿,有的甚至只是刚刚出生的婴儿,怎么可能参与叛乱?李世民却将他们全部杀死,可谓斩草除根,可见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惧怕到了什么程度,即便他们已经死了,也担心他们的儿子会报复,就连婴儿也不放过。非但如此,他还将这些幼儿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除去,自以为这样大家就不会知道他杀害他们的事情了,但很明显他没能如愿。

虽然由于李世民后来的贡献,大多数历史学家还是对玄武门之变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于李世民本人而言,这一事件却始终是他过不去的坎。尽管他逼迫父亲承认现状,又修改了史书,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但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终究是杀兄戮侄,又逼父退位了,这一事实是他无论怎么粉饰都无法改变的。他可以修改史书,却无法改变历史,他是聪明人,知道无论自己怎么修改,人们也终将知道这一事实。

因此,李世民可谓是倾尽全力想要当一个好皇帝,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那恐怕就要作为一个弑亲的罪人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了。之后就是著名的“贞观之治”了,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尽管也有很残忍的一面,但他确实是个好皇帝,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创造了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虽然不是李世民原创,但也绝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够说出来的。李世民的功绩还远远不止于此,但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是,尽管李世民有这么多功绩,他终究还是无法忘却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成为了他一生的阴影。据说他害怕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以及他们儿子的冤魂来索命,便派猛将尉迟恭与秦琼在门前守卫,震慑鬼魂。但后来由于二人年老体衰,难以胜任门卫职务,李世民只好让人画了他们的画像挂在门前作为代替,这就是“门神”的传说之一。

而玄武门之变这一巨大阴影,也是导致李世民后来精神受到重创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世民自己是杀兄戮侄上位的,因此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和睦相处,不要再重复自己的悲剧。但很明显李世民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优秀传统”,李世民的希望落空了。

李世民原定的太子是李承乾,他也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作为正统性如此高的继承人,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本来应该是无可动摇的。但李承乾却有“足疾”,腿脚不好,行动不方便。这就让李世民很不满意,自己一生征战无数,儿子怎么能是个马都上不了的跛子呢?不过即便如此,李世民为了继承能够稳固,不再发生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还是立他为太子,对他细心呵护,希望皇位能够稳定传承下去。

然而李承乾却实在不争气,也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便的关系,导致他经常被人议论嘲笑,因此极其敏感。在得知魏王李泰想要争夺太子之位后,李承乾十分愤怒,想要暗杀李泰,最终却阴谋败露。唐太宗依然保留了他的太子之位,没有重罚他,然而这却使得他更加狂妄,甚至联合汉王李元昌等人想要发动政变夺权,走李世民的老路。

但长于深宫之中的李承乾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政变很快就被平息。尽管他犯的是谋反大罪,但李世民不想再杀自己的亲人了,最终还是宽恕了他,只是将他贬为庶民。不过李承乾虽然不争气,但他却有个争气的孙子——李适之,这是后话了。

而唐太宗这边,在太子政变事件后,他身心俱疲,但儿子们的事情还是让他不省心。之前齐王李佑就已经因为谋反被贬为庶民,这边魏王李泰又想着夺权,甚至还说出了极为可怕的话语:“父皇您如果传位给我,我就向您保证会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我可以为此把我的儿子们都杀光!”如此恐怖的言论让李世民根本不敢传位给他了,最终还是将太子之位给了虽然有些懦弱,但却一直温和有礼,待人友善的李治。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身体上的疾病也长期折磨着李世民。李家有着“风疾”这个遗传病,发作之时极为痛苦,有人甚至会主动要求他人打昏自己,以暂时缓解疼痛。这一疾病在古代基本无药可医,只能静养以减缓病情。但是以李世民的权力欲,他怎么可能能够安心去静养?由于日夜操劳政务,李世民的风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了。

祸不单行,之后李世民又在亲征高句丽时受了伤。顽疾和伤痛交加之下,李世民无比痛苦,又怎么都治不好,绝望之际只能求助于丹药。然而丹药也根本不靠谱,并成为了压倒李世民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李世民本来就是因为正常医治无效才不得不依靠丹药的。换言之,李世民去世的主要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挥之不去,几个儿子谋反的打击,遗传的风疾,以及亲征高句丽时落下的伤病,丹药和纵欲的影响虽然有,但并非本质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何会被后世称为汉高祖?称呼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为什么项羽名声比刘邦好,刘邦被称为什么,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几子

    刘邦为何会被后世称为汉高祖?称呼是怎么来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刘邦是中华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之一,也是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为何后人常称呼他为“汉高祖”呢一,刘邦庙号与谥号汉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前195

  • 三国时期曹操被封魏王后,他的实力权利有何变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丕怎么当上魏王的,曹魏是在谁在位时被废帝,曹魏是怎么被司马夺权的

    三国时期曹操被封魏王后,他的实力权利有何变化?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曹操被封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尽管之前,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极力反对,但是,曹操还是称魏公了。荀彧也因此受到曹操记恨,忧愤而死。在这前一年,曹操已经被汉献帝刘协授予一项极高的特权,即:

  •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是在试探诸葛亮吗 刘备是不是在试探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在哪里,诸葛亮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永安托孤,有考验诸葛亮的意思吗?刘备是不是在试探诸葛亮?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什么样的?刘备到底出于什么考虑?刘备此举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吗?我们先说说试探诸葛亮这一方面首先说明,刘备临死前确实在试探诸葛亮,若是诸葛亮确实有不臣之心,刘备肯定会被诸葛亮下手,毕

  • 三国时期刘备、孙权与曹操三人,都收养了哪些义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哪个儿子继承了王位,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有没有生孩子,刘备有没有亲兄弟

    三国时期刘备、孙权与曹操三人,都收养了哪些义子?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巨头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收过养子,其中,刘备收养了一个养子,即刘封;孙权收养了两个养子,即凌烈和凌封;而曹操收养得最多,收养了三个养子,即曹真、何晏和秦朗。先说刘备,刘备在没有

  • 张廷范是谁?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谁先爱上他的剧情详解,后来的我与他无关结局,陈廷玉

    张廷范是谁?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天祐二年十二月甲寅(906年1月27日),太常卿张廷范被权臣朱温处死。张廷范是朱温心腹,参与白马之祸,杀害唐朝忠臣数十人,为朱温篡位扫清了障碍。那为何朱温还要杀死张廷范呢一,跟随朱温张廷范出身贫寒,少时为了解决生计问

  • 司马懿在夺权的时候 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为曹家尽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为什么司马懿可以夺曹氏,司马懿如何夺权的经过,司马懿夺权视频

    曹操提拔了那么多忠臣良将,为何司马懿夺权时,没人站出来尽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事实上,当司马懿夺权时,之所以无人站出来反对,之所以无人为曹家尽忠,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高平陵之变魏明帝曹睿临死前,留下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

  • 赵云在长坂坡大杀四方的时候 曹操手下为何无动于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云长坂坡杀50名将,长坂坡赵云杀曹将多少,赵子龙在长坂坡杀了谁

    对赵云大战长坂坡,曹操麾下猛将集体沉默,为何他们不挺身而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赵云大战长坂坡,曹操麾下一流悍将集体沉默而不挺身而战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说,曹操手下猛将面对长坂桥的张飞,是集体沉默不敢出战的,但是不能说他们面对赵云也是这样的,因为从三

  • 历史上既然没有貂蝉这个人 吕布杀董卓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董卓死后貂蝉跟吕布了吗,吕布与貂蝉历史真相,董卓貂蝉

    还不知道:历史上并没有貂蝉,那吕布为何非要杀董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四大名著里面,有两部小说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个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太过于深刻的内容在这里不多说,单看两部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四百多个角色,

  • 曹操知道董卓的实力 曹操为何还敢刺杀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董卓为什么没有成功,董卓是什么人物,吕布杀董卓

    对曹操明知董卓的实力强大,为何还要执意去刺杀董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导语:我们都知道是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战火硝烟经常在各地爆发,当时权力三分,互相争夺天下大权。其中相信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实力强劲,兵力也很充足,但是却有一人胆敢刺杀他,而这个人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

  • 三国时期真正匡扶汉室的人只有三个 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匡扶汉室14,国外匡扶汉室,刘渊匡扶汉室

    在三国中这三人才是真正想匡扶汉室,你知道都有谁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讲出来你可能不会太相信,既不是汉室宗亲刘玄德,更也不是神机妙算诸葛亮,正是以下这三个人。第一位就是司徒王允,自董卓篡权后,把持朝政,使汉朝上下动荡不安,群臣纷纷敢怒不敢言,唯